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是一项公益,为青年人铺路搭桥,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已经86岁高龄的丁承憼老师,掷地有声地向我们阐述着他对于教育的理解。
白衬衣,灰马甲,深色长裤,耄耋之年的丁老精神矍铄、慈祥和善。如今,他和夫人仍居住在原南京大学的宿舍楼里,闹中取静,简单舒适。在得知我们到来时,丁老放下手中的书,热情招待我们,用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向我们娓娓叙述他长达60年的教育管理生涯。
教育赋予了丁承憼人生特有的标签和内涵,而这种内涵焕发在他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他用眉宇间、身躯里激荡着的岁月和情怀感染和引导着学生们向善尽美。
正因如此,在南京大学教务处任职期间,凭借卓越的教育管理研究和实践工作成果,丁老和南京大学冯致光副校长一同被评为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他本人还被授予由国家教委、人事部和全国教育工会三部委联合颁发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晚年丁老参与创办三江学院,担任三江学院常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理事会理事二十余年,为三江学院做出了重大贡献,现仍担任名誉理事。
当我们回顾丁老60年如一日的教育事业时,发现他一直在做的,是一种爱的感恩、回报与传承。
从家学启蒙到金陵求学
丁承憼与教育工作结缘,始于幼年家学。
1929年,丁承憼出生于苏北淮阴的一个富裕家庭。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殷切希望使他从小就心怀梦想,发奋学习。“我从小就立志要成大器、做大事,要有大作为。”丁老回忆童年理想时说道。
丁老的母亲吴其瑾一生养育了九个子女,在那个战争年代里,母亲是丁承憼和兄弟姐妹们最温暖的港湾。在丁老的眼里,母亲是一个“勤俭持家,热情好客,尊重他人,乐善好施”具有高尚品质的人,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丁老的一生。
在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家学影响下,丁承憼的学习成绩从小开始就一直名列前茅。他凭借优异的成绩,免试直升高小;初中时依旧出类拔萃。初中班主任“勤勉好学”的评价是对他少年期间认真努力学习的见证。
抗日烽火和三年解放战争伴随着丁老整个青年时代。1944年,正处于抗日后期的环境非常艰苦,丁承憼被迫到皖北阜阳市一个穷乡僻壤的地区读高中,即江苏省第八临时中学,1946年他顺利从江苏省徐州中学(第八临时中学改名)毕业。
回忆起高中求学经历,丁老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些博闻多识的教师,他们多从大学流亡到皖北农村中学,将知识带给青年一代。他们的谆谆教诲使丁承憼获益匪浅,也让他认识到教育工作的伟大和重要性。而少年时期对于渴望知识却没有条件读书的家乡儿童的怜悯和惋惜,使他在报考学校填报志愿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教育专业。
1948年丁承憼考入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教育系。次年8月,华东地区高校实行一次整合,上海师专等校并入中央大学,中央大学也于该年8月改名国立南京大学。丁承憼随之进入教育系二年级,自此以后,中大教育系的前辈人物,如陶行知先生开创的平民教育运动,他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陈鹤琴先生在幼儿教育领域所提出的“活教育”思想,主张“教学做合一”“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这些思想对丁承憼影响至深。甚至清末山东义丐武训的生平事迹和办学活动,也对丁承憼有很多启示和激励。
如果说母亲、老师的影响是对丁老教育情怀的启蒙,那么他在上海师专和南大求学时创办暑期培训学校则可以说是他教育工作的一种实践和尝试。
大一暑假,丁承憼和几个同学共同创办了暑期补习学校,作为教学实践,免费辅导需要的人。辅导对象从青少年到成年,主要针对小学升初中以及初中升高中的学生,规模达数百人。“老师都是自己的同学,也没有工资要求,由我担任总干事,朋友们都叫我‘丁校长’,这个称呼也就这么叫开了,从1948年一直叫到了现在。”这段办学经历让丁老记忆犹新,也为他以后从事教育办学工作打下了基础。
三十八载倾心南大教育管理
1952年,丁承憼毕业留校,在政治辅导处做了两年的青年团工作后调到教务处直到1992年退休。在他40年的南大工作生涯中,有38年是奋斗在教育管理第一线的。
新中国建设初期,为了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从学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引进苏联模式。在南大,严抓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础技能,实行成绩量化和口试制度以及“六时一贯制”的全面实行,对教学管理造成了极大的束缚,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当时严峻的形势,任职教务处的丁承憼联合其他人向教育部反应情况,并提出进行因材施教、灵活教学的方法,废除了苏联僵化模式,缓解学生学习压力。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态,时任南大教务处教学研究科科长的丁承憼深入学生当中。“为了加强自己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我会主动进修学生课程,50年代我曾经住进化学系同学的宿舍中,和他们一起上课做实验,交流讨论。三周的相处我切身感受到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他们遇到的困难,并积极向学校反映进行解决,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现在南大校友总会任职的赵国方老师,还清楚地记得1989年硕士毕业留校后在教务处跟丁老一起工作的情形。“记得那个学期的期中考试后,丁老师带着我一个一个院系跑,主要是了解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第一次期中考试的成绩情况和适应大学学习的情况,随后还专门聘请老师给大学英语和大学数学基础差的同学开班补课。”赵老师强调说,“丁老师的教学管理特点就是深入教和学的第一线,他对当时一线教学老师的专业特长和教学特点掌握得非常清楚;这种踏实做事的作风影响了我以后的工作。”
文革前,除了深入学生生活,丁老还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去课堂听课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并将其刊登在他创办的《教学研究参考资料》杂志上。通过建立一个这样的教学经验交流平台,丁老总结了一套对年轻老师有效地进行传帮带的方法。
由于在工作上的踏实勤恳,丁老获得了“校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然而,他也因此在文革期间被批判为“推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黑干将”。但这般抹黑并没有改变丁承憼对于教育管理的初衷和看法,丁老一直保持优良工作作风,深刻反思当时教学工作的问题,钻到教学生活的第一线去了解情况。他坚持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唯实求真”的教育理念,在推进教学工作的道路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如果说,文革前的丁承憼是勤勤恳恳贯彻执行工作任务,那么文革后的他则是以一个大胆创新、开拓进取的“先行者”形象奋斗在教育管理岗位上。文革后的丁老在南大做了三件大事:评选优秀教学奖、课程建设与推行文化素质教育。
丁老经常通过座谈会、民意测验的方式与老师、学生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他发现当时的南大存在着“只凭论文说话,只看研究成果”的问题,有严重“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端,这种环境氛围让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感觉压抑和不被重视。因此,为鼓励老师投入一线教学,丁老针对这个情况提出评选教学优秀奖的提案,主张在民意测验、民主公正的环境下由学生评选教学名师。这个改革引起了教育部(时称国家教委)的重视,国家在吸收和采纳该方案后,从1989年开始每四年一次以顶层设计的形式在全国高校范围内颁发“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
让丁老更为骄傲的是他提出并参与的“五个一套”课程建设,这是丁老等同事在时任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冯致光教授领导下进行的一项重大教学改革实践。所谓“五个一套”,即“合理科学的课程大纲,适应社会发展的教材,优秀的教师队伍,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实习实验基地的配套”。1982年开始,高校教育工作逐渐走出文革的阴影,教育管理百废待兴,正是需要有一套完善、科学的课程理念做导航和指引的时候。“五个一套”课程建设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是丁老在多年教育管理实践中提炼总结出来的一套思路和方法,是真正意义上的“南大模式”,它由南大首创,在文革后的教学工作重建和恢复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夯实专业教育的硬基础外,推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软件发展也是丁老的一大教育管理改革创新。丁老深受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启发,1980年代开始,认识到美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他发觉当时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对学生“音体美”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丁老组织开设了面对全校学生的选修课“美术鉴赏”和“音乐欣赏”,并想尽一切办法通过个人私交聘请外校专业教师上课,拓展学生的文化素质。他还引导成立了艺术教研室和文体部,全方位打造南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积极推动“文”、“艺”双馨的举措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逐渐形成了积极活泼的校园氛围,这些变革不仅深受学生的欢迎和追捧,从长远角度也是南大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磨灭的里程碑。
创办三江,延续教育热情
丁承憼对教育的坚持一直延续到退休,在本应安享晚年之时,丁老应东南大学陶永德教授等人的邀约,参与创办江苏省第一个全日制民办学校——三江学院(创办时校名为“三江大学”),延续自己的教育热情。
“老丁,你真会做梦啊?”、“老丁,你是吃了豹子胆了。”质疑和否定是丁承憼在办学之初听到最多的声音。家人朋友的质疑和嘲讽;省教委主管领导的压制,“不支持”的态度;办学经费的严重缺乏,这些难题一一袭来。“办学之初,我们没有钱盖校舍,只能一人骑一辆破自行车,满南京找校舍,后来终于租下了凤凰西街的一个中专校的闲置房屋作为临时校舍。那个时候,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连学校的校名牌匾都是通过朋友请人免费写的。”种种困难让丁承憼等人的办学之路并不顺畅。
然而丁老并没有动摇办学的信念。他坚持“教育的本质就是为青年人铺路搭桥,要培养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的思想,决心将这件冒险但却崇高的事业进行下去。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出自《滕王阁序》,也是“三江大学”名称的出处。丁老说,张之洞当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是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的前身。三江大学的创立者中也包括了南大和东大的教授、老师,因此取“三江”意为一种历史的传承。而当时学校的师资也主要是南大、东大退休的教授,更有利加强学校的凝聚力。
三江学院的创办也使丁老38年间在南大从事教育工作经历所形成的一整套系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方式得以实践推行。
当时社会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稀缺,导致许多人不能平等地享受高教资源,而社会正处于极速变迁和发展的进程中,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格外突出,社会亟需应用型人才。在多次实地考察和认真商议后,丁老与其他创办者摒弃了老的高校培养模式,借鉴“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和“上海同济高工”等校的办学经验,进行三江大学办学的设计,开设了外贸英语、市场营销、会计学、计算机应用和建筑设计等五个专业,加强英语和计算机的训练,培养“短平快”的应用型人才。
为了提升办学质量,打好学校品牌,丁承憼设计实施了“‘十中汰一法’的滚动竞争制”,打破了学生“六十分万岁”不求上进的松散思想,并采取学分累积制,学分绩点不到70分的学生被降格为“试读”,以此激励学生学习与成长。
经过十年的努力,2002年国家教委对民办高校进行评估,三江学院升格为本科学校,成为江苏省第一家独立的民***学校。
此外,为了帮助鼓励贫困学生的发展,纪念、回报和传承母亲对自己的爱,丁老自2015年起在三江学院设立了以母亲名义命名的“吴其瑾学生奖助金”,每年投入4万元资助8名学生,重点照顾苏北欠发达地区贫困或家庭发生重大经济变故的学生。
三江的成长与丁老的坚持和努力是分不开的。常有老友夸赞丁老如今“功成名就”,而丁老对此总是一笑了之。可能唯有丁承憼自己才知道这个笑容背后隐藏着的60载春秋中的多少努力、付出与坚持。
“争做创新事物的开拓者、创新者,不做平庸无为的追随者。”这是丁老对南大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从早年树立教育理想,到南大教育改革38载,63岁创办三江学院,丁承憼用他的切身经历激励着青年学子开拓创新,不辜负母校、社会的培养。
(吴桂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