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小妹妹你来啦!”94岁的朱圣禾教授开心地向刚刚进屋的88岁的项斯瑞教授打招呼。10月17日上午,重阳节临近,南京大学浙江校友会老学长金秋雅叙在位于武林时代的浙江校友会办公场地举行,十多位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的老学长老学姐共聚一堂,叙新话旧,畅谈母校往事和未来发展。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利剑,校友总会副秘书长刘立阳、赵国方专程从南京赶来,向各位老学长、老学姐送上母校的节日祝福。校友雅叙由南京大学浙江校友会会长周广仁主持。
六位年过九旬的学长学姐被大家一致要求坐到主席台,分享旧日时光。
90岁的朱效章学长是著名小水电专家,先后任水电部小水电开发设计研究所代所长兼总工程师、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主任等。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谈起母校,朱学长回忆起不少往事。“1940年的时候,我从上海去重庆赶考,一走就走了两个月。那时候是个木炭车,摇啊摇,摇不动了,大家都跳下来推,睡在里面每个人都是一脸灰。”那年两万人投考中央大学,录取一千人,很难考取,但朱学长一考就考中。这中间还有个小插曲,“我的国文很不好,那年的题目叫‘故乡’,我出生在上海,对故乡这个词没有什么感觉,不会写,结果国文就不及格。”但数理化和外语特别优异的成绩,让朱学长成功杀出重围,后来在学校还被迫上了一个国文补习班。“一年级所有新生都在柏溪,一个大宿舍里住好几百人,很多同学都没有过冬衣物,学校一人发一件军大衣,放眼望去,一片逃兵的样子。”条件虽然艰苦,但学校的教学却好得没有话说。“中央大学那时候为什么好?关键是教师都是全国第一流的,世界级的教授。那时候西南联大在昆明,比中大就差远了。”朱学长的夫人也是大学同学,毕业于中央大学音乐系,在当时校园里大名鼎鼎,正如同现在的“校园十大歌星冠军”,后来在杭州师范大学担任音乐教研室主任。两位学长学姐至今身体健康。谈到教学,朱学长还提到母校正在进行的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非常赞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发言临了,朱学长还将近日出版的回忆录和相关文献赠送母校代表。
94岁的朱圣禾教授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医学院,最喜欢大家喊她“朱大姐”,去年她还专门回到南大仙林校区,向近500名学弟学妹站着讲了两个多小时的中央大学往事,收获了无数“小粉丝”。“我在中央大学读书6年,在浙江大学工作66年,但在我的心理,这6年要超过那66年。”回忆中大往事,她特别提到当时老师们的教学。“从老师那里学会了很多知识,知道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也学会了如何做一名医生,但对一生影响最大的,是在中大的六年,学会如何上课。就这样一辈子热爱医学热爱教学了。好多老师的课至今记得,非常佩服。那时候都没有教材,也没有现成讲义,很多老师两支粉笔,一个讲台,就可以讲一堂非常精彩的课。后来我在大学里当教授,都是学我在中央大学的老师的教授方法。”朱学姐在讲台上站了六十多年,退休后也决不稍离,一直坚持在各地讲课。“宁愿在讲台上结束这一生,也不要在家里。”
91岁的朱华镶学长毕业于金陵大学,他的求学道路一波三折。“14岁的时候就在上海的一个肥皂厂当小工,日本人打过来了,挤上火车逃难到了鹰潭,打了3个月工,又跑到湖南,在那边上一个会计学校,上了两年半,日本人又打到湖南了,就往重庆逃。在这里就考上了金陵大学。”那时候高中都没有毕业过,就考到了大学。虽然考上了,但人又到了上海,拿着金陵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上海一个学校里借读,后来金陵大学回迁南京,又赶回金陵大学读书。毕业那年是1949年,修完了所有的课,符合毕业条件了,但没有来得及拿到毕业证,就参加当时的征兵,一去三十年。一直到六十年后,才拿到了自己当年的毕业文凭。朱华镶学长说起当年的求学经验,“最重要的就是两点:一要把基础课学扎实,二要有自学能力。”在金大,当时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每次同学们都去搞运动,很多课都是派一个代表去听课。老师看到只要有一个学生在,也会非常认真地讲。其他同学回来就拿着这份听课笔记在图书馆自学,并不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耽误学习。往事已矣,“现在91岁了,在家我就当保姆,在外我就当保镖,专心照顾我家老太婆咯!”
96岁高龄的戴泽蘅学长是活动现场最年长的学长,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水利系的他被誉为“钱塘功臣”,一生守护钱塘江,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他回忆起自己在中学时代,就和中央大学发生了联系。1937年抗战爆发,中央大学附属中学“国立中央大学实验中学”迁到了贵阳,戴老当时就在这个学校读书,“我们那一届,全部都考取了第一志愿,还有高中二年级的不少同学考取,在当时都是轰动的新闻。”那时国立中央大学实验中学的校歌中特别说“秉南雍风教”,中央大学的精神已经早早在老学长的心中植根。
93岁的顾锡荣学长是我国激光医学的开拓者之一,1945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时学校已经改名为南京大学。“我对母校有特别深的感情,一听到中大,一听到南大,内心就深深地触动。母校的恩情没齿难忘。”当时顾学长凑了23块大洋,从湖南沅陵赶到重庆,结果错过了报考时间,在中学校长的推荐下,在白沙插班一段时间,等到第二年报考,“当时(报名的窗口)一个小洞,把中学证和一毛钱报名费交进去就算报名成功,挤得不得了。”后来看报纸,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已经被录取了。那年录取很困难,四十个人里录取一个,医学院录取了108个人。中央大学名师济济,给顾学长留下深刻印象,“马寅初当时给我们一年级上经济学,一礼拜一次,他坐滑竿就过来。”中央大学的教学极为严格,为老学长打下了极扎实的基本功。“现在90多岁,挂听诊器还听得清第一心音、第二心音和杂音。有时候年轻人做不下来的手术,还上去做。这都是在母校打下的底子。”从南大毕业不久,顾学长就参加抗美援朝,救死扶伤,一个人管着50多个伤病员。
91岁的郁简教授曾任杭州市政协副主席,他在中学时弃笔从戎,参加远征军,在司令部任职。今年郁老还收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考入金陵大学社会心理系。郁老直言自己不服老,还和大家分享了自己最近的生活,希望各位老同学保护身体,健康第一。
参加现场活动的还有金陵大学校友、浙江大学教授项斯瑞老学姐、曾在中央大学就读的浙江大学教授熊农山老学长、曾参与氢弹研制的徐锡源老学长、范文涛老学长等老学长老学姐,以及浙江校友会原会长沈莲清教授及中青年校友20余人。
任利剑副书记代表母校向各位学长学姐赠送了《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纪念邮册》和近期的《南大校友通讯》,浙江校友会执行会长林永乐赠送了新一期的《南京大学浙江校友通讯》。书法家、原浙江临海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尤福初赠送了书法作品“福”字。
在金秋雅叙活动一开始,任利剑副书记还应老学长们的要求,汇报了南京大学近期的发展情况,着重介绍了我校目前文、理、工、医四大方向协同发展的格局,以及鼓楼、浦口、仙林三大校区的使用情况,尤其是仙林新校区的建设和使用情况,任书记还特别介绍了我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正在开展的以“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为代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两大工程。任书记特别感谢离开母校的校友们通过为国家和人类的杰出贡献,为母校争取了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校友会在杭州市区的武林时代大厦拥有办公场地,极大开拓了浙江校友活动的空间,是中国为数不多具有实体办公场所的校友会组织。该场地系1996届外语校友应菡无偿提供。应菡校友早年创业从事外贸,去年又在杭州注册浙江乐潘朵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进军互联网销售行业,主营自有内衣家居服品牌乐潘朵。虽然在新一轮创业路上异常繁忙,但她依然关心支持校友会,默默做出重大贡献。
秋天是南京这座城市最美的季节,在南大仙林校区,清新的桂花香笼罩着校园,而这些桂花树,就是浙江校友会在校区建设之初从杭州送来。这花香正如校友们对母校的思念和热爱,人虽暂离,香满校园。
(文/侯小杭,图/赵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