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南京大学三线建校“654”工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3-03浏览次数:2867


回忆南京大学三线建校“654”工程


1964年5月以后,在美苏两国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威胁的情况下,存在着新的世界战争的严重危险。就在此时,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即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下决心搞好三线建设。经中央批准,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4所院校迁出部分专业至三线地区建设,要求三年迁建完成。1965年3月,高教部正式下达了中央批准建立分校的通知和分校基本建设任务书。如今在南京大学百年校史中仍能找到相关的记载。

当年的南京大学三线建设去了哪里,分校建设又经历了哪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呢?做为当年参与建设的亲历者,我记下了当年的亲历见闻。


上级指令南大在湖南桃源建分校


1965年5月中旬,接高教部通知,南京大学分校定名中南分校,在湖南省桃源县河洑镇罗家冲建校。这项工程代号为“654”工程,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总投资逾1000万元,于6月动工兴建。新建分校计划设:数学、物理、化学、地质、生物五个系11个专业,均系尖端学科。学校规模定为本科生1500人,研究生和进修教师200人,教职工750人,预定在1967年招生。

当时南大校长匡亚明对“三线建校”极为重视,派第二书记胡畏(后为副书记戈平)坐镇湖南,主持分校的基建工作,并立即在校内“秘密”调兵遣将:抽调政工干部、财务管理、行政安保共计20多人,水电工、食堂员工、医生护士等十多人。内迁的五个系都要派人,连气象系、天文系都派出人员。

当时我是天文系一名当过“学徒”的青年教师,被院系派遣,只身一人于6月下旬来工程办事处报到,被分配到仪器设备筹备处工作。与此同时,在常德地区招收青工,第一批就有20多人,并安置了十多名复员军人。一时间,小小河洑镇“热闹”异常。


分校建设工程浩大,要“削山填谷”


原分校建筑规划,教室、实验楼、宿舍、食堂、医院等实用房都建在山沟沟里,既宁静又隐蔽,确实是个较理想的“战略后方”。后经实地考察,考虑到湖南的天气雨水多,尤其是山沟里的空气湿度更大,潮湿闷热,严重危害精密仪器设备,极易霉变损毁;也不利于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易患风湿病。工程办事处派陈子英副主任赴京向高教部汇报,经高教部批准“同意将分校基建工地从山沟里迁上山”。

7月下旬,在“削山填谷”平整后的几大块土地上才开始大规模建筑施工。建筑所需“三大材”:钢筋、水泥、木材由部下达国家计划指标。钢材、水泥都要从一二千公里远的地方,经铁路、公路、水路运到就地存放在沅江边上的码头仓库里;木材由湖南省供给。而主要建筑材料“红砖”由常德市制砖厂保证全部供给。


为确保红砖供应,“卧底”砖厂1年


开工之际,常德建筑公司的几百号工人几乎同时涌进施工场地,现场热烈壮观。未料到嘈杂的施工工地只热闹了十来天,渐渐寂静下来了。主要是“红砖”供应不上,造成很多工人“窝工”,顿时工地告急。这时我突然接到工程指挥部通知,叫我马上去砖厂,尽最大努力,把红砖搞到工地上来。

常德市制砖厂距分校基建工地8公里,是常德地区惟一的36门大轮窑厂。我受命以“工程驻厂全权代表”于8月8日住进砖厂。当日一早进厂,看到场地上堆放了很多红砖,震惊之余,听发货员老赵说“这些砖头早都卖出了,只是没来车子拖走。”情急之下,直接找到厂长,据理力争,坚决扣下了想“开后门”的30万块红砖。第二天安排货车陆续运到工地上,解了燃眉之急!

后来,我干脆在砖厂工作、劳动、生活了近300个日夜,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红砖生产、增产。从1965年7月至1966年5月,在多雨水天气的不利条件下,砖厂仍生产红砖1067万块、青砖48万块,全部供给分校基建工程,完成了建校规划建筑面积约70%的工程量。

工程进展很快,至1966年5月,基本框架已经建成,开始安装设备,即可如期招生。但由于发生文化大革命,中南分校的建设中途停辍,原来赴分校参加筹建的人员除少数留下外,其余都返回学校。1970年4月,中南分校所有房屋、仪器、设备均无偿移交给湖南省。至此,三线地区筹建“南大中南分校”已成鲜为人知的如歌往事。


(作者:韩传寿,文章来源:/news/2013/01/17/5d670af73beee29b013c478761540497.html)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