金陵大学南京校友会三十年

发布者:许晴亮发布时间:2015-11-05浏览次数:1289


金陵大学南京校友会于1985年成立,至今整整30年。

1985年虽然“文革”结束近10年,国家已经走上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但是当有关领导提出要成立金陵大学校友会时,人们还未免心有余悸,然而,形势逼人,势在必行,戴安邦老教授(时年84岁)被领导提名出面组建校友会,而后戴老商请周伯勋教授(时年65岁)作为副手通过各种渠道民主协商,慎重推选组成了第一届理事会,金大老校长陈裕光教授(时年92岁)被聘为名誉会长。凡事开头难,一切从零开始,校友会在戴老的领导下,工作全面展开,有序进行。首先排上日程的是调查统计本地校友并编撰通讯录,纂建有纪念意义的稿件,积极筹备金大建校百周年纪念活动,成立校史编辑委员会,以便开展校史资料收集工作等。

金大校友会,没有设立总会,都是地区性的校友会,由于南京校友会挂靠南大,且校园又是母校的校园,广大海内外校回校访都有回家的感觉,南京校友会对全局性的工作也责无旁贷。30年来南京校友会按照章程上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做了下述四方面的工作:

.联络海内外校友,做好接待工作。校友们离开母校大都几十年了,他们回母校的心情都是很急切的。校友们大都年迈古稀甚至耄耋之年,他们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我们总是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给他们作出满意的安排;尽管这些事是很复杂和没有规律的,例如食宿安排,约见老师同学,有的还要求拜见老校长,校园和市区(都大变样了)参观,一般我们都有专人陪同。这些事做好了,既反映我们金大校友间的情谊传统也增强了校友之间的联系。

.成功地举办三次大型逢十的周年建校纪念活动,协助南大校友总会举办三次校庆活动期间接待金大校友。在这30年间刚好涵蓄了金大建校100周年(1988)、110周年(1998)、120周年(2008),以及南大90100110周年。这6次大型活动中有4次都有好几百人,1988年的百周年时来了近800位各地校友,2008120周年返校的300多校友。校友们平均年龄81岁,九十岁以上的有9位,有两位竟是97岁高龄。每次活动23天,内容丰富紧凑,一般是有一次纪念大会、座谈会、实体捐募(如金陵苑和校长全身铜像)、合影以及参观访问。此外还特意安排半天的自由活动时间,便于校友个别访问。由于校友们年事高,人数多,有的体质又差,因而在食宿交通活动安排、医疗准备和生活照料等等方面都必须作相应的考虑和准备,并且将安全放在首位。校友总会有时还为我们安排几十位学生志愿者协助照顾,致使我们几次大型聚会都很顺利和安全。大家都是高高兴兴地来,愉快满意地返回,收到预期的效果,得到校友们的赞扬。

.建造实体,作为纪念金大的标志。校友会一成立,戴老就提出成立校史编辑委员会以便收集金大史料,编撰校史和建立实体建筑留作永久纪念。“金陵苑”纪念碑,1988年提出,经过三次移址才于1998年金大110周年落成揭幕。碑文由戴老撰稿,遗憾的是戴老当时重病缠身未能亲自到现场目睹,只是看到特为他拍的一套照片。另一件实体项目是,2008年建校120年时,由广大校友集资在金陵苑内建成的我们敬爱的陈裕光校长全身站立铜像。在文字资料方面,由我们校友会编写或组织协助先后出版了《金陵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册》、《金陵大学校友通讯录》(1988)、《金陵大学史料集》(1989)、《金陵大学史》(2002)、《诚真勤仁,光裕金陵——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2006)、《金陵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文集)》及《校园》(照片)(2008)。这些文字资料详实记录了母校的优良传统和光辉业绩,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倡议并促成在南京农业大学建立金陵研究院。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南京校友会和北京上海等兄弟校友会发出倡议在南农大成立金陵研究院,受到广大校友们的普遍欢迎和赞成。建立方案很快得到落实,主要原因是南京农业大学的大力支持和农业部的批准,校友们慷慨解囊积极捐资,特别是陈校长子女遵照校长遗愿将房产变资捐献用于金陵事业,这等巨款更大地促进了研究院的建设。经过几年的难苦努力,金陵研究院在南农大校党委的领导下于1988年金大110周年庆典期间同时举行落成典礼。研究院的主体建筑“裕光楼”安放有校长的半身铜像,有会议大厅和多间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备有一流的仪器设备,同时学校还确定多位资深的教授开始招收研究生,并专为这些研究生设立“裕光奖学金”。创业总是艰巨的,有些困难是难以想象的,金陵研究院是在南农大的大力支持和具体领导下圆满建成并逐步完善的。

1985年校友会成立时,南京校友约有600余人,加强校友之间的联系,增强校友情谊是我们经常性的工作。除会长、理事和干事等工作会议外,我们一年举行12次校友联谊会。会上有时还安排一些学术型科普报告,讲解校友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会后聚餐。这样的活动是大家最欢迎的,每次到会有近百人。由于校友们居住分散,我们更是提倡校友们小范围聚会,如园艺系、农工系、农专、高校和居住临近(如公教一村)的校友都举行过聚会,此外我们还编撰的44期校友通讯(不定期)也起到联络情谊交流信息的良好作用。

30年过去了,校友会在会长们的领导下通过理事会和干事们的共同努力团结广大校友做了一些有成效的工作,当然也还有不少不足之处。如今我们校友都已年过80,并且8590岁的校友已占多数,因此为了健康和安全,我们已经不敢再召开会议了,祝愿校友们健康,合家幸福。


    (肖信生)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