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克雄校友口述金陵大学抗战西迁历史

时间:2016-05-10浏览:824

甘克雄校友口述金陵大学抗战西迁历史

我出生于哈尔滨,父母都为成都人。父亲曾担任哈尔滨第三中学的首任校长。在任期之间由于策划组织了反日游行被抓捕,释放后便带着家人回了四川,从重庆到成都。所以我从小便在成都长大。家里除了我还有两位姐姐,甘克珺和甘克超。两位姐姐都是在华西坝读的大学,大姐甘克珺1943年就读于齐鲁大学,二姐甘克超1944年考上金陵女子大学。当时我尚年幼,大概是初高中的年纪。广义上算的话我仍旧能够算成华西坝时期的校友,因为我就读的中学为华西坝系统下的大学附中。

回忆当时的成都以及华西坝,成都在我的记忆中,第一是一个驻军重地——从清代开始就是一个重镇,很多满族官员及其家属都居住在长顺街附近,这样也使得成都和北京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比如成都话的口音;第二是成都是一个文化城市——七十万人左右的成都当时就有四十多所中学,到招生季能够在报纸上看到很多的招生广告(当时的招生并非统考,而是由学校自主进行),再加上成都地区的川剧文化等。另外成都在我印象中是一个不排外的城市,抗战时容纳了很多外地逃难到此的人,当地人民很多都将自己的房屋腾出来给外地人居住。尽管比之重庆,成都收到日军轰炸的情况较好,但是还是逃脱不了被日军侵扰的现实,因此包括我们家在内的成都市民大多被疏散至华西后坝居住。当时我的初中也被疏散到郊区,在茅草房中上课,晚自习时便点清油灯学习。当时成都市民对于跑警报这种事情已经习以为常——往往会在观测到有情况的时候在城墙上悬挂红灯笼以作预警,然后市民便会从城里避至郊外。这样的情况在1941年之后得到了好转。美军的飞虎队、苏联空军都对我国进行了援助。在华西坝经常能看到美国军人出没,并且他们所穿的军服背后都会有一块写有自己中文介绍的白布。而且,就我了解的,我姐姐的同学包括我的大姐夫(毕业于华西大学医学院)都曾给美军当过翻译;我高中的英语老师一般会穿军服上课,后来才了解到他当时正是在给飞虎队当翻译。

到了华西后坝之后,我便住在舅父家中。在当时华西坝的住宿情况并不算非常好,但是由于我舅父为早期的留美学生归来,在华西坝自行修建了一栋西式别墅样式的住房。像我舅父这样的住房毕竟只是少数,当时的华西后坝像一个村子,周围很多都是平房,甚至是草房。但是当时的茅草房条件并不如想象中的差,住起来是很舒服的。当时在整个成都包括华西坝地区抗战氛围都很浓厚,传唱着很多首从共党地区流传过来的抗战歌曲,比如《松花江上》、《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等。而在华西坝的五所大学中也是如此。很多学生都积极响应了1944年国民党发起的十万青年十万军行动,参与到青年军中,支援了缅甸的远征。尽管当时生活条件并不太好,一般城市里面的家庭一天都仅吃两顿饭,买的米也为国民党政府补贴的平价米(稗子米),但是群众抗战的情绪是很高涨的,将抗战是作为第一要务的。

而具体到当时生活的华西坝地区以及五所大学,整体来说是很幽静的。现在川大里面像宫殿式样的建筑就是当时留存下来的。钟楼、荷花池等标志性的建筑物在当年都是学生们谈谈恋爱的最佳场所。燕京大学西迁过来后的校址在现在的陕西街附近,也就是原华英女中、华美女中现石室联中地址。从我二姐的经历来看,当时教会学校比如金陵女子大学虽然费用不低,但是有比较丰厚的奖学金,能够基本涵盖学费甚至部分的生活费。

关于当年华西坝地区的其他情况,由于我的年龄当时并不算大,记忆不甚清楚且有些画面很多用语言去表述了。之后在1950年,由于姐姐在南京,我便放弃了在成都的学业,奔赴南京进行考试。当时已经有了统考,主要是公立院校,分为华东区和华北区。而私立院校仍旧为自主招生。我同时参与了华东区的统考和金陵大学的入学考试,都通过了。华东区考上了复旦大学,但由于二姐夫是金陵大学和金陵大学于我而言更为熟悉的原因,放弃了复旦大学,选择了金大。

金大几乎按照国外的教学制度进行运作,例如选课之类的。对英文的要求很严格。所有新生入学都要经历英语测试,测试结果分为Freshman(较好)和Supfreshman(较差),我为较好的级别。当时金陵大学有很多外籍教师,特别是美籍和加拿大籍,我当时的英语老师便为一位美国黑人,Mr Swan。后来政治运动特别是抗美援朝发生之后,大多数外籍教师都被勒令回国了。在当时,我们化工系一个系有大概七十人,上课多在现南京大学校园内北大楼东面的理学院上课,地下即精工车间。北大楼西面为文学院。我曾在上课时透过窗户看到楼前的草坪上社会系的吴桢教授给高年级的一两个学生上课,因为社会系的人数是很少的,到三四年级也就几个人左右。学校的很多活动都会在大礼堂举行,比如开大会、南京市学代会等。

1952年大学进行院系调整,但是我却没有经历过。因为1951年下半年由于抗美援朝时期国家的需要,从大学生中选拔了部分人保送至军干校读书。我便因此去了大连,参加了海军。当年在大学生中参加军干校是一件很轰动也很光荣的事情,但是到现在却很少有人提及了。参加军干校的选拔尤其是政治审查非常严格,在学校和部队都要进行。即便中途转去军干校继续读书,原大学的学位证明照常颁发。因此我在1953年获得了南京大学的学位证明。

也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很特别的拥有了多所大学的学籍,院系调整因此有了四川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南京化工学院和南京工业大学,中途转去军干校因此有了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和大连海军水面舰艇学院。

最后,关于金大,我认为金大是一所非常正规并且拥有历史底蕴的学校。在校期间感受到的首先教授都是外籍或具有留洋经历,知识水平很高;其次整个学校在刚解放时期的政治风气是很浓厚的,比较偏左;同系同学之间的亲密关系是不分年级的,相互之间会有很多的活动和讨论,彼此关系非常好,而这样讨论这些活动都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深刻了我们对于问题的很多认识等。

  

  

(李艺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