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南京大学中南分校寻访记

时间:2018-07-05浏览:1107

那山谷的风,时常吹醒久远的梦
那劳动的场景,时常在梦中闪现
654工地之歌,时常在耳边回响

这几句话,说的是南京大学百十年建设史上曾经的“中南分校人”特殊的经历和一辈子的惦念。
        笔者在阅读校史以及跟老学长们的交流中,了解到南京大学在上个世纪60年代几乎同时建有两个分校——中南分校和溧阳分校。特殊的年代,短暂的历史,不能因其特殊和短暂而可以被忘记。特殊,源于当时形势的需要,才有的特殊办学方式;短暂,是因为两个分校基本上都只有“建校”,也就是建设分校的阶段,而没有开始真正的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阶段。两个分校的建设成果——校舍,最后也都移交给了地方。不管怎么说,那段历史都是那个时代的一批南大人所书写。曾经的过往,不凡的经历。虽然时光久远,记忆却从未磨灭,因为那里有他们的青春梦想。怎能忘记,唯有牢记!
        2017年,笔者曾经配合《溧阳时报》做过南大溧阳分校建设者的口述史采访,获得了宝贵的资料。所以,笔者一直希望有机会详细了解中南分校的情况,和那些另一批南大人的故事。
        《南京大学百年史》(王德滋主编,2002年4月南京大学出版社)两处提到“中南分校”。第359页在讲1960年代初的办学条件时提到:

“虽然后来因为筹建湖南分校,占用了学校基建经费,致使校本部的基建规划未能得以按计划实施。但短短几年内,基建方面还是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此处名为“湖南分校”,应该说的就是“中南分校”,因为后面说“定名中南分校”。
        《南京大学百年史》第366页有520字的记载:

“1964年7月,高教部根据中央《关于平战结合,加强战争观念和加强三线建设的指示》,提出了《关于调整第一线和集中力量加强三线建设的报告》。该报告确定向三线迁建部分高校。经中央批准,除上海机械学院等3所院校搬迁外,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7所院校迁出部分专业至三线地区建校,要求三年迁建完成。1965年3月,高教部正式下达了基本建设任务书和中央批准建立分校的通知。5月16日,按高教部通知,南京大学分校定名中南分校,在湖南省桃源县罗家冲建校。这项工程代号为654工程,建筑面积82000平方米,总投资为1019.65万元(后实际基建投资为580万元)。中南分校于1965年6月动工兴建。计划设数学、物理、化学、地质、生物五个系11个专业,均系尖端学科。学校规模定为1700人(本科生1500人,研究生进修教师200人),教职工750人。预定在1967年招生。党委先后派第二书记胡畏和副书记戈平坐镇湖南,主持分校的基建工作。有关系的师生也分批去湖南参加建校劳动。工程进展很快,至1966年,基本框架已经建成,开始安装设备,如无意外,即可如期招生。但由于发生文化大革命,中南分校的建设中途停辍。1970年4月,中南分校所有房屋、仪器、设备均无偿移交给湖南省,原来赴分校参加筹建的人员除少数留下外,其余都调回学校。”

这一段“于史有载”的文字,基本讲述了中南分校的建设目的、规模和经过。
        据了解,1964年5月之后,由于苏、美加紧了对中国的军事威胁,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对我国国民经济作一次重大的区域性布局调整,对东部(“一线”)和中部(“二线”)经济建设项目实行“停”、“压”、”搬”、“帮”,重点开发和建设西部(“三线”、“战略后方”)。对这一战略方针,毛泽东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加以概括。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在一线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设计机构,凡能迁移的,应有计划地迁移到三线、二线去”。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在内地三线建设4所重要大学分校的决定。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清华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被选为建设分校的4所大学。根据高教部发文顺序,清华大学为“651工程”,华东化工学院为“652工程”,北京大学为“653工程”,南京大学为“654工程”。“654工程”的筹备,实际上开始于1964年下半年。
        清华大学在四川绵阳建的绵阳分校后来演变成了四川建材学校→西南工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在四川自贡黄岭建的四川分院后来演变成了四川化工学院→四川理工学院;北京大学在陕西建的汉中分校后来演变成了汉中工学院→陕西工学院。
        那么,南京大学的中南分校,后来怎样了呢?这是笔者感兴趣的,更是当年的建设者们深深的牵挂。
        笔者去年在参加南京大学湖南校友会的年会活动时,跟湖南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特南兄提起了“中南分校”,并建议他们在适当的时候结合校友活动寻访一下旧址。
        特南兄是个热心人,经常组织湖南校友的各种类型活动,把湖南校友会整得红红火火,他本人也深受校友们的拥戴。他开始查找资料,寻找当地校友中曾经的建设参与者。巧的是,他很快打听到,原物理系1965级曹声清等现居湖南的学长就曾参加过“654工程”的建设。于是,在今年春暖花开的时节组织一次老校友寻访活动的安排就开始筹备了。
        消息传开,很快得到了当年物理、化学和数学系的学长们的响应。李特南还提前一周与几位校友一起去了中南分校旧址踏访,而且高兴地见到了当年分校的老师后来留在该地至今的沈林海老师。
        2018年3月25日上午,细雨蒙蒙。一群80岁左右的南大人、曾经的“中南分校人”,他们是来自南京大学1965级的物理系(7位)、化学系(11位)、数学系(5位)学长和他们的家属,乘坐一辆大巴,前往湖南常德,开启了特殊的寻梦之旅,这也是一次很具特色的校友聚会。除了极个别学长此前利用出差等机会曾经回到过中南分校旧址以外,多数学长是暌违五十多年后第一次返回故园。别梦依稀,那些未能参与的学长,在“循南大足迹,寻梦里桃花”微信群里关注着本次活动。原物理系学生的带队老师潘元胜携夫人来了,家居长沙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水利工程系的谢叔庵老学长也来了。李特南兄周到地安排了几位年轻校友帮助做服务工作,笔者也有幸共同参与了这次寻访活动。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北部偏西,洞庭湖水系沅江和澧水中下游。作为湖南省第二大河流的沅江自西向东流经常德市明显地打了三个弯,从地图上看,就像M的形状。在这个M的第一个尖的上部,是河洑山,在河洑山上,就是南大中南分校的旧址。这里如今属于常德市武陵区,在常德市偏西部。往东不远,是大跃进时修建用于农田灌溉的人工河——渐河。山水秀美的好地方,中南分校人的梦中家园。
        南大中南分校的旧址,现在是“湖南华南光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对于这次“中南分校人”的寻访,华南光电党政高度重视,公司领导班子专门进行了研究,在家的公司领导都到了欢迎会场。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万毅,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朝晖,公司原工会副主席张亚晖等热情地接待了来访者,并在公司第五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参与“654工程”建设的中南分校老师、公司原党委书记沈林海等也出席了活动。

在座谈会上,万毅致辞时说,华南光电的前辈们,欢迎你们回家,欢迎你们回到这里——曾经抛洒青春和汗水的地方。接着,万毅简单介绍了公司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湖南华南光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始建于1970年5月,在接收原南京大学中南分校(“654工程”)的基础上,经48年的创业与发展,成为以生产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精密机械加工、光学冷加工、多层真空镀膜及表面装饰加工、精密光机电产品装配及调试业务,相关产品、软件技术开发咨询、服务以及检测、校准技术服务为主的国家大型二类骨干企业,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光电企业中唯一的“保军”单位。目前,公司研制和生产的产品,军品有光电与火控、精确制导、战场信息化三个系列产品,民品有CCTV监控系统等高科技产品。公司生产的产品,先后参加了国庆35周年、40周年、50周年、60周年阅兵典礼,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产品成功装备驻港部队和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
        万毅最后表示,“654工程”的建设者,是华南光电最亲的亲人,亲戚是越走越亲。希望以此为契机,南京大学在职或退休的教授都能常回来看看。华南光电是珍贵的南大遗珠,今日的华南光电依然传承着当年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这也是企业发展至今的法宝和财富。而当前企业正处于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希望企业与南京大学在产学研方面能有进一步合作,也希望老专家、老教授、老前辈们为企业积极建言献策。

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副秘书长赵国方代表南京大学校友讲话时介绍了组织此次寻访活动的初衷及目的。他说,南京大学与华南光电有着这么一份情怀、一份“亲情”,不管对南京大学还是华南光电,都要传承好这份情怀、这份情谊和当年的创业精神。看到曾经的中南分校发展成如今辉煌的样子,大家都感到欣慰。同时也希望双方今后能够在产学研方面有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
        沈林海老师,196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作为原子能化学专业的科研人员,沈老师早在1964年下半年开始就参与“654工程”的筹备。参加了“654工程”的整个建设过程,文革爆发后中南分校的办学中止,沈老师是留守人员之一;1970年4月南大中南分校移交给湖南时,沈老师留下来在原址建设的红光仪器厂(国营第五六一八厂,1980年代厂名改名为华南光电仪器厂,最后发展为今天的“华南光电”)做管理工作,1988年至1997年任华南光电党委书记。
        沈老师自然最了解“654工程”的整个过程,他从为什么要建三线分校、“654工程”选址、为什么会移交办厂、留下的建设者去哪里了、为什么经过十年才完成建厂验收等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了动荡岁月里一所大学与一个企业的渊源,回顾了公司的发展史。
        沈老师说,“654工程”的目的是要在湖南建成一个原子能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基地。这个基地总投资逾1000万元。为此,南京大学中与原子能教学科研有关的专业全部在内迁之列,除了公共基础课如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专业外,主要内迁专业是化学系的原子能化学专业、物理系的核子物理专业、生物系的生物化学专业和地质系的地球物理专业,这些专业的适当组合,便可组建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原子能科教体系。所以文革中有人传说“654”有原子弹,这与“654工程”的建设性质不无关系。
        关于“654”的选址,沈老师说,当初是选在湖南省常德县与桃源县的交界处的河洑山下的一条山沟叫做罗家冲的地方,这里靠近沅江,水路交通便利,在山沟也比较隐蔽。罗家冲的最东头山脚下,那里曾经是参加建设劳动的学生工棚所在,现在是一个驾校在那里。时任高教部长蒋南翔曾带了一批专家到现场看过,觉得罗家冲是山沟,非常潮湿,夏天还要涨水,非常不利于教学科研;学校派人专门去高教部汇报,获得同意将“654工程”“搬上山”,也就是今天属于常德县河洑山的位置(河洑山是抗日史上常德保卫战的重要阵地,这里流过无数抗日将士的血,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英雄之地)。
        建校之初,并没有挂出“南京大学中南分校”的牌子,对外是“654工程办事处”,公章、介绍信,都是用的这个名称。后来参与建校的学生,也不挂南京大学校徽,代之以红底凸字加框的“654”3个字。“654工程办事处”的组织机构分成三大块,一块是行政管理,包括人事、财务、医务、后勤、食堂等;第二块是工程建设指挥,有工程师室、施工部门、材料设备家具部门等,人员多数来自于当时南大的基建部门;第三块是学生管理,戈平副书记统管,由李祥行、耿鼎才、潘元胜、周林华等老师带队。
        “654”第一期工程的总投资为680万元,从1965年动工到1966年9月因文革开始而停工时止,一年多的时间全部主体工程均已完工。如果文革推迟三个月,整个工程便可完成,学校便可按计划于1967年开学(部分图书、教学仪器、仪器厂加工设备已陆续进场)。“654工程”是高教部4个内迁工程中进度最快的,究其原因,一是有常德地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当初用地大约涉及到五六个生产队和林场,涉及到农民的农作物处理和搬迁问题(因保密的需要,所谓的“地富反坏右”还要搬到十公里以外),常德地委都积极配合并提供建筑材料和交通等方面的便利。二是“654工程”组织工作的高效有序,这是很重要的因素。当时南大派了胡畏(党委第二书记)和戈平(副书记)两位领导在工地坐镇指挥,派了十余名处级干部组成工程指挥部和行政管理办公室,并借调了华中工学院、大连工学院、南京工学院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与南大的工程师们组成了甲方工程师室,负责工程的技术协调和监督,每一个工号都有各系派出一至三名青年教师负责现场技术监督和安全工作。对工程质量,从材料到施工工艺都严格按标准执行,遇到质量问題,甲乙双方工程师们及时到现场协商处理,不拖时间,不赶进度,不留情面,即使推倒重来也在所不惜。因此,“654工程”中的科教和生产用房的施工质量至今令人赞不绝口。
        1966年的春季学期刚开始,一批从南京大学1965级物理、化学、数学和生物系选拔的学生,唱着“654工地之歌”从南京来到了常德河洑山,参加建校劳动。他们住在简陋的工棚,每天是紧张而热火朝天的劳动;“654工地之歌”的歌声时常在工地回响,这首歌是由带队老师李祥行根据《勘探队员之歌》改写而成,慷慨激昂,鼓舞斗志。年轻学子在这里抛洒青春热血,跟早期的建设人员一道,为基础建设工作做出了贡献,并且期待着1967年就以分校的形式在此招生办学。
        1966年6月,文革爆发,分校学生接到学校本部的通知,于7月1日回到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参加文革运动。原工地的建设由此停顿,一部分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复原军人留守看护校产。
        文革中,“654工地”受到当地造反派的冲击,为了防止造反派抢砸工地的财产。留守人员在生活条件很艰苦的情况下想尽办法保护校产,例如将小轿车送上高台封闭,将大卡车、客车的零件拆掉等等。他们责任心非常强,排班昼夜巡逻,每班两个人,要对工地上的重点设施巡逻两圈;即使是大雪没膝的冬夜,穿棉大衣打手电筒,也坚持不懈。而对于一些仪器设备,则定期启动加热进行保养。
        1968年,学校安排曾经参与“654工程”建设的学生轮流到分校“护校”,间或也上一些专业课,更多的是政治学习。
        文革中后期,社会上对大学要不要办产生了一股极左思潮,认为大学里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教的、学的是一套脱离实际的东西,而且学校是培植资本主义思想的温床,是培养新一代资产阶级的地方,因此—些人主张解散旧学校,知识到社会实践中去学,大学不要办了,只要有“社会大学”(指人们参加社会实践)就可以了。当时的南京大学,是工宣队、军宣队和造反派掌权,教学科研停顿,中南分校今后如何发展,也无人出来说话。分校处于维持,主要是留守人员维护校产的状态。
        当时湖南省的“三线建设”有个军工项目,要办一个以高炮为中心的生产体系,成立了湖南省军区工程建设指挥部。军区看中了中南分校这块宝地,他们通过湖南省找到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指示与南京大学协商。最后由江苏省和湖南省达成移交“654工程”协议并经国务院批准,完成了移交。1970年4月26日,“654工程”的留守人员怀着对“654”深深的眷恋和对新单位的憧憬,含着热泪列队在50-1(学生宿舍)前的马路上迎来了第一批红光仪器厂(也就是发展到今天的“华南光电”)的建设者,河洑山上的这片热土,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沈老师介绍说,移交时工地原有百余人,经过政审,属于南大教职工留下来的有13人。这些“中南分校人”,参与了接下来的建厂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沈乐毅学长在建厂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后来的工厂建设,因为左倾思想的干扰等因素,用了约10年才建成。令人欣慰的是,工厂建成以后,把一个学校,办成了一个实实在在可以生产军品的现代企业。
        沈老师最后强调,建设“654工程”这段经历,对每一位建设者来说都是无法复制的人生经历,它造就了我们不怕吃苦、认真负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个时期的一些精神成为建设者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座谈会后,在沈林海老师的带领下,大家怀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参观了当年中南分校遗存下来的建筑,包括原样保留下来的废弃实验室等。
        主要的建筑及其样貌都还在,原来的图书馆现在是交流中心、阶梯教室是办公楼、物理楼是科技中心、化学楼是精密光学车间;南面的原核物理楼雄姿依旧;当年的水塔(地标建筑)依然耸立在北面的山头,仿佛一直在迎候昔日亲人的到来。在后山,“动物辐射实验室”和核“污物库”虽然已经废弃,但保持了原来的样貌;公司专门立有铭牌,作为厂史教育的基地。

中午过后,寻访者依依不舍地离开中南分校旧址,结束这时隔53年的故土寻访之旅。
        历史,由一个个建设者书写;但是历史不会记载每一个建设者的名字。于每一个当年的建设者而言,河洑山、渐河湾,成为了他们永远的怀想!他们的成绩,也许不能叫做丰碑,确实无疑的,那是一座座心碑!
        令所有人高兴的是,华南光电不仅传承和发扬光大了“中南分校人”不怕吃苦、乐观负责的精神,而且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我们祝愿这颗“南大遗珠”永放光芒!
        感谢李特南等湖南校友组织了本次意义非凡的寻访之旅。感谢沈林海、许瑞祥、陆国元、王汝仁等学长提供资料和照片。
    (文/赵国方,摄影/李特南、张翠霞)

  

附录:


梦回654

654——我们心中永远抹不去的情愫!
654——那是激情燃烧岁月年代的宝地。
五十三年前的今天,
一群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豪情满怀、胸有朝阳、
纯洁无瑕、年轻有为的帅哥靓妹,
带着南京大学的校徽,
抱着对美好前景的憧憬,
昂首阔步地踏进了654工地。

  

芳华、芳草、芳香,
令人钦慕的年龄、
令人神往的地方、
令人陶醉的感受;
今天仍让我们那样的魅牵梦绕。
今天我们的年岁虽是七十有余,
但我们的心却是十七不变。

  

难得啊,我们能以同学的名义,再聚在
今日灿烂的华南之光,昔日的成长宝地,
每个人都成了相互的风景;
再次唱起那654工地之歌,
这是多么具有魅力的号角,
它重新燃起我们年轻生命的火焰。

  

还是那山谷的风,吹开了我们的胸襟;
还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心田;
还是那天上的星,闪烁在我们的心头;
还是那林中的鸟,呼唤着我们的到来。
这里的一切,还是那样的令人神往,
大家总想把这一切美好紧紧地拥抱。
我们怀着无限的激情,
在这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慢跑。

心在飞、人不老,志存远、情未了!
不管天苍地黄,我们的心将永远不老!
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
身体健康最重要,因为它能有机会多多地相会!
今天我们站在华南光电的福地,
这里曾经是南京大学分校的旧址;
让我们重新燃起当年的青春豪情,
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止!

    (2018年3月25日由原中南二班化学系校友郭有康家属沈兆良即兴创作于常德华南光电,并与中南一班化学系张小真校友一起在聚会时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