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梦·创新曲

——记董亚平校友的紫砂创作

发布者:黄毓发布时间:2016-03-03浏览次数:1213


年仅35岁的董亚平是我这篇拙作的主人公。不过,我们彼此素不相识,只是在一本《野泥山艺术协会》的期刊中,看到了董亚平近几年紫砂创新作品和获奖的累累硕果:茶壶《似水流年》(创新作品银奖)、套壶《流觞曲水》(优秀奖、申报设计专利)、套壶《乾坤合壁》(创新作品一等奖)、套壶《似水流年》(创新作品三等奖)、《雀菊盘》(创新作品二等奖)、对壶《左右逢源》(创新作品论文三等奖)、《六方宫灯壶》(百花奖银奖)、《左右逢源》(五朵金花上海展金奖)、《禅缘茶具》(中国陶艺大展创新设计优秀奖、创意大赛紫金奖铜奖、首届省陶瓷展金奖)。这些优秀作品中,还有与创新作品相关的论文也获了奖;获奖作品的记载中,还有《双龙提梁》被中国国家大剧院收藏、《乾坤合壁》被中国紫砂博物馆收藏。纵观董亚平从2011年至2015年初短短几年时间里的获奖作品,假如用一根无形的线,把它串连起来,好像一颗颗绚丽多姿、璀璨夺目的珍珠!这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就连笔者这个将近八十高龄的老校友也为之肃然起敬!

笔者从记载董亚平这些优秀作品前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董亚平大学本科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她先后学的是设计专业和雕塑专业。在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她是一名普通的专职教师。这与她一手设计、制作如此多姿多彩的紫砂壶,并获得了一大串的奖项,可以说没有必然的联系?

笔者出于一个老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敏感,想一探究竟。既然董亚平是南大的硕士毕业生,这就是南大师生的校友喽。于是,笔者恳请南京大学无锡校友会秘书长葛宗亮,转告在宜兴工作的董亚平,想对她进行一次专访。最终,在秘书长的安排下,在双方约定的时间和地点,笔者如愿与主人公在无锡见面了。

葛宗亮首先向董亚平介绍说,丁老师是60年代的南大毕业生。这一介绍,董亚平似乎觉得与笔者的年龄差距,一下拉近了许多,因为彼此都是校友么。所以,笔者还没有说出专访的主题,董亚平就如竹筒倒豆子似地哗哗说开了:她出生在远离宜兴城的偏僻农村。从小喜欢上山爬树、下河摸鱼,是见到蛇也不害怕的女孩;上学了,她在学校又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真拿她没有办法,倒是挺幽默地在黑板上写了“文雅”两个字,以示警告,同时罚站一节课。说到这里,眼前的董亚平,高挑的身材,非凡的气质,无拘无束,侃侃而谈,首先给笔者留下了这样一个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作敢为的现代知识女性。你看她,还是在童年时代,大约在10岁那年,她听大人说,宜兴有个陶艺节,人山人海,还有许多外国人。她就想,是什么东西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于是就跟着大人一起去城里看热闹。在挤挤攘攘的人群中,她不时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左右环顾,四处张望,突然发现路边的摊位上,有许多玲珑剔透、夺人眼球的紫砂茶壶。她不知从哪里来的力气,一下从人群中窜了进去。她好奇地用手摸摸茶壶,又打开壶盖,左看看,右瞧瞧,十分惊讶!她心里琢磨着:这壶的里面是怎么掏空的?壶嘴又是怎么接上去的?脑海里一串串的问题,太好奇了!自那以后,居然还经常在夜里做梦,琢磨紫砂壶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从此,她特别喜欢上了紫砂壶。慢慢变成了淘宝狂人,利用业余时间,在淘宝网上开了个小小的紫砂店。这小生意做得让她对紫砂壶越来越痴谜。接着,一个大胆的设想在董亚平的脑海里浮出来:与其代卖他人的紫茶壶,不如销售自己亲手设计制作的、又具有自己风格的紫砂壶呢?啊!只是时间还没有到来!

有了,时间有了!来了,机会也来了!董亚平结婚了,孩子也出生了,全家人和睦相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董亚平多年的紫砂梦终于醒了!太好奇了。在一位老师的引荐下,她决定拜高级工艺师桑黎兵先生为师,学习做紫砂壶。先是从传统的掇子做法入手,一步一个脚印,苦练基本功,在师傅、师母的扶持下,慢慢觉得自己可以展翅了。就在这时,董亚平偶然看到举办陶艺创新作品大赛的宣传,就萌生了设计制作紫砂壶的奇思妙想。她就凭着孩提时就有的那种敢想敢说敢闯的勇气,先自己设计电脑图纸,然后再自己摸索着制作壶样。最终在师傅、师母的指导下,董亚平制作的第一把紫砂茶壶《八宝提梁》成功啦!董亚平形容自己当时的喜悦心情:“三月不知肉味”!不久,这送评的第一把紫砂茶壶《八宝提梁》,被评为创新作品三等奖。喜讯传来,董亚平真是如痴如醉,简直比生儿子时还激动。有人也赶来凑热闹,风趣地说:“痴”女人做茶壶得奖喽……



董亚平第一把壶的制作成功,大大激发了她的创作激情。她立下每年至少要有两件创新作品的计划。从近五年的时间看,董亚平设计、制作的创新作品,年年如期达到了既定目标。笔者也为之感动。据了解,著名紫砂泰斗顾景舟,他用了半个多世纪,才跨越了早年“仿”、中年“造”、晚年“变”的三部曲。笔者问董亚平:“你为什么短短几年时间就设计、制作了那么多创新作品?”她对笔者只是淡淡一笑:“也许只因所处的时代不同吧”。几天以后,笔者在她的一篇论文里找到了对这句话的注释。董亚平是这样阐述的:“当代,特别是在经受高等艺术教育后,从事艺术实践在思维已经形成多种艺术意识和思维模式的学院派紫砂艺术家们,一方面植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础,掌握了扎实的紫砂艺术;另一方面,他们与时代接轨,不满足于临摹和仿制传统器形,而是较好地运用创新意识和思维,颠覆了紫砂艺术的结构和装饰方式,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现代紫砂流派,使得紫砂艺术产业更加蓬勃发展。”董亚平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了她以上阐述的理论依据。她是这样说的:“我读大学本科,学习的有关专业知识,如学习的设计方法,能贯通在自己的设计稿中;对美的追求,也能够突破‘崇古鄙今’的紫砂现状。科班出身的我,对紫砂的历史文献、器形流派,都进行了梳理。可能这也是区别于一般紫砂艺人所谓的艺术修养”。这就是她回答笔者那淡淡一句话的详尽诠释。

董亚平,这位当今时代的知识女性,她要利用一切业余时间,放开手脚,期望为紫砂艺术谱写新的乐章!

当代的宜兴紫砂泰斗顾景舟,是董亚平崇拜的偶像之一,她说:“提到顾景舟的名字,仿制他的紫砂壶,也包括仿制其他一些大师的作品,我就会有一种冲动。我欣赏他们的作品,也模仿他们的原创作品,但模仿不等于克隆,我告诫自己,将来必须要有自己风格的沉淀。说来也巧,当年的宜兴文联主席徐风,邀请董亚平仿制顾景舟大师的《僧帽壶》。董亚平怀着激动的心情,二话没说,一面动手设计图纸,一面备足充分的砂泥原料,接着就开始做起来了,一股劲做了好几个。由于泥巴出了问题,一连又做了好几个,开始虽然没有成功,但对《僧帽壶》却产生了一定的感情。董亚平是一个要强、非达目的不罢休的人。她联想到在课堂上经常和学生讲异形包装的理论。索性设计成了六方壶,且是旋转的,用全手工制作,肯定效果还挺好玩的。主意既定,她就开始动手,尝试制作,一遍又一遍,又做了好几遍,哈哈,成功啦!你看,它是一款具有旋转运动感的提梁紫砂,像漩涡而旋转运动,像春藤而蓬勃向上,像太极互为其根,通过精确的裁切拼接、产生了六方旋转提梁形体,既具有三点一线的传统紫砂的传承,又有打破规则而求新求异的创新;既有顾景舟大师《僧帽壶》的艺术元素,又突显出董亚平自身的紫砂艺术沉淀。这把奇特美妙的创新作品,命名为《似水流年》。当年参加了江苏省工艺美术“艺博杯”第二届陶艺创新作品评选,《似水流年》获得银奖。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2012年,董亚平来到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师从著名的雕塑家吴为山教授攻读雕塑专业研究生。董亚平的感觉是:“南大的艺术教育和南艺的艺术教育是大相径庭的。给我的印象是南大注重理论研究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南艺注重技法的专研,各有所长,南大的艺术教育也是弥补我在南艺本科阶段所缺的研究精神,不管是本院老师还是多位外聘,如北京服装学院的邓珂老师都是亲自示范教授和讲座,课程安排非常满也确实感受硕士学习是个大丰收,同时我的硕导吴为山教授其孜孜不倦的创作状态和艺术造诣对我影响非常大,让我不敢怠慢自己的艺术追求。”在南大的学习和实践,使董亚平受益匪浅。

在硕士毕业论文和作品设计的选题上,董亚平也曾有是选择“雕塑”还是“紫砂”的疑惑,出于对“紫砂”的痴迷,她还是选边站到了“紫砂”一边。因为,董亚平知道,紫砂艺术是中国的雕塑、书法、绘画、篆刻、装饰等多种民间工艺美术和传统文化、宗教、道德等相融合起来的载体和产物。只要把“紫砂”和“雕塑”相融,这不就两全其美了吗!于是她设想,在紫砂作品中融入雕塑元素,做一套紫砂系列的“禅趣紫砂壶”。思路确定,董亚平就进行了长时间的观摹、临摹和可行性研究思考,并查阅了有关西域佛教丛书,特别是敦煌壁画等文献和资料,给予董亚平新的启迪。在指导老师本身作品的影响和指导下,董亚平设计、制作了紫砂壶与佛像雕塑融为一体的、栩栩如生的弥勒佛做壶滴的创新作品《弥勒壶》。壶滴上的弥勒佛,她采用了传统佛教本土文化的喜笑颜开的布袋和尚。我们可以看到,董亚平的传统审美思维模式下的艺术产物,它符合劳动人民审美需求和美好愿望、虔诚祝福!

《弥勒壶》是董亚平的又一首创新曲。她成功地凸现出紫砂材料是各种雕塑、装饰等传统艺术较好的载体,能象征受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过,董亚平从来都不满足现有的成绩的。所以,她在完成了《弥勒壶》的创作之后,又产生了“寻求新欢”的创作冲动,决定再创作一套《禅缘组壶》。她的构思是:在造型结构上,寻求凸现出紫砂传统设计和概念中,没有完全的对称、没有居中的线条、也没有规正的形体,受众也可以尝试从正、反、俯视、侧视等各不同方位、不同角度来打量作品。同时,寻求用新奇的视角和独特的方式,来重新审视紫砂艺术作品。她所寄希望的《禅缘组壶》是对传统的紫砂造型艺术的一种挑战和超越的艺术实践。实践证明,董亚平的这一挑战和超越的艺术实践成功了!遗憾的是,笔者没有亲眼看到实体的《禅缘组壶》,只是看到一组从各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图片。尽管如此,它仍能让笔者感悟到,这种抽象含蓄的《禅缘组壶》,是那么令人惊讶奇异,这真是至真至美、怪而生趣、奇而生动、异而生美,任人想像评述,又能在冥冥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佛学中的禅语和真谛。这可以说,《禅缘组壶》是董亚平最佳毕业创新作品。也是她短短几年的业余紫砂创新成就。曾经有人问她:“会把紫砂当成自己一辈子的事业去坚持吗?董亚平脱口而出说:“按照我现在做紫砂的痴迷程度,我会坚持到老,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吸引我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去换方向。”董亚平想:“紫砂泥是一种高贵的‘五色土’,它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能够变成自己所追求的艺术作品,其乐无穷,舍它寻谁?”她要为紫砂艺术的创新高歌猛进。如她所说,她要把看到的东西和自己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紫砂艺术上。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造型设计的创新成了她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冥思苦想的问题,也是她紫砂创新探索的目标。笔者真诚地祝愿董亚平不仅是紫砂设计制作的探索者,也能成为紫砂造型艺术创新潮流的引领者。


(丁金坤)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