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南京大学与名古屋大学之间的学术暨留学生交流史

时间:2018-03-08浏览:741

一  概观 

据资料显示,1980年日本名古屋大学(以下简称“名大”)在校留学生人数为108人。此后以平均每年50人的速度增长。到1988年,总留学生数达到413人。其中,中国留学生为166人,占留学生比例的40.2%。上世纪80年代在名大学习的中国留学生的人数之众、比率之大反映了当时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正卓有成效地进行着。

1988年在名大的各个学院和专业都可以看到南京大学(以下简称“南大”)学子的身影。赴名大留学是基于南大本科生、研究生的个人选择的结果。同时,广泛选派不同专业背景的留学生赴名大学习、进修,也是与以南大为代表的中国著名大学全面的人才培养发展战略分不开的。

在此后的20余年中,名大的留学生数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16年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在校留学生数达到2232人。其中,中国留学生为945人。人数上是1988年的5.7倍。比例为42.3%,与1988年基本持平。(这945人中,包括通过公费、自费留学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短期进修生)。

名大教育推进部学生交流课所保存的《学术交流协定大学间的学生交流情况》的数据显示,过去11年(2006-2016年),名大每年平均招收4名南大留学生。这与中国其他著名大学,比如华中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在名大学习的学生人数持平。

目前,在名大学习的南大在校生和毕业生共有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人(环境科学研究科2、经济学研究科1),硕士研究生2人(环境科学研究科1、情报学研究科1),本科生1人(文学部)。

以上数据表明,自上世纪80年代双方互派留学生以来,名大一直作为重要的留学选择,吸引了众多南大优秀学子前来深造。 

图为森正夫先生(左二)与南京大学日本校友在一起

二  两校校际交流的开端及学术交流协定的签署 

1.学术交流协议的缔结经过

南大与名大间之所以达成和延续紧密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是与双方的努力和热情分不开的。特别在交流伊始,南大校领导在促成实质性交流方面,表现出极大的诚意。两校关于学术交流的策划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1982年12月交流协定的签署为契机,双方正式开始互派研究生。至今双方学者、学生的互派项目已有35年历史。

两校间最初的学术访问,当以1979年3月29日南大匡亚明校长邀请名大石塚直隆校长参加同年5月20日举行的南京大学成立77周年校庆活动为开端。名大保存的《名古屋大学学术访中团印象记——应南京大学之邀》一文对当年的访问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名大由校长、医学部石塚教授带队,访问团成员包括理学部大贯教授,工学部齐藤教授,农学部清水教授,文学部川崎教授,一行共5人。其中,英国文学专家川崎教授是当时名大的文学部长,热衷于大学间的学术交流协作,曾促成名大与美国欧柏林大学间学术交流协议的签署。由于川崎教授在同被邀请出席南大校庆活动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有过研究留学经历,所以被石塚校长邀请加入名大访中代表团。

我当时45岁,作为文学部教授会的年轻成员,坐在文学院教授会的末席聆听川崎教授热情洋溢地讲述南京大学访问期间的见闻,深受鼓舞。

此次的访问团从5月18日到22日,共5天。5月19日全天,访问团全体成员先后进行了相关专业的学术演讲。其中,石塚校长的演讲题目是《妇科肿瘤的临床治疗》。5月20日出席南大77周年校庆活动。5月21日两校代表就学者间交流和研究资料公开等事宜进行了磋商。此次交流虽然不是正式意义上签署协议,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双方在包括学术等领域进行深入交流的意愿,被视作两校国际交流与协作的开端。当时正值中国国内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向改革开放的过渡时期,两校之间朴素且坚实的交流为今后更加深入具体的协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协定内容

如今,名大和南大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以1982年12月份双方签署的交流协定为准则。由双方档案部门保存协议的双语原本。其中,中文版本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南京大学与日本名古屋大学关于学术交流的备忘录》简称《备忘录》,日文版本简称《觉书》。

当年12月,名大由饭岛宗一校长于23日在日方《觉书》上署名并加盖印章。随后,南大由徐福基副校长于31日在中方《备忘录》上署名并加盖印章。双方交换文件,标志着学术交流协议正式生效。

我于2017年9月4日在名大事务局教育推进事业推进课调取并阅览了名大方保存完好的《觉书》和《备忘录》原件。并于同年9月17日访问南大,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交流科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赴档案馆查询撰写此文所需的资料。

名大保存的中文版《备忘录》(原文节选): 

为了增进南京大学与名古屋大学在科学教育事业方面的合作,促进双方学术和人员的交流,南京大学与名古屋大学进行了讨论协商。现制定关于学术交流的备忘录如下:

一、双方一致认为:两校的合作与交流本着平等互利、互相尊重的原则,根据各方的需要,首先着手于可能实现的方面,然后稳步展开。

二、双方希望进行下列各项活动

(一)互相交换学术资料、出版物及学术情报。 

(二)互派进修教师及访问学者。

(三)互派留学生。

(四)互请专家教授讲学。

(五)进行科学研究的合作。

三、有关上述各项活动,将通过双方密切联系,讨论协商,以促其具体的实现。(以下略) 

南大单独保存的一系列文件,其中之一,是我于今年9月13日拜访南大档案馆查阅到的一封由南大外事办公室去往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信函。其中记录了我受名大饭岛宗一校长委托,于1982年10月21日访问南大的事宜。

另一份文件题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南京大学副校长徐福基先生致名古屋大学校长饭岛宗一先生》(简称公函)。1982年10月21日至28日,我作为名大饭岛宗一校长的代表与南大徐福基副校长就两校学术交流的事宜举行了会谈,并共同起草了上文中提到的中文版《备忘录》。此后,为了促使此备忘录的有效实施,南大于1983年就学术交流协议向名大提交了补充提案。提案原件就是此公函。

提案的内容包括(原文节选): 

一、关于留学生派遣的具体事项。

二、关于互派访问学者和进修教师的具体事项。

三、关于办理派遣人员手续的处理方法。

四、关于互请专家讲学的具体事宜等。 

此外,在南大1983年递交的公函之前,名大曾于1982年6月29日向南大提交过两份文件。这两份草案可视作公函的草案,也保存于南大档案馆。

其中之一题名《名古屋大学在人员交流方面对南京大学当前的希望》。其内容包括(原文节选): 

一、名古屋大学根据日本国文部省(译者注:现文部科学省)学生国际交流制度,向南京大学申请派出本科生、研究生,希望予以接受。

二、名古屋大学以自费形式向南京大学派遣学生、研究生,希望能以接受。

三、名古屋大学以文部省派遣国外研究人员经费、日本国某一种公费奖学金以及私费向南京大学派遣教师时能以接受。

(以下略) 

另一份文件题为《关于名古屋大学接受南京大学的学生、教师方面可资利用的规定》(原文节选): 

一、关于进修留学生(省略)

二、关于教员(省略) 

上述两项均根据1982年6月29日名古屋大学、南京大学人员交流有关事项名古屋大学方面的见解。

3.协定的补充和发展

此后,两校间的学术交流协议在此基础上,曾经历过数度修订。我所参考的中日文修订文件现保存于名大事务局教育推进部事业推进课。

最初的修订文件由南大曲钦岳校长和名大加藤延夫校长分别于1992年5月22日和19日署名。此次修订增加了关于双方交换生互不征收学费的条款。

具体内容包括:

一、互相接受学生每年2名以内。

二、在接受大学的学习期间,原则上限为1年。但可以延长学习时间。

三、南京大学所接收的学生身份为进修生,名古屋大学所接收的学生为非正规学生。

2006年3月22日,南大蒋树声校长和名大平野真一校长在尊重1982年所缔结的学术交流的指导思想、肯定合作以来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签订了两校间新的学术交流协议,并增加了《南京大学与名古屋大学学术交流协议的实施细则》。

2013年8月29日和14日,南大陈骏校长和名大浜口道成校长分别在更新两校学术交流协定的文件上签字,并补充题为《南京大学与名古屋大学学生交流合同书附属合同书》。附属合同中指出:两校每年互相接受的学生数为5名以内。其中,支持形成亚洲校园核心基地《为可持续发展社会贡献的化学与材料领域的亚洲尖端合作教育基地》项目的学生接受人数原则上在2名以内。本附属合同书自双方签名之日其生效,直至支持形成亚洲校园核心基地项目结束之日失效。 

三  交流初期南大派遣的留学生 

自1983年(两校签署学术交流协定的次年)开始,南大向名大派遣的留学生人数显著增长。

名大没有单独统计1983年至今南大公派以及自费赴名大留学的南大毕业生的人数。然而从事务局教育推进部学生交流课教育支援系保存的以国别分类的《名古屋大学留学生名簿》以及以学术交流校分类的《学术交流校间学生交流情况》所记载的数据和名单,可以推知过去37年间赴名大留学的南大学子的大概动向。

两校签署学术交流协议之初,我曾担任名大的留学生专门委员。我主要的工作之一是受校长委托,负责全校范围的留学生交流工作。与此同时,我作为名大与南大学术交流的联络人,负责敦促和协调两校间各项交流事务的顺利实施。所以,对于南大派遣的留学生记忆格外深刻。时至今日,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当年在籍的一些学生的相貌、举止和性格。

交流协议签署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83年,南大派遣的第一名学生朱勤生作为工学部电子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入学。随后,1984年,陈璇作为工学部信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1985年,熊海堂作为文学部历史地理考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

到了1988年,南大派遣的留学生逐渐多了起来。除上述3人外,当时在籍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还有日本史专业的何慈毅、国文学专业的俞琦、日本语日本文学专业的周国龙、信息学专业的谭学厚、经济学专业的万晓光等。

文学部的几位同学跟我在同一座楼里学习办公,经常会碰面。此外,我也时常通过他们的导师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记得当时还访问过几位同学的住处,甚至可以清晰地回忆起两位同学宿舍的陈设。

另外,我作为文学部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教授,曾作为学位审查委员,参与了何慈毅君的博士论文审核和答辩。我对他当时论文的见解和讨论的深度印象很深刻。2017年9月14日和15日,我们时隔多年在南京重逢,聊到了很多往事。关于熊海堂君,曾听他的导师多次谈起。为他的英年早逝扼腕叹息,也为他的学术成就以及遗作《东亚的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广受好评而欣慰。关于余琦君,曾跟她导师和本人聊起过她当年的硕士论文的事情。我当年也时常跟在工学部的几位同学个别见面,了解他们博士毕业前的基本情况。最近一次见面大概是十年前,南京大学日本校友会刚刚成立的时候。

如今,除了英年早逝的熊君和朱君,当年南大派遣的留学生有3人在日本,1人在加拿大,2人回到了中国。了解到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感到十分欣慰。 

四  交流初期名大派遣的学者与研究生 

根据手头有限的资料记载以及我个人的回忆,在两校交流初期,名大曾向南大派遣以下几位学者和硕士、博士研究生。

1983年10月,理学部长、地球科学家水谷伸治郎教授作为名大的首位特邀教授,赴南大进行集中讲学。此后,直至1987年,水谷部长共4次赴南大讲学。为合作初期的两校间学术交流开了一个好头。

同年,我作为文学部教授受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在中国进行为期10个月的访问研究。其中10月20日至11月20日1个月间住在南大,与南大历史系学者举办共同研讨会,并就《日本学术界的中国历史研究》一题,做了相关的报告。

文学部博士研究生稻田清一(现日本甲南大学文学部教授)于1982年9月到1984年夏天在南大进行为期2年的自费留学。学术交流协议签署以后,南大对留学生的条件更加优厚。在此期间,稻田君的中文水平提高很快。并且跟南大历史系、地理系的学者共同主持了多项市镇调查研究,留下了很多优秀的学术成果。

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牧野笃(现东京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作为交流协定高级研修生于1985年赴南大进行了为期2年的调查研究。留学期间,牧野君对中国近现代平民教育家、生活教育家陶行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撰写了博士论文。如今,牧野教授作为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社会教育以及生涯教育的专家活跃在日本学术界的前沿。 

五  两校间的体育交流 

1987年,经两校校领导和主管外事的领导协商,决定开展体育活动方面的交流。具体内容为:由以名大田径部OB为主成立的国际交流后援会出资,名大和南大田径队隔年交替派遣运动员赴对方大学访问交流。名大每次派遣10人左右,南大每次派遣2-3人。其中,名大运动员还参加了在中国举办的四所高校运动会,与其他中国高校的运动员切磋技艺。南大运动员分别访问了名大保健体育科学中心、体育医学研究所等机构。此外,日本福祉大学的教员和学生也曾随同名大运动员访问南大,江苏省内高校的体育老师和中国综合大学体育委员会的官员也随同南大人员访问日本各界出行。两校间运动员的交流活动连续进行了10年,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补充,增进了两校间师生的信任和情谊。同时,此项活动也受到了日本媒体的广泛关注。

以上关于两校间体育交流活动的报道,收录在1998年6月27日刊行的名大田径部国际交流后援会的会志中,由田径部OB国枝秀世先生(现名古屋大学理学部教授,原名大理事、副校长)提供。 

六  南京大学医学院的设立过程中的两校交流 

除前文所提到的交流活动以外,我对南大医学院设立前后的两校交流活动的印象也十分深刻。此前,我调阅了名大最重要的档案《名古屋大学评议会议事录》,文书中的内容也与我的记忆一致。

在1985年(学术交流协议签署的第3年)6月的《议事录》中,记载着饭岛校长的一段报告: 

“我(饭岛)于5月26日至30日率队访问南京大学,与曲钦岳校长以及南大的其他领导就两校学术交流活动交换了意见,并达成以下共识:第一,今后两校要进一步展开人才交流和学术信息共享工作。第二,两校负责人举行每年一度的互访,并随时保持沟通,积极制定和修改学术交流的具体实施方案。此外,南大正在积极考虑和筹划医学院的重建工作,希望我校予以支持。另外,关于两校间学术交流的经费来源问题,我校应在继续向文部省(现文部科学省)申请经费的同时,向与南京市关系紧密的爱知县和名古屋市提案设立专项基金”。 

当时的盐泽学生部长也做了以下发言: 

“南大希望名大派遣计算机科学、化学、生物学、经济学、历史学(日本史)、近代日本文学等领域的教授赴南大访问讲学”。 

1987年5月饭岛校长离任。同年6月,早川幸男教授接任名大校长。恰逢南大在曲钦岳校长的领导下,迫切希望将医学院重建的计划实质化,名大就此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援助。

我于2017年9月13日,经南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交流科的允许,调阅了1988年3月18日至4月27日间带有“南京大学医学院”关键词的所有文件。其中,标注日期1988年4月4日的一篇题为《关于日本国名古屋大学对南京大学医学院的〈医疗技术援助计划〉的提案》中有以下详细记述: 

医疗、卫生事业是当前中国急待发展的事业,医学人才的培养,医疗技术的提高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而一批高水平的医学人才的培养以及在若干重要的医疗技术方面有较高水平的医院的建设,将对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同时,为实现这一目标并且能长期地起作用还需要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进行更有效的研究工作。显然,选择一所具有良好基础,富有潜力的综合大学医学院作为合作者是实现这一目标最好的途径。为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推动人类文明事业的发展,日本国名古屋大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南京大学长期以来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教育与科学合作,建立了两校领导之间经常的联系,两校的人员交流和科学合作日益发展,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南京大学于1987年5月建立了医学院,旨在发展医学教育和推进南京大学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从而使南京大学许多系科有机会参与这个21世纪有重大发展意义的综合性的科学发展计划。”

“名古屋大学在南京大学医学院筹建期间就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具体的支持(中略)。”

“名古屋大学为了援助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协助南京大学推进其医学院的建设,发展与南京大学在生命科学方面的研究合作,采取《医疗技术援助计划》的方式给予南京大学在医学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以全面的援助与合作,可以预期,这将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中略)。”

“医学院的建设,生命科学的研究是长期的。因此,名古屋大学和南京大学在这个领域的合作也将是长期的。南京大学高度重视这一合作,并以名古屋大学作为第一位国际合作者(中略)。”

“本《医疗技术援助计划》可以按照双方的实际可能,分期地有计划地进行。” 

我于2017年10月14日尝试调阅有关南大医学院重建工作中名大具体举措的文件。可惜,我遍访名大本部教育推进部(原学生部、学务部)事业推进课、学生交流课、本部文书资料室、支援室以及医学部国际交流室,始终一无所获。只能凭借我个人的记忆,简要讲述。

其中,就名大支援南大医学院共建事宜,南大曲钦岳校长曾于1984年到1989年秋之间访问过名大一次。此外,根据南大的要求,名大赠与一部分医学图书和医疗器械。早川校长自1987年6月就任校长以来,直至1992年11月逝世的数年间,一直热心于对南大医学院重建的支援工作。对于南大的请求,都努力予以实现。我作为名大与南大交流的负责人,见证了这一段历史。 

七  如今两校间的交流情况 

如各位所见,我在本文中所叙述的都是1980年代至90年代两校交流初期的情况。而现如今,名大的国际交流事业无论在接纳和派遣学者、留学生的数量上,还是大学整体的国际化战略上都有显著的变化。并且,我于上世纪90年代末从名大退休,担任其他公立大学校长,对名大近年国际交流的体量和动向的把握可能会有所出入。然而,从两校建立合作关系以来35年间所培养和孕育出的指导思想上的共识是坚定不移的,也将对如今乃至今后的两校合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下文中,我将列举名大近年举办的几项国际交流活动,希望可以作为过去优良传统的后续,传承下去。

1.汉语演讲比赛

近年,在名大举办的跟南大有关的、有影响力的国际交流项目之一,是自2011年,由名大和南大海外教育学院共同主办的“南大杯”汉语演讲比赛。

上一届大赛于2016年12月4日在名大文系综合馆礼堂举办。当日会场聚集了数十位对汉语学习和演讲感兴趣的参赛选手和观众。比赛在紧张活泼的气氛中进行,赛事分为中高级组和初级组。其中,中高级组有4人参赛,决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初级组共有22人参赛,决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11名,由南大海外教育学院的老师以及江苏省国际交流中心的官员颁发奖品和奖状。

2016年12月4日在名古屋大学举行的“南大杯”汉语大赛

今年的比赛定于2017年12月3日举行。参赛资格为母语非汉语的名大在校生。其中,汉语学习经历在2年以内的学生可报名参加初级组,3年以内的学生可报名参加中高级组的比赛。此外,江苏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还计划在2017年内于爱知大学举办面向爱知县全体县民的汉语演讲比赛,名大的学生也可报名参加。

2.公益财团法人科学技术振兴财团基金发起的“樱花科学”项目(Sakura Science Program)

2017年3月,受日本公益财团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2016年度樱花科学项目资助,南大1名老师和10名学生访问了名大。此次访问的行程以参观名大获得过诺贝尔奖项物理、化学、生物专业的研究机构为主。包括处于国际前沿的理学研究科、工学研究科、生命农学研究科的相关实验室、未来材料系统研究所、生物分子转化研究所。此外,访问团还参观了丰田市的丰田会馆,名古屋市的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最后,参观团的同学们以“未来物理、化学、生物领域的创新”为题目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汇报。

2017年度的名大承接的樱花科学项目的主题为《支撑最前沿医疗的医院内感染的防止对策及医疗器械的管理规程》。名大医学部及其附属医院于2017年6月接待来自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的13名年轻医疗工作者参观访问。

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每年共面向高中、大学(在征求海外研究机关同意的基础上)4次征集调研和访问提案。2016年度,名大共承接8项申请。其中之一,就是和南大师生共同完成。今后,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个项目,邀请更多的南大师生赴名古屋交流学习。

3.关于“名大巡讲”的尝试——领袖大学院的模拟课堂

在如今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日本的大学想要仅凭一个学院之力,招收到世界上最优秀的留学生,实在是很困难。为了争取到更多优秀的生源,名大研究生院在本校国际机构的资助下,在学术交流合作校之间,举办名为“名大巡讲”的集中授课活动,以此宣传名大教学、研究的高水准和多样性。最近两年,名大在尊重文部科学省所倡导的加强与欧美大学合作的Global 30项目的基础上,把相当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与亚洲大学的合作和交流中,全面均衡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至今,“名大巡讲”的教授团队已先后在多所中国著名大学开设巡讲课堂。其中,2014年访问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访问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南京大学;2016年访问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2017年访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东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4年间,曾两次在南大开设巡讲课堂。

关于该项目的具体内容,已刊登在独立行政法人日本学生支援机构的机关期刊《留学交流》上。具体内容请参考该刊2016年6月号(Vol.63)所刊登的《活用领袖大学院模拟课堂——关于“名大巡讲”的尝试》。该文章的作者为名大国际交流交流中心特任讲师伊东章子。 

附记:

写在南京大学与

名古屋建立学术交流关系35周年之际

2017年7月,一般社团法人南京大学日本校友会的西川祐可女士通过在名古屋生活的徐文臻校友找到我。说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在策划征集关于跟南大有关的外籍教员的回忆文章,想让我谈谈当年跟南大间的往事。我当时也没多想,就痛快地答应了。可提笔撰稿时,方觉此间涉及太多难忘的历史事实以及两校几代领导、专家的努力和热情,丝毫马虎不得。

之所以爽快地答应撰写此文,也跟当时我正好有意访问南京有关。今年3月,我的一本关于中国明清史的研究方法的拙著在中国出版。当时本该亲赴南京向为此书的出版忙碌近一年的南大历史学院范金民教授以及江苏省人民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致谢。可由于去年11月,我做了双膝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今年上半年一直在做复健训练,南京之行也就一拖再拖。恰逢大阪大学的好友片山刚教授的研究团队9月要赴南京调查研究,我也就搭了他们的顺风车。9月9日傍晚,我们从关西机场出发。在机场遇到很多中国游客用流利的普通话交谈,才切身感到近年来中国国内的人口流动速度和规模之大。我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江南地区,在我的印象中,那个区域的人们从前都是使用方言交流的。

此次南京之行,除了向历史学院和出版社的专家致谢之外,另一个目的是收集撰写此文的史料。我跟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国际交流科徐昕副科长联系,在她的引荐下访问设在仙林校区的档案馆。在那里找到了前文引述的1982年12月两校签署学术交流协议前后的相关文件,以及1987年医学院设立之初,名大提供援助的文件。14、15二日,我在前文提到的名大文学院历史学博士何慈毅教授(原南大日语系教授,现金陵学院日语系教授)的陪同下,参观游玩了南京市郊外的南唐二陵、宏觉寺、以及南大汉口路校区、金陵学院浦口校区。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不瞒各位,自7月以来我一直为这篇文章的内容所苦恼。一来,我今年已81岁了。跟南大相关的往事都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在名大做文学部教员的时候。对于那段时光的有些记忆已经很模糊。二来,由于名大近些年来机关部门合并改名,既难找到保存当年资料的部门,又不知道要跟谁问起。幸好,在撰写此文期间,得到了名大众多工作人员的帮助。在此,感谢名大文书室堀田慎一郎先生、教育推进部事业推进课河津志奈女士、学生交流课内出裕之课长及该课工作人员、国际交流中心野水勉副主任、伊东章子特任讲师、工学部国际交流室曽刚副主任等。正是他们的耐心指导和慷慨帮助,我才得以获得关于名大国际交流活动的历史资料和最新动向。同时,也在此向策划此文的南大日本校友会西川祐可女士以及将此文译成中文的徐文臻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文/森正夫,翻译/徐文臻) 

作者简介(译者注):

森正夫先生,日本名古屋大学原副校长、名誉教授,爱知县立大学原校长、名誉教授。森先生多年来致力于中日高等学府友好往来,是南京大学与名古屋大学留学生互派、学科共建等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推动者和见证人。森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明清时代社会经济史、中国近现代地域社会史的研究,是日本国内首屈一指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家。其共同编著的《明清時代史的基本问题》以及个人著作《明代江南土地制度研究》、《“地域社会”视角下的明清史研究——以江南和福建为中心》是明清史研究领域重要学术成果,中文版均已在中国国内出版。另一篇合作编著《江南三角洲的市镇研究》的中文版也正在翻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