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旂,原名世忠,字书旂,后以字行,别号七炉居士,室署小松山庄,浙江省浦江县人,中国著名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
张书旂是中国继近代海派巨擘人物任伯年之后又一位中国绘画写生派画家领头人,他与徐悲鸿,柳子谷并称“金陵三杰”。张书旂擅长中国花鸟画,亦工山水画,尤以画鸽最著名。
八年抗战,国立中央大学名师云集。徐悲鸿时任艺术系主任,授课的主要老师有:吴作人、傅抱石、黄君璧、陈之佛、张书旂等教授。张书旂负责写意花鸟画教学,创作和研究。他博学深识,待人和蔼可亲,教学严肃认真,对学生循循善诱,其精湛的技艺和高洁的品德使学生受益良多。
张书旂在中央大学前后任教11年,其教学主张是:“取法乎上、博采众长、广益多师”。在他的画作中可以看到黄荃、徐熙、八大、任伯年的痕迹。他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多写实物实景,并将写生物象的特征加以提炼和概括,凭借对自然景物写生的感受以求得心应手,构造师我造化之法”。张书旂学过西洋绘画,能将水彩的用色方法融入花鸟画中,进而发展了任颐等人在写意花鸟画中用粉的技法,从而形成了柔和恬静,又浓丽典雅的绘画风格。在业界,人们把张书旂的画称为“写生派”风格。他的写生花鸟画绘画艺术是近代中国花鸟画发展中的一种新的绘画技巧,对近代花鸟画的影响巨大。
1940年春,张书旂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书时,受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争取世界和平与裁军委员会主任王宠惠教授和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教授委托,站在中国国家的立场上,创作了一幅以花鸟为题材的中国画,后定名——《世界和平的信使》,赠予美国传奇式总统罗斯福,祝贺他三次连任美国总统,以争取美国尽快加入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及建立世界和平新秩序的行列。此画倍受罗斯福喜爱,经过精心装裱,挂于白宫。罗斯福去世后,又移至美国海德公园罗斯福图书馆永久珍藏。
“和平”二字,对世界各国政治家和人类来说,都是永恒的主题。张书旂受托之后,即开始认真构思、起稿,并和助手到沙磁区古镇磁器口买来家鸽,放于笼中饲养,日夕观摹,从构思成熟到动笔至最后完成创作,共用时三周。他博采众长、大胆构图、生动刻划。全图以三个大的部份组成,画了整整一百只各具动静姿态的鸽子,故此画在民间又有《百鸽图》之称,本名《世界和平的信使》反而不为一般人所知。
张书旂动笔期间,正值日机对重庆疯狂轰炸。画家以饱含激情的笔墨,用悲愤的心情,在重庆沙坪坝松林坡进行创作,夜以继日。当时,条件艰苦、环境极差。吃的是糟米,住的是简陋矮平房,同时宣纸、颜料也十分紧缺。加之,重庆天气极热,且持续时间长,蚊虫多,臭虫也不少,睡不好。随时都遇空袭警报和轰炸,常跑防空洞,心情沉重且不安。他在创作过程中,经历了日军轰炸机10多次投弹轰炸。当画到97只鸽子时,日军轰炸机再次袭击山城重庆。炸弹像雨点般倾泻而下,寓所附近不少房子被夷为平地(书旂之女张宝莲语)。但他肩负使命,置生死安危不顾,在硝烟中完成了这幅扛鼎之作。这正是:和平荡正气,豪情生笔端。
细品《世界和平的信使》,该画以和平鸽为载体,橄榄树和杜鹃花为衬托。整幅画面百羽翔集,或啄食,或嬉戏,鸽鸣咕咕,神态各异,设色典雅,栩栩如生。可谓百态缤纷妙入神,“祈求和平”的呼声跃然纸上。此画与身边残垣断壁,血肉横飞的景象裁然不同。同时,这幅充满自由,欢快与期盼的画图与时下战争惨境中的城市,形成鲜明、强烈对比。张书旂用其智慧的头脑和灵巧的手,将象征和平的鸽子拟人化了,并注入了新的含意和内容。从画中及画题就能见证,可谓翰墨传情,妙笔生花,高明至极。此画全长355.6厘米,宽162.5厘米,是历史上进入美国白宫的第一幅中国画,而用鸽子作为世界和平的象征,也早法国著名画家毕加索10年。
张书旂完成这幅画全部创作后,当时国民政府首脑蒋中正应邀为这幅艺术杰作题签:“信义和平”四字。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教授反复推敲,作七绝一首,并欣然用繁体行书题于画图右下方:
拨乱犹余不世功,平章正义范群雄。
会看寰宇休兵日,信使联翩绕白宫。
诗后落款:“中华民国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科(系)张书旂教授作百鸽图,祝罗斯福大总统三届就职大典,罗家伦敬书”。并在下方盖有一枚名章。细看整幅画作,作者只在画的左上角署张书旂三字,亦在姓名三字间盖有一方阴刻“书旂”的印章。
真是﹕诗美字佳,锦上添花。这既是诗与画的结合,同时,也是书与画的结合。正如张书旂常说的,“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中国书画是造型艺术,视觉艺术。从书画作品可以看出艺术家的修养积淀、情感气质及内心精神世界。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人有正气,我们从《百鸽图》中可以窥见张书旂笔下每一只鸽子和花卉点染都充满浩然正气。尽管是一花一鸟,都充满大气象。
1940年12月23日,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教授邀请中外各界名人和新闻媒体在陪都重庆嘉陵宾馆以茶会形式举行《百鸽图》赠送仪式。美国驻华大使詹森、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及两使馆参赞人员出席。罗家伦教授主持并讲话,孔祥熙、陈立夫、王世杰、董显光等政要参加了赠画仪式。张书旂在仪式上展示了这幅画作的真容,并简要介绍了此画的意义和创作过程。詹森大使代表罗斯福总统接受赠送,并于1941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就职大典前献给了罗斯福。
为表感谢,罗斯福总统特意嘱咐詹森大使代表其致函罗家伦。该函件刊发在1941年4月2日在重庆出刊的《中央日报》上。函曰:
罗校长阁下:
顷奉罗斯福总统私人来函,嘱余代彼向执事致谢。中央大学张书旂教授绘赠之百鸽图,对于执事在图上所题吟之诗篇及其美意,尤为感谢。
特此奉达,希即察照。
詹森 敬启
此事在当时陪都各大报报刊都有报道,传为佳话。
1941年初春,张书旂应罗斯福总统邀请访美。随后又以外交使者的身份前往美国各大城市和欧洲各国巡回举办画展,又应聘在美国高等院校讲授“中国美术史”“中国画传神论”与“中国花鸟画技法”等多门课程。
张书旂到美后,勤奋笔耕。他不顾战争创伤给自已带来的离乱之苦,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把中国文化艺术带给美国人民;同时为苦难的祖国和人民募集资金,支持抗战。在美前3年,他先后在芝加哥研究院、旧金山美术馆、波特兰美术馆、西雅图美术馆,加拿大多伦多国立美术馆、渥太华美术馆等10余个地区艺术馆举办画展,义卖所得约10万美元,先后数次通过中国救济总署寄回祖国,为支援抗战奉献自已的爱心和力量。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书旂于1947年初由美第一次回国省亲,之后再次任教中央大学艺术系。后于1948年春再度赴美传授画艺,亦定居美国旧金山。之后在美创办书旂画室,创办画院,招生传艺,同时在美国各地讲学、写生和创作,从事中美文化交流活动。其间异国的奇花异草丰富了他的视野,同时创作了不少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在美国期间出版有《中国风格的绘画》《书旂画法》《书旂小品》《书旂花鸟集》。1984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张书旂画集》,荣宝斋出版社推出了《张书旂花鸟画集》,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有《翎毛集》,台湾也有《张书旂花鸟画集》等画册、画集、作品集和技法丛书出版,这是书旂先生留给后学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他的艺德和作品影响了许多人,在重庆代表性传承人中就有四川美术学院的何方华教授,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的苏葆桢教授等先生。有道是:春风艳桃李,热血培栋粱。
张书旂在美10多年,一直没有加入美国国籍。虽身在异乡,却无时无刻不思乡。从他在美期间画作题款上可清楚地看到,他常署“浦江张书旂”,足见他对祖国和家乡的眷念之情。他早想回国,用艺术报效祖国,但遗憾的是他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不幸身患胃癌,于1956年开刀割去胃部三分之二,1957年旧病复发,胃癌转移肝脏。1957年4月,张书旂自知病将不起,却抓紧时间,呕心沥血编成《书旂画法十章》和《画法入门》两书。又尽两个月之力,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编写完成了《翎毛集》两大册,本拟再写姊妹篇《花卉集》,但病情加重,难以执笔。1957年8月18日晨,张书旂带着对祖国深深的眷念和憧憬,病逝于美国旧金山湾东寓所,一位国画大家安详的走了,年仅57岁。画界无不为之痛惜。当年《人民日报》载文称其爱国主义画家。此评价真实不虚。不过,无论如何,他留给人们的世纪杰作《世界和平的信使》都已成为中美两国世代和平友好的重要纽带,并且造就了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特别令人欣喜的是,2012年4月28日“张书旂中国画及艺术传承作品展览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别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君豪酒店隆重举行。当年张书旂在重庆沙磁区创作的大型中国画花鸟画《百鸽图》,时隔72年后终于回到作品诞生地重庆展出。《百鸽图》回家了,专家学者和山城市民纷纷争睹为快。
(本文原载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史研究室编《沙磁寻梦——纪念朱世禔同志诞辰100周年》,作者:朱渝生,本刊有较大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