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张普普通通的纸,这是一张鲜红滚烫的、饱含着一位南京大学老学长的拳拳爱心、由苏州市红十字会颁发的个人捐款60万元的荣誉证书。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浪潮中,这一份个人捐款60万元的大爱壮举,王宙芳,这个默默无闻的羸弱老人走到了前列,走进了苏州校友、苏州人民的心里。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南京大学苏州校友会名誉会长谢慧新、薛为民,于3月27日来到校友王宙芳家里,听她讲述她的故事。
1946年出生的王宙芳学长,生在苏州,长在苏州,从觅渡桥小学、草桥小学、市第二初级中学、市第十中学,到1965年考入南京大学外文系的法文专业,喝苏州水长大的她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佼佼者。
从南京大学外文系毕业后,王宙芳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外交部属下的安徽军垦农场,进行为期两年的劳动锻炼。1971年3月被分派到北京市丰台中学任教,之后又调至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当老师。
度过了10余年当班主任和教外语呕心沥血的教师生涯后,因为声带小结长期红肿的炎症容易发生癌变,遵从医生改行的建议,1983年王宙芳报考了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录用后便从事公司商情处的情报调研工作,在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工作了二十多年,直至退休。
一个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人,无论在哪个地方都会发挥出自身的光和热。几十年的风雨征程,王宙芳学长付出了许多,当然也收获得更多。她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丰台区优秀教师、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局三八红旗手、模范班主任、优秀教师、中国对外贸易经济部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国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退休后她还担任了离退休干部活动站站长和党支部书记,并先后获得5次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2017年,她唯一的女儿因病离世。已是73岁古稀之年的王学长,于2018年告别了付出青春年华的首都北京,告别了痛失爱女的伤心地,孤身一人回到了苏州。故乡以她博大温暖的怀抱接纳了独身归根的老人。回苏定居后,王学长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关心照顾,她走出家门,在老年大学继续充电,寻觅新的天地,在书法的切磋和文学的交流中结识新的朋友,幸福安度晚年,沐浴着来自家乡的温暖。
当看到新冠肺炎在祖国大地肆虐横行,侵吞着人们的健康,王学长心急如焚。尤其是看到全国各地的白衣战士别亲舍家,毅然逆行,鏖战在湖北抗疫的最前线,而医护人员的救护物资和工作强度异乎寻常的紧缺和超负荷,她既担忧又感动。王宙芳学长不顾患有哮喘和曾发两次脑梗的身体,想加入社区的志愿者队伍为大家服务,但是遭到了社区组织的婉拒。可是,一颗老共产党员的忧国忧民之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她觉得应该为家乡、为白衣战士做点什么。
2月上旬,王宙芳学长就萌发了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为家乡支援湖北抗疫的白衣天使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捐款意愿。她先是找苏州的疾控中心和抗疫指挥部,无奈电话总是占线打不通。后来还是通过苏州交通广播电台“与你同行”节目组“帮帮团”的指点,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电话,经过十几天的周折,直到2月24日的下午4点半,才联系上了接受个人捐款的苏州红十字会。
2020年2月25日,是王学长第一次走出隔离管理的小区,也是她去苏州红十字会奉献爱心的日子。乘上1路公交车,行驶十多站后在南门下车,因担心去晚了会影响别人下班,便一路问询一路小跑,等到满头大汗找到竹辉路上的红十字会时,已经是中午的11点15分了。苏州红十字会收下了这份60万元沉甸甸的定向捐款,向她颁发了荣誉证书。
当得知王宙芳学长的大爱壮举后,熟知她的朋友除了感动,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因为她一生都是如此,饱含家国情怀,充满热情,以大爱和努力,默默奉献。
(文/钱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