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952年院系调整的一些回忆

发布者:黄毓发布时间:2016-03-03浏览次数:1740

1949年后的几年,各行各业都在为贯彻中央“一边倒”的方针而全面向苏联学习。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就是高教系统向苏联学习的结果。我当时是气象系在校学生,至今还能回忆起一些当时的情景。

院系调整之前,南京大学是当时全国院系最多,学生最多,校园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有文、法、理、工、农、医、师范等七个学院,几十个系科,学生约有三千人,校园分为两大块:一块在成贤街的四牌楼(学生宿舍在对面的文昌桥),还有一块在湖南路的丁家桥,两个校园都很大。

为了迎接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政务院决定将当时在校的两届学生,即1949和1950年人学的学生提前一年毕业。于是1952年暑假就毕业了两届学生。暑期离校的毕业生多,回家的学生也多,学校里比往年暑期要冷清得多。

按规定,我们文理学院的系科与金陵大学合并,搬到汉口路原金陵大学的校址,成立新的南京大学。新的大学不再分文理学院,但原来的文科中的哲学系并入了北京大学;理科增设了一个天文系。另外,还新增了气象和地质两个学制为两年的专科专业。并入新南大的,除了原南大和金大的有关系科外,还有其他一些院校的系科,如并入气象系的就有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和齐鲁大学的有关专业和师生,其他有些系也有类似情况。

我是当时新南大学生会筹备组的成员,暑期主要办了三件事:一是协助学校组织安排学生搬家。搬家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暑期回家的学生尽量把行李带走,带不走的打好包,写上名字,给在校学生作好交代。搬家时学校提供了几辆双轮板车,由各系轮流使用,装上行李,连推带拉很快就搬完了,总共就两三天时间,比起长途搬迁的院系我们是最省事的了。二是在汉口路校园建一座有线广播站。原金大的校园十分幽静,没有广播,没有海报和黑板报,俨如世外桃源。我们跟校方商量,由学校出钱买了设备,在北大楼顶、饭厅、大操场安上大喇叭。在同学中物色了几位编辑和播音人员,一开学就开始广播,每天播三次,每次约半小时,既有音乐,又播放新闻,还有校内的信息,活跃了校园的气氛,很受欢迎。三是迎新。这年学校扩大招生,新生总数是在校生的两倍多,学校行政后勤人员很少,学生宿舍不够,临时腾房子。特别是不少新生不是第一志愿录取的,颇不安心,尤其是分配到专科的新生,有许多思想工作要做。迎新还包括欢迎外校转来的同学。

搬家后的第一个感觉是:学校变小了,校园小了,饭厅小了,礼堂小了,宿舍的房间小了,整个活动空间小了。在文昌桥的时候,晚饭后可以去鸡鸣寺、北极阁或九华山散步,但在汉口路没有什么地方可去,出了校门不是小巷就是大街。同学们谈起来,还是怀念文昌桥。

—开学学校就显得很拥挤,尽管当时只有一千多学生,用席棚搭了个大饭厅,又在南园加紧盖了两栋学生宿舍,一个学期后男生都搬到了南园宿舍。

与此同时,还有其它不少教学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改革。记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取消了选修课,所有规定课程都是必修课,学分制也取消了;原来用英文原版的课本如普通物理和微积分,以及英文习题和英文答题都改用中文,原来一年级的英文必修课也取消了,老师讲课中的大段英语没有了,只偶尔夹一些英语词汇;上课实行6小时一贯制,早上从7点一直上课到中午1点钟。连上6节课学生都叫吃不消,实际上到了第五六节课学生注意力就不集中了,即便后两节没有课,大家肚子饿了也干不成别的事。这一改革没有多久就被取消了,一切照旧。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是学习苏联过程中形式主义的典型。

在行政管理上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学生免交伙食费。原来每月要交伙食费,只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减免,现在全部学生都吃饭不要钱,由国家全包下来。这一改革当然很受欢迎,但持续了几年就不清楚了。原来学生还参与膳食管理,各系每月轮流组成伙食团去帮厨监厨,现在也免去了。

学校成立了政治处,设有学生科、组织科、宣传科等,原来由学生党总支、团委、学生会办的事逐渐交给了政治处。然而作为当时学生会的宣传部长,我仍然感到承担的具体工作很多,甚至影响了我的学习。

院系调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五十年来我国的髙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和栋梁之材。然而,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教学方法等等,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分开的院校又合并了,有些改掉的制度又恢复了,真让人感慨万千。不论如何,院系调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一段抹不去的历史。看来只有让教育专家学者们去研究它,并从中吸取教益。

(骆继宾)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