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手足之情常青

发布者:黄毓发布时间:2016-03-03浏览次数:1228


岁月悠悠。转眼间,我们1955年考入南京大学至今(2015年),竟是一个花甲子过去了。当时的我们,均以能考入南大而自豪,“我以南大为荣”是大家的口号。有的同学入学后就立下宏愿:将来要让母校南大以我为荣。在这60年间,虽经风雨、坎坷,但是有不少同学为祖国、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做到了“南大以我为荣”。2015年10月24至30日,我们相聚在母校举行纪念,又适逢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真值得浓墨重彩书一笔。已属耄耋之年的我,同学仍邀请我参与,至为感动。

我认为在历届历史系学生中,我们这届团结最好,互助、关心最多,彼此往来不断;且常相聚会,每次参加的人数也不少,大家在一起互诉衷肠。谈谈工作中的艰难和成就、个人遭遇、家庭情况变化等等,人人都是凝神专注倾听,且相互慰勉,无比融洽、和谐,无不表示出同窗之间深厚的、兄弟姐妹般的情谊。

遇有人病痛住院,都能得到同学们的关心和慰问,即使是同学的家属出现问题,彼此也是关怀备至。如我爱人去世,沈汉代表同学前去吊唁,我们全家都感激不尽。真是同窗似手足!同学间能如此的亲密有爱,更归功于杨振亚、周静鵷、沈汉、翟国璋、王亮功等组织者的努力所致,向他们致敬并表示深切的感谢!

就我个人而言,得到同学的关怀与帮助之事更不胜枚举。虽年老记忆衰退,有些往事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淡忘,尚点点滴滴在心头。

我是全年级年纪最大的,由在职干部报考大学,是圆我青少年时的“求学梦”。当年由于国难家贫,未及读中学就失学了。可是少年时的我酷爱读书,无论书中内容多深奥,多生涩,也爱不释手,总是旁若无人地捧着阅读,什么事都忘了,母亲说我:“一看书,连敲锣打鼓也听不见了。”我常因看书耽误家务,为此也没少被家人呵责,但心里总企盼着有一天能进学校读书。正巧赶上党的政策鼓励在职干部报考大学,我便欣然报考,并顺利录取了,真的是“如愿以偿”,也欢欣鼓舞,可属“秉烛之行”了。年龄大,思维迟钝,入学后第一学期便生病住院,同学们除来探望之外,更为我把缺课的笔记补上。对那些笔记,我一直视若珍宝,里面满含着同学们的真情实意,值得我纪念一辈子。但不幸的是,在文革中被抄没了。

在校期间,我担任女生宿舍舍长,三年中,女同学都支持我,尤以刘康利为最。历次竞赛中,我们宿舍均夺冠,大红旗连挂三年未摘。

宿舍里,陈文娟照顾我,她睡上铺,让我睡下铺,三年未换,如今,她远在美国,难得相见,惦记之念未一日间断。

下厂劳动及写“江苏十年史”时,王季婴和我朝夕相处。我丢了手套、雨伞等,她都细心的帮我找回来,这位温温存存的阿妹,我着实想她。

沈汉、周静鵷二人更是我入学伊始,便在心中植根的两个小阿妹:沈汉可爱,周静鵷可亲,她给我编织的手套、毛衣是给我终生的温暖。大家同进同出,一起进教室听课学习,同在宿舍里温习功课,一起进食堂吃饭,同锻炼、同学习、同游玩……此情此景均历历在目,暖着我的心。

我毕业分配到扬州师院,正值困难时期。和张如德、姜雪明共甘苦几年,我则前后待了20年。这期间,有欢乐更有辛酸。当我特别困难、特受委屈时,李庆余隔江过海的,多次到扬州探望我,并开导我,为我拨云见日,坚定了生活的信念。可在当时,我竟不能设一茶相待,思至此,尚不禁泪水盈眶,至今仍深感其义。直至今天,李庆余和其夫人李医生仍常给我伸出援助之手,为我排难解困,这种情谊,终身难报。

文革后,扬州师院恢复招生,要我在讲授中国近代史的同时,兼授世界古代史,这可为难了我。笔记本没了,其他资料也难找,张树栋写了提纲、要点、参考资料等寄给我,帮助我解决难题。我按他的指点、思路进行授课,课后得到了表扬,心里一直感谢他。

后来,我到了南农,领导要给在职员工补课,在让我给员工上历史课的同时,还要我上语文课,说是文史不分家,应该都会讲。陈文娟帮了大忙,把教语文的整套程序教给我,最后,我的讲课赢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在调南京之前,每次到宁,陈文娟、周静鵷、杨振亚、沈汉、翟国璋等家,我是“常客”。次数多了,翟国璋夫人老顾同志心胸宽宽的,成了我的好朋友。

为了调南京工作,朱自振出了大力。记得有一天,雨雪纷飞,他风里雨里地陪我奔波,这种情谊,我始终铭记心中。

曹惠民,几十年如一日,每岁必寄贺卡给我,传递他对我的牵挂之情,而我则“有来无往”,惭愧之极。

张如德和我之间的同窗之谊,手足之情,弥足珍贵,他对我是“有求必应”、处处关怀、随时帮我。他夫人阮正芳和他同样和善,关心别人,令我钦佩。

我70岁、90岁(80岁时我头颅开刀住在医院),同学们为我祝寿,束际成从上海来,陈文娟由美国回。全年级近百人,唯我一人享此殊荣,内心的激动,无法形容。

每次聚会、活动,杨亚宁等均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有次下雨,蔡吉祥亲送我返南农,来陪我参加活动的妹妹对我说:“我看你的同学个个都对你好,实在难得!不容易!单凭这点,你也可心满意足、长命百岁了。”确实如此,正是因为同学们对我“好”,相互间的深情厚意,滋润了我,使我忘却了种种不快,不记所有委屈,克服病痛。用句时代的语言:现在心中充满的是“爱”。

综上所述,杂乱不成文,多有词不达意之处,但这却实在是我诚挚的心声,愿每个同学身心愉悦、健康长寿、阖家幸福,同学之间的同窗手足之情常青。

(徐洁明)


附:

六十年感怀

我从17岁进大学,60年过去,今年我退休也已17年了。

进了大学才知道,政治斗争是持续不断的,政治是要挂帅的,才知道人群是要分左中右的,人生际遇由此不同。

60年内,我在研究所待了10年,其中两次3年深入农村,再下放当了3年地道的农民。被调回南京后在文化系统10年,再归队回到社科院。人到中年,才从事了我所喜欢的社会学研究。

人到老年,每个人都是一部长篇小说,风雨人生尝遍酸甜苦辣,每个人都不容易。

人到老年,我们对物质层面早已淡化了需求,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了。我们没有本事为儿女铺就顺畅的路,但儿女都很正派懂事,对父母关怀备至,往往超过了我们的需求,无可指责。两个第三代也正在健康成长,令人疼爱。我有姐妹、闺密可以无话不谈,有多个朋友圈的亲密好友,南大的同窗友情更是我辈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多年来,在大家的珍惜中,共同努力、重建、培植的,如今已坚不可摧了。

过去我们自认为是文化水平高的人,如今何谓文化,被认可靠谱的解释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对照自己,真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啊!

想开了自然微笑,看透了肯定放下。

老而弥坚、弥健,追求成熟之美。

祝愿同窗友谊之树常青!同窗友爱,永远给我们提供走向余生的正能量!

入学至今六十年,

风雨人生各尝遍。

同窗友情共铸就,

善待余生齐向前!

(沈汉,2015年10月23日草就)


感悟两则

八十从零起,

夕阳照青松;

增年难减岁,

怀旧更图新。

量小徒伤气,

思劳愈精神;

最美夕阳红,

家和万事兴。


人生八十真古稀,

天涯同窗醉相逢;

莫道春秋佳曰去,

岁岁晚霞赛晨曦。


抗战胜利七十载,

相聚金陵意更深;

前事不忘后事师,

历史教训永记心。

(蒋锡磐)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