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1966年间,南京大学学生生活中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化学系学生温元凯被学校树立为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典型,引发了一场热烈的争论。后来,经过跌宕起伏的变化,温元凯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风云人物,备受社会的关注。我是树立典型的直接参与者,当时的各种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事情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64年春节期间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谈话》,他说“学制可以缩短”(当时大学本科5年,后来改为4年),“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3月10日在北京铁路二中女校长魏莲一同志来信的批示指出:“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在1965年7月,毛主席在看了《北京师范学院一个班的学生生活过度紧张,健康状况下降》的材料后,给中宣部写了封信,信中说:“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1/3。”(后简称“七三”指示)强调学生要看破分数,不要做分数的奴隶,要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1965年8月,高教部召开直属高校政治工作会议,強调要从积极方面领会贯彻毛主席的指示。人民日报开展了怎样才能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学习的讨论,宣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典型。南京大学制定了贯彻“七三”指示的《关于合理安排课内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见》(简称“12条”)。团中央在“团内通讯”上介绍了北京航空学院的典型范兴言生动活泼学习的事迹,《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也作了报导。
南京大学团委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怎样才能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习讨论,一方面要求各系团总支在学生中寻找“自己的范兴言”。主持团委工作的副书记潘洁还到教务处查询学生学习情况,物色优秀人才。化学系团总支书记徐洁提供的化学系三年级同学温元凯的情况引起了注意。经初步了解,他学习主动、刻苦认真,能够在课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一、二年级查阅了200多篇中、外文献,写了两篇论文。经系主任戴安邦教授和有关教师审阅,认为这两篇论文有一定的水平,数据可靠,误差较小。为了查阅外文资料,温元凯还自学了德语和俄语,能够借助字典阅读专业书籍。三年级时英语已达到研究生第一外语的过关水平。“两篇论文、三门外语”具有“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特点,符合选拔的基本条件。但是,很快就出现了反对的声音,认为他政治上不突出,不符合又红又专的要求。
我当时是学校团委的专职干部,领导让我住进温元凯所在的学生宿舍,与他们班的同学一起在学生食堂吃饭。既能了解贯彻“七三”指示的情况,又能深入观察温元凯,摸清他的真实思想和具体事迹。那年我24岁,比学生略大,早上一起到操场跑步,晚上一起在床上“吹牛”,很快就搞熟悉了。
温元凯祖籍无锡,与我是“老乡”,因此关系更亲近了一步。看上去他是很普通的一个人,个子1米70左右,略显单薄,话不多,见人淡淡一笑。动作很快,老是急匆匆的样子。他是在上海长大的,家境清贫,自小聪慧。初中时,读了《居里夫人传》,崇拜居里夫人,痴迷化学。有一次在家里做实验,用燃烧的向日葵制造硝酸钾,想硝化做火药,火药没有做出来,地板烧了一个洞。还有一次想制作焰火,把火药纸上的药粉放入装青霉素的空瓶里,用钢笔插进去研磨,突然,“嘭”的一声炸出了火苗与浓烟,红墨水溅到了天花板上,他曾因此在学校操行被评为“中”。这些都没有降低他对化学的兴趣。那时他就有了朦胧的“科学救国”的理想,并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南京大学化学系。
温元凯在专业学习上不单纯追求分数,有自己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他经常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善于做读书笔记。南京大学学习风气浓厚,图书馆阅览室一座难求,他就早早过去,用自己的书本去抢占座位。二年级开始钻研离子极化现象,在阅读英语文献时发现要追溯到其他语种的资料,于是又自学德语和俄语。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写出了两篇论文。
为了了解他的学习和写作过程,我查阅了他那段时间的日记。那几年,经过学习雷锋、学习王杰、学习焦裕禄等活动,“日记”成为衡量榜样人物的重要依据,甚至有人写日记是为了“被发现”。对温元凯的日记,自然也要鉴别其真实性。我发现他的日记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零零碎碎,以描述困难、自我激励为主,不像做假。其中有不少是学习毛主席《老三篇》的内容。例如学《为人民服务》,就要立志改变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局面,延续了中学时代的志向。学习白求恩,就要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学《愚公移山》,在遇到困难时,应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些对他克服自学外语、撰写论文遇到的困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他是共青团员,在政治上要求进步,二年级时递交过入党申请书。他是物理课代表,乐于帮助同学,与同学相处融洽。因为忙于写论文,也会有失误,有一次忘了把同学的课外作业交给老师。他对形势是很关心的,在晚上宿舍熄灯前后同学聊天时,他会把国内外时事向大家作讲解。因为他在阅览室看书间隙,会到报栏前快速浏览一遍,并记住一些重要信息,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比较强。体育不是他的强项,短跑成绩达到过12秒多,也算说得过去。如果按照当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严格要求来说,他有不足之处。我认为在生动活泼主动学习这方面,他的特色是鲜明的,可以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我在他宿舍同吃同住三个月,在年底写出了调查报告,肯定了温元凯的事迹。
在1965年下半年调查研究过程中及写出报告之后,主持团委工作的副书记潘洁同志多次向学校党委汇报,并且向江苏省高校团委、共青团江苏省委汇报,引起了各方的重视。有一次教育部长蒋南翔来南京视察工作时,安排在他乘坐的轿车上听取了潘洁的汇报,蒋对温元凯的情况很感兴趣。后来高教部专门派人来调查研究。1966年2月中下旬,团中央召开学校工作会议,由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杨海波主持,要求潘洁与团省委领导一起前往北京参加会议,汇报温元凯的事迹。团中央十分重视,出简报向全国高校介绍了温元凯的事迹。并要求我们修改文稿,准备公开报导。于是,团省委、高校团委各派1人和我共同研究,分头写作,重点要求写出温元凯的思想成长过程。其间,我又多次与温元凯谈话,了解他的真实思想和具体细节,避免空洞。最后由我统稿,于3月19日完成了题为《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健康成长—-化学系学生温元凯是怎样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报告,共计12000多字。随即打印出来上报团省委、省高校团委,在校内分发到校党委扩大会议的成员。应该也报送到团中央和高教部。在1966年4月1日的“高教简讯”上以“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好学生——记南京大学化三(4)学生温元凯”为题,介绍了温元凯。
这时候,温元凯的事迹不仅在校内,而且向校外广泛传播出去。2月份温元凯本人就曾经收到过武进奔牛中学学生来信,说他们学校的团委书记介绍了温元凯的事迹,很受感动,希望他介绍学习经验。但是,由于认识的不同,在校内仍然存在较多的争议。不仅学生中有不同看法,而且化学系党总支和年级政治辅导员、甚至校党委和相关部门中也有不同意见。认为温元凯突出政治不够,是“以专带红”,“两论(两篇论文)起家”,靠的是“天才”“聪明”,等等。
党委书记、校长匡亚明一直关心和支持这件事,曾经两次召开党委常委会研究讨论。并于3月13日(星期天)亲自约温元凯谈话,由我陪同。匡校长肯定了温元凯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了鼓励,同时指出,一个人既要经过失败的考验,也要经过成功的考验。现在要把你当典型,既光荣也有危险。可能今天当典型,明天就垮掉。当了典型,第一要实事求是,第二要谦虚谨慎。又说,你还没有成熟,是成熟前的准备阶段,还要注意德智体全面发展。德很要紧,首先是政治品德,然后是思想品德。智首先指政治能力,其次指业务能力。体,一是精神面貌,一是身体。天才是有的,天才还是要下功夫。并告诫他:有人恭维,要警惕一二;有人挑毛病,你要欢迎。匡校长的讲话是实事求是的,也是智慧的,定下了“成长中的典型”的调子,为顺利通过树立典型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对温元凯本人打了一剂预防针。
3月下旬,校党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树立温元凯为标兵的决定。校行政也召开了校务委员扩大会议通过。3月25日,化学系学生党支部开会接收温元凯等三位同学为预备党员。
江苏省高校党委派了工作组来对温元凯的情况进行调查,全省高校党委书记扩大会议邀请温元凯上台发言,引起了外界的强烈反响。南京大学校内,温元凯的事迹刊登在南园的黑板报上,并辟专栏开展了“向温元凯学习什么?”的讨论。在学生会小楼举办了温元凯事迹的小型展览,吸引了同学们的广泛关注,展览室的留言簿满满的写了6本,大部分都是表示要向他学习,学习他自觉革命,敢拼敢闯,不怕困难,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业务学习等等。外校同学要求他去做报告。也有少数表示怀疑和不同的看法。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氛围日趋浓厚,学外语成风。
按照计划,要在5月份召开的团代会上正式树立温元凯为典型。校党委常委开会研究时,对于要不要树为典型和树立成什么典型发生了分歧。鉴于在党内、团内和同学中有不同看法,在匡校长的授意并经党委常委同意,决定在团代会上开展辩论。5月7日的团代会上,出现了赞成意见和反对意见交替上台发言的局面,而且都能博得支持者的掌声。应大家的要求,我经过简短的准备在下午被迫上台发言,汇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客观地介绍了温元凯的优点和不足,认为他是“成长中的典型”,虽然不成熟,但他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精神是突出的,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一个半小时的发言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在12日的闭幕式上,终于顺利通过了树立温元凯为典型的决议。会上,潘洁被选为团委书记,我被选为团委常委。后来,团中央拟派《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南京采访,据说火车票都买好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未能成行。
其实,我们计划借团代会的决议推动学生改变学习风气的想法在当时是“不合时宜”的,文化大革命正在以急风骤雨之势席卷而来。应了匡校长的预言,“可能今天当典型,明天垮掉”。令匡校长没有料到的是,在文化大革命第一波冲击中,他自己首当其冲就“垮”了,蒙冤被打成了反革命黑帮分子,树温元凯为典型成为他执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罪行之一。紧接着,温元凯被“送瘟神”的大字报描述成只专不红的“黑典型”、“修正主义苗子”,落得“纸船明烛照天烧”的“下场”。更有一张漫画,把这次树标兵的活动形象地形容为一次化学反应,团委书记潘洁被画成穿白大褂的实验操作者,我变成了反应釜的“搅拌器”,化学反应的结晶是黑色的“瘟标兵”。温元凯被孤立,我们成了“黑帮的爪牙”。
不久,温元凯得了肺病,回家休养。他没有中止自己的学习,带病坚持写了7万字关于“离子极化”的论文,刻印以后寄给著名化学家唐敖庆、徐光宪等人,得到他们的肯定和鼓励。此事被揭发,工宣队勒令他回校接受批判,并取消了他的预备党员资格。在毕业分配时又几经周折,温元凯最后来到了浙江绍兴一个破庙改成的长征塑料厂。他在厂长的支持下,建实验室,搞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受到大家的欢迎。党支部为他恢复了党籍。1973年初夏,温元凯经人推荐,被时任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刘达引进任教,回到了神圣的科学殿堂。
是金子,终究会发光。1977年7月31日,邓小平出席北京体育场国际足球赛,标志着邓的复出。1977年8月4—8日,温元凯受邀参加了邓小平召集的国务院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与会的33位科学家、教育家当中,温元凯年龄最小,仅31岁。在讨论到恢复高考时,温元凯对原定“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案提出异议,建议改为“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邓小平听完后说:“温元凯,我至少采纳你四分之三的意见。第二句‘领导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不需要领导批准。”于是,当年就恢复高考,使高等教育逐步走上了正轨。
温元凯幸运地走上了他所热爱的科研之路,1980年公派到法国学习量子生物学,圆了当初的“居里之梦”。当他走进居里夫人生前办公室,细细打量每一件物品,在签到簿上颤抖地写下了自已的名字,“首先要具备的,是她那样的热枕……”。当他在量子化学研究上不断取得成就,为各国学者关注时,他感受到了中国和先进工业国之间的巨大差距,深知“中国必须改革”,“我愿意是火种,去点燃更多心灵”。回国后,他上书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提出“关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建议”。1983年1月28日《人民日报》一版报眼以《勇于改革是革命者的品格》为题刊登了他的改革建议。当年熟悉温元凯的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杨海波到中国科技大学担任党委书记,立即支持他进行改革试点。他创立校办工厂,以科技为经济服务。1984年,他的《中国大趋势》列全国最畅销书第二位。他回到母校南京大学大礼堂所作的报告,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你的报告,燃起了我们的心火!”当时我已经调到无锡轻工业学院任教,也邀请他为学生们做了一场如何学好外语的报告。后来他担任安徽省教委副主任,当选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当选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成员。1988年,被香港报纸评为“中国改革开放十大风云人物”。
后来,他从改革风云人物转身回到实验室,成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分子生物技术中心的访问学者,有希望与大师比肩而立。然而,一个偶然的事情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他对股票、证券投资产生了兴趣,1994年进入华尔街,从科学转向金融。1997年回国创建投资顾问公司,想圆中国“麦肯锡”之梦。他是梦想家,他是传道士,他是奋斗者,他一直在前进的路上。
当年树立“温标兵”的故事仍然值得回味,对于教育创新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至少,教育不应该限于一种固化的模式,要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我自己在亲历了这件事情之后,也有了一点体会,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从一个中文专科生,通过自学,转向中国画和工业设计教育,做出了一些成绩。2020年11月,我去北京山水美术馆举办《传承与经典画展——刘观庆山水画展》时,邀请温元凯到场参观。之后他请我吃饭,回忆往事,既有兴奋,也不免有些惆怅。他除了金融、投资话题,依然关注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他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长进行了系统研究,希望中国孩子中能夠培养出出类拔萃的人才。
(文/刘观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