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62年秋入学南京大学时,从南园宿舍区向北穿过不阔的汉口路,迎面就是一个高大巍峨钢骨水泥的牌楼式校门,上有四个鎏金大字:南京大学(毛体)。入得门来,是一条笔直的林荫大道(当时因条件所限,还是碎石路,后来才改为柏油路)。大道尽头偏东侧,可见一幢宫门模样的不甚大的建筑,大屋顶,灰色筒瓦覆盖,青砖砌墙。地势较高,在几级台阶之上。四角微翘,屋脊鸱吻翼然,该建筑前后均有漂亮的拱门贯通,门框边均有白石浮雕花纹;窗作六边形,其边亦有雕饰。这是幢有点儿年头,古色古香而又小巧玲珑、精致可观的建构。再看了校园内原金大的那些大楼,此宫门式的建筑是与之风格统一的。
这建筑原先是派什么用场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请教了在这“宫门”内开着一爿小书店的一位中年妇女。我问,请问您知道吗,这房子最早是作什么用的?那妇女答道,本来是金陵大学的校门,南北贯通,你看门楣上还嵌着一块老门牌呢,曰“天津路X号”。果不其然,目下天津路已成了学校的内部马路了。我端详着这块小小的斑驳陈旧的门牌,心头不觉涌起了些许历史沧桑感。(编者按:原来金大校门口东西向的马路名为“天津路”,金大校门上的铭牌为“天津路2号”。现在的“天津路”为南大北园东侧鼓楼至汉口路一段的马路,这一段原来名为“百步坡”)
那天我囊中稍有余赀,于是在这书亭买了范文澜注的《文心雕龙》(上下册)。后来我还在这儿买过几本戏剧方面的书。因为听系里有的老师说,南大中文系的特色之一是有好几位教授是研究戏剧且卓有成绩的。我便萌发了将来从事戏曲、戏剧研究的想法。当然,这萌芽状态的初衷后来是很快被一次次的政治运动冲垮了。
这金陵大学的老校门建于1930年,后其用已废,但建筑尚在,到1964年,匡亚明校长深感南大校舍不敷用,制约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决意多方筹款,造一幢南大地标性的建筑——多层教学大楼,高而大,全部是上课用的教室。校长及有关领导使出浑身解数,多方募集资金与材料。据说为搞到扎脚手架的毛竹,校长亲自跑了几趟浙江,才解决问题。要知道当时是物质极端匮乏的时代。图纸设计好,学校发扬民主,把设计方案、效果图公布在南园橱窗内,征求广大师生意见。因金大旧校门正当新教学楼楼基之内,对此,学校提出两个方案:一是易地原样重建;二是拆除了事。后来一则当时对有一定纪念意义的古旧建筑的保护意识是不够的,二则经费捉襟见肘,只能割爱了,故拆之了事。
教学大楼的建造由南通建筑公司承包,南通建工是在江苏、上海乃至全国颇负盛名的。此教学楼全用清水砖砌墙,不施粉垩,与金大的那些旧建筑在风格上力求一致。但亦有个小插曲,原先的设计图上五楼的中间还有个大屋顶的帽儿,歇山顶,古典式的,与北大楼高耸的塔楼顶遥相呼应,气息协调。然当时宫殿式的建筑已遭非议,且经费方面亦不容奢华。于是教学楼剃了个平顶头,秃头秃脑,颇不耐看,虽正对校门大道,却似乎失却了主楼的风采。同学们或历届校友们毕业和重聚母校往往选择在学校大门处、北大楼前的草坪上留影。北大楼前芳草萋萋,乔木森森,大楼塔楼高耸,爬山虎密布,悠悠岁月,由此可见,不禁使人驻足留连,感旧伤怀,不能自已。
(文/刘文刀,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