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02至2020,百年南大经历过多次的组建、调整、拆分、易名与迁址,而我们今天依然能够感受到它一脉传承的精神气质。但是许多实物,例如建筑、教具、报刊,似乎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非常遥远。幸运的是,它们并未全都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珍贵的校史文献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我们今天犹能窥探一二。
自南京大学校史文献搬迁至仙林校区后,历经工作人员拆包除尘、冷冻杀虫等处理,至今已甄别整理出有关校史文献数千册,包括南京大学及其前身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多个历史时期的各类专业学报、校刊校报、大学及各学院概览类出版品、师生名录及各类纪念册、各类手稿、信函、档案文件等。其中稀见珍贵者比比皆是,更是于无声静谧中穿越历史的凝重,在今日以独特角度静静诉说。
01
学衡贵在不偏激,金陵光泽被中华
1922年,南京大学前身南高师和东大的教授吴宓、梅光迪、胡先骕、柳诒徵、刘伯明、汤用彤等人创办了《学衡》杂志,使之成为对20年代思想界有重要影响的刊物。其宗旨是:“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学衡派在作为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有着“中国科学发展的主要基地”美誉的朴茂南大,与北方风起云涌的新文化运动遥相并峙、蔚为大观。
也就是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上图是一本1924 2月刊的第26期《学衡》,为“中华邮务局特准挂号认为新闻纸类”。在《学衡》第79期目录中,内容包括“插画”“通论”“述学”“文苑”之类,不乏陈寅恪等大家投稿。
在南京大学另一个前身金陵大学诸刊物中,最早担负起“提倡学术之使命”,并最具“其历史与价值”的校内刊物首推《金陵光》。《金陵光》创刊于1910年,初为双月刊,后改为季刊,刊登的均为英文文学。1913年改为中英文合刊,4月刊行第一期,以后除假期外,每月一期,全年计8期。刊头“金陵光”三字,初为张謇所题,后又用北京政府教育部长范源廉的题字。
有关《金陵光》由全英文改为中英文合刊的原因,其要旨有三:一为推广规模;二为保存国粹;三为灌输学术。以上三点即为《金陵光》增刊中文版之缘起的阐述,也是其后该刊长期坚持的办刊宗旨。其时中文主笔陶知行(陶行知原名)在为合刊所撰的《出版宣言》中,特曰:刊物名为《金陵光》,“便怀有盛世黎民嬉游于光天化日之感,由感立志,由志生奋,由奋而扞国,而御侮,戮力而同心,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则金陵光之责尽,始无愧于光之名矣嘻”。
《金陵光》曾于1928年初停刊,历时两年,于1930年复刊。此间,以《金陵周刊》《金陵月刊》取代。但由于学校此时对校内出版物的统一规划和调整,《金陵光》仅出7期,以后也未能再度刊行。
02
学界名流东南荟萃,治学不忘服务社会
秉志(1886—1965)字农山,河南开封人。清末中举,以京师大学堂的学生资历被派遣赴美留学,1918年以昆虫解剖学论文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教于南京大学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农业专修科。1921年,秉志在南京大学前身国立东南大学创办了国内大学第一个生物系,后又继续在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任教。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南京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都有实力一流、蜚声海内外的农业学科。身在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它们不仅肩具着有开拓前沿使命的科研工作,还积极对外服务、承担社会责任。上图是民国二十年十一月由中央大学农业推广处印行的《售品目录》,扉页有言:“本处使命,在推广农业,介绍良法,供给良种,务求深得农人之信仰,鼓励其改良以增加农业生产。”但凡各类农事相关,“请随时赐示南京三牌楼小门口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业推广处,自当商请专家,竭诚贡献,以符雅望,谨启。”
03
西迁文脉第一支,校刊册中面面观
1932年,罗家伦出任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的校长。他提出了“诚、朴、雄、伟”的学风,致力于使中央大学承担起“创造有机体的民族文化”的使命。上图小册,即为罗校长在中大十年间无数演讲与公私文稿中最具代表性的四篇。
在罗家伦治校时期,中大以“研究高深学问”为职责,在抗战的战火中坚持对学问的执着和诚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马寅初、徐悲鸿、金善宝、蔡翘、梁希、童第周、张钰哲、罗宗洛等许多名师任教于中央大学;朱光亚、任新民、黄纬禄、钱骥、丁衡高、张存浩、吴健雄、吴作人、冯元桢、李国鼎、聂华苓等许多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曾在中央大学就读。
罗家伦校长还对中央大学系、科设置进行了调整与扩充。1933年教育学院增设心理系,工学院恢复化学工程系;1934年成立机械特别研究班于工学院;1935年重建医学院,开办全国唯一的国立牙医专科学校;1937年成立我国第一个航空工程系,工学院增设水利工程系,筹建中央大学研究院等。经过一系列学科调整和扩充之后,中大拥有文、理、法、教育、农、工、医7个学院,下设34个系,学科设置之全和学校规模之大为全国各高校之冠。
这是一本民国三十三年三月十六日出版的《国立中央大学校刊》,开篇卷首第一文乃时任中大校长蒋中正之《校长训词》,其言“以共同校训青年守则为陶冶品性之依归 以宰制宇宙创造未来为人生最高之意义”,并陈“中正矢志革命,半生戎马,然自黄埔兴学以来,未尝一日离弃教育者之生涯,此中甘苦,知之甚稔…”云云。
04
两江汇文二源合璧,南大校报见证新生
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与金陵大学合并。上图为1956年1月、3月、4月刊印的《南京大学报》,让我们得以一瞥当时南京大学治学工作、校园生活等方面的诸多风貌。
其中的头版头条,多以报道校内行政与教学科研工作居多。如1956年筹备校庆科学讨论会,师生列出了12个专业门类121个科学题目;南京大学天文台竣工后,前苏联天文学家谢维尔内博士前来参观;南京大学积极参与制定高等教育12年规划草案相关工作、新作息制度实行情况、关于促进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讨论等,同时还报道了极具时代气息的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庆祝活动。
在校园生活方面,则有关于春假内容的专版描绘,包括游园晚会、与应届高中毕业生的联谊和太湖游览活动等,甚至还有支持女生们在春季着新装的文稿,以及南京大学10名师生参加摩托车驾驶培训班的图文短讯。
结语
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校报校刊,往往是一所大学不懈探索前行之中最为重要的记录和印迹。它们作为某种意义上时代的见证者,沉淀了太多特定的专属历史记忆,在积年累月之后重新检视,常常显得既久远却又“新鲜”。“广居正位,校名中央;煌煌金大,比翼雁行。”相信这透过那些年校报校刊的一瞥,会带给我们别样的、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