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邦老师等曾为文怀恩博士治丧

时间:2019-01-04浏览:628

在金陵大学的校史中,有许多值得记住的事。有的已载入史册,有的却被历史尘封和遗忘。下面,是一段始于爱,行于善,乐于施,贵于和的真实往事。

一 文怀恩及其墓地

文怀恩(John E.Williams),1871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他童年和少年生活艰苦,17岁前还随父亲下矿井做工,后来离开矿井读书。1890年秋,入玛瑞埃塔学院(Marietta College),靠勤工俭学读书。毕业后,在俄亥俄一中学教书两年。1896年秋,入纽约奥本神学院(Auburn Theological Seminary)读书。1899年春毕业后,经本人申请,纽约长老会资助,成为长老会派往中国华中的传教士。1899年8月2日,他与Lilian Caldwell成婚。两周后启程,9月6日抵达上海。9月20日,华中教区苏州会议委派文怀恩夫妇来南京。后文氏主持益智书院工作,又促成与基督书院合并为宏育书院,再促成与汇文书院合并为金陵大学。

  文怀恩博士    图片来源:W. Reginald Wheeler著《John E.Williams of Nanking》扉页照片

曲拯民先生在《文怀恩与金陵大学》一文中,记述了金大副校长文怀恩的主要贡献:

金陵大学虽为文怀恩所创,但他存心让贤,又因时常奔波于中美之间,无暇顾及学校行政,而甘心屈就副校长职。唯他那真正敬神爱人百折不回的精神,却见于他救灾的工作。华中各地曾两度遭受天然灾害,都是文怀恩本人亲赴美国,劝募赈款。一九一一年,募款十一万银元;一九二二年,募款七百余万美元,有数十万灾民受益,金陵大学是两度赈灾的工作中心。文怀恩在华从事传福音、兴学、救灾、建设等多项事工,凡二十八年,对中国宗教教育与学术上的伟大贡献,影响深远,垂之青史。

文中,还根据W. Reginald Wheeler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纽约出版的《John E.Williams of Nanking》,译述了1927年3月24日“南京事件”中文怀恩遇难的经过:

那天早晨,文怀恩去医院探视了病人,再参加早祷会,与校园巡夜的人交谈。此时入城的南军,军纪荡然,任意进入外侨民宅抢劫放火。先有英领署被侵扰,继有日领署被捣毁,日本卫兵被殴打而逃。这些都是金大教职员亲见,但未出现於报章。俟金陵大学住宅区被侵扰后,文怀恩与西人一行共七人出外察看,即为枪兵拦住,并被强行搜身,旁观军人向空鸣枪示威,高喊:“打倒洋鬼子!”“打倒帝国主义!”结果,七人的钱包、金笔、表等物,都成了国民革命军的战利品。文怀恩用华语向劫夺他的人请求说:“给我留下这表吧!它不值什么钱,是母亲给我的纪念品!”所得到的答复是对准他脑门开了一枪,文怀恩应声倒地,与世长辞。

前年,金陵中学校友陈农恩发来一张文怀恩墓地的照片,上面有一个外国男孩,悲伤地站在墓碑旁。墓碑约一人之高,竖书着16列的碑文,共608字并钤刻有2枚印章。第一列13个字为:“金陵大学副校长文怀恩氏墓表”;第十六列35个字,其中落款为:“民国十七年八月外交部长王正廷谨表”。其余每列40字。在碑座上,刻有4行英文,大意是“纪念文怀恩……”(第一行:“MEMORY OF”,第二行:“JOHN ELIAS WILLIAMS”,第三、四行分辨不清)。于是,我开始查找这方面的资料。

  文怀恩墓地(约1929年拍摄)    图片来源:陈农恩先生提供

关于碑座上的英文,经南大华涛教授辨认并与30年代英文资料对照相吻合,原文是:To the Memory of Dr.John Elias Williams,Respectfully erected by Chengting Wang(纪念文怀恩博士,王正廷敬立)。
        关于墓碑(墓表)的正文,先见有30年代英文资料,曾回译为汉语大意。但现得有印刷体汉字。其主要内容及原文是:南京及其历史地位的重要,北伐的进展及占领南京的意义;“南京事件”震惊中外,“而吾友金陵大学副校长文怀恩氏不幸而与其难。文氏美国来华传教,极表同情我国。正廷早与之交,往来莫逆,在日京创办留日学生青年会,并设英文教授学班,君与其役,共事二年,清言硕画,至今不忘也。盖其人格之高尚,学术之所造诣,实当世之泰斗,而对我华人之友善,尤为西半球唯一之良朋。” “文氏者可谓重于泰山者矣” “正廷不敏吾友,在华不能庇之,使免于难,愧复奚言。特垂涕表之,以告国人,以示后世,并以志。余之哀忱,民国十七年八月,外交部长王正廷谨表。” (标点系引用者所加)
        经多方查询得知,文怀恩的墓地在南京清凉山的西南山麓。又几经辗转,得到了附近老居民王亚拿女士和韩学宽先生及汪、钱、李等先生的指点,我数次来到当年被称作“外国坟”(外国人公墓)的地方。(编者按:经查阅1927至1949年的多张南京老地图,均在该位置标注有“外国坟”字样)这里,墓地早平,遗迹无存,一个角落垫高已作清凉门大街北端路面的一角,大部分在1985年已由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建起了两幢住宅楼房。根据两位向导的介绍,再结合墓地范围和上述照片中的地理环境进行定位实测,原文怀恩墓碑所在的位置坐标约为:北纬32.050185度,东经118.753524度;经计算,其与西南方的清凉门内口(北纬32.049851度,东经118.752141度)直线距离约为:158米。经老居民引导,我采访了守墓人徐氏家族的后人徐斌和他的母亲刘女士。据徐斌介绍(有堂伯父写的“家庭成员简介及说明”):曾祖父徐兆芝去世后,由曾祖母(徐邓氏,当家)守坟;曾祖母去世后,由祖父(排行老三,徐延兴,当家)守坟;1944年祖父去世后,由祖母(徐高氏,当家)守坟,一直到她1970年去世;父亲徐振宝知道一些情况,但2011年也已去世。(附两位守墓人的照片)

  守墓人徐邓氏

守墓人徐高氏  

另外,从南大档案馆唐慧雯老师收集的资料中也得知:
        文怀恩博士,生于:美国俄亥俄州,1871年;死于:中国江苏南京,1927年;埋葬于:南京外国人公墓,中国江苏南京;墓碑编号:114977287。

文怀恩墓的记载    图片来源:网上资料截图  

据照片上文字辨认和英文资料记载可知:1928年8月,王正廷为文怀恩墓撰写碑文;1929年1月11日,文怀恩墓立碑;1929年3月30日,时任民国外交部长的王正廷(中)与随从拜谒文墓,并作讲话,高度评价了文怀恩的功绩。

  民国外交部长(后任驻美大使)王正廷与同僚拜谒文墓  图片来源:《John E.Williams of Nanking》插页

那么,在兵慌马乱之际,文怀恩的丧事是怎么办理的呢?以往,未见史料记载。

  

二 戴安邦及其善举

戴安邦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化学家、教育家,是中国配位化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24年,他毕业于金陵大学,读大学期间曾在金大附中任教(兼课),留校后于1926年升任讲师。1928年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深造,1931年获博士学位回国,任金大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等职。1950年代,他在南京大学任化学系主任,是国家首批评定的一级教授。他德高望重,“对中青年教师和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爱护备至”。1960年代,我们就常听南京十中的张学华老师(1940年代末就读金陵大学,为戴安邦的学生)提到他,说他是一位治学严谨、才华横溢、乐善好施的人。虽然从未谋面,但是戴安邦先生的形象已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戴安邦教授

未曾想到,近年来在研读金大校史的过程中,戴安邦先生的形象又在我的脑海中呈现并加深。《南京大学报》中有段评价:戴安邦作风民主,品德高尚。他奉行的格言是:“立身首要是品德,人生价值在奉献。”他自己做出了榜样,为科学的发展、社会的繁荣、祖国的进步奉献了一切。他为扶掖后进,常常付出大量的时间为他们修改论文、书稿,自己从不计较任何荣誉和报酬。他个人经济并不宽裕,却总是把应得的稿酬和奖金留作公用。他对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党和政府给了他一定的荣誉和奖励。他自己却非常谦虚地表示:“个人所受优遇有余,所做贡献不足,乃憾事也。”
        去年,当我得知戴安邦先生曾为文怀恩博士治丧的消息,随即追根问底,终使此行善济人的往事得以证实。我深为感动,觉得有责任记录下来。
        在寻访中,一位耄耋老人告诉我:“隐约听长辈说过,文怀恩的安葬事宜,有戴安邦先生帮忙。”于是,我求助陈佩结老师,联系上了戴安邦先生的女儿戴乐美老师。从而,封尘了九十多年的一段史实终于拂去旧尘,露出一角。
        为真实记下这段史实,特将采访对话记录如下:
        我:“请问,您是戴安邦先生的女儿吗?”
        戴:“是的!您是谁?有什么事吗?”
        我:“我是金陵中学老三届校友谢金才,经陈佩结老师介绍,想向您了解有关金大副校长文怀恩安葬的经过。据说,您父亲当年参加了他的安葬事宜。您听父亲说过吗?”
        戴:“您是怎么知道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跟任何人说过呀!对这样的往事,过去是不能说,也不能问的。您是第一个问起这件事情的人。”
        我:“因为,凡是对金大和金中作过贡献的人,做过善事的人,我们都不能忘记。所以,恳切地向您了解。”
        戴:“有一次,我陪父亲在南大校园散步,在经过文怀恩故居时,父亲讲过当时的情况。父亲说:‘文怀恩遇难后,就被抬放到这里。我跑到鱼市街的棺材店,花了一个月的工资20块大洋,给他买了一口棺材。弄回来之后,就把他安放进去。夜晚,就在这里守夜。’”
        我:“您父亲还说了后来安葬到清凉山的经过吗?”
        戴:“没有!父亲就说了这么几句。要不,我再问问姐姐,看她听父亲说过没有。”
        我:“好的,感谢您的信任和回忆!”
        当晚,戴乐美回复:“我和北京的姐姐戴乐蓉通了电话,询问她是否知道金大副校长文怀恩遇难一事。姐姐的回答,与我跟您讲过的情况完全一致,再没有多的内容。”
        据悉,鱼市街的棺材店直到五十年代初都还在。我通过老同学陈德明向他的哥哥(陈德仁,1937年出生)请教过。老先生回复:“我最熟悉的是鱼市街,童年确实有进入棺材店的经历。”“我们60号弄堂的街对面是当铺店,向右侧主要的店铺顺序是叶家旅舍、姚家皮鞋店、两号门面的银匠店、两号门面的香烛店、两号门面的中药店、炒货店。炒货店的旁边就是吉兆营。那两号门面的香烛店,左边一号是售香烛的店面,而右边一号经常是上着门板的(两号在后面是相通的),印象中是制作棺木的地方。据推测,那两号香烛店是一个吴姓店主,那家孩子叫吴有江,是我的玩伴。”

        关于文怀恩丧事的办理,肯定有多人参与,肯定有不少周折,但如今留下的仅仅是戴安邦先生向家人简述的那六十三个字。再想进一步了解葬到清凉山的经过等等,已是奢望。不过,戴安邦先生等为文怀恩博士治丧的善举,足以使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叹:此乃爱心所造就!
        戴安邦先生,从小生长在丹徒县农村,五岁开始读私塾,十一岁入镇江润州中学。据说,小时候过年,别人家都是写荣华富贵之类的春联,而他家却是写“为善最乐”“读书最佳”之类的春联。父母用“博爱博学”的思想教育孩子。所以,从小开始,“善”字就在戴安邦身上扎根,不仅影响了他的一生,而且他还以“助人为乐,行善大美”的思想教育后代,并以“乐善”、“乐美”等为孩子取名。

  青年时代的戴安邦老师    图片来源:戴安邦家人提供

金陵大学文怀恩(1871.6.11—1927.3.24)副校长是位年长的外国人,曾获文学学士和神学博士学位,曾任益智书院院长、宏育书院副院长,是金陵大学的创始人之一,是基督教长老会的成员。而戴安邦(1901.4.30—1999.4.17)先生1919年考入金陵大学,1924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26年任讲师,当时只是一个普通的基督信徒。论年龄,他俩相差三十岁;论职务,他俩间隔着院长、系主任等好几个档次;他们只是普通的师长关系。文怀恩遇难后,在那样动荡和排外的形势下,戴安邦先生等能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出钱出力为非亲非故的外国人安葬,反映出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无疆的大爱。
        戴安邦先生等此善举,或许当时没有多少人知晓,或许知晓的人也不都理解。又因为时间和历史等原因,此事早已被人忘却,戴老等当事人也守口如瓶。但是,在他们的身上有着与文怀恩救助灾民以及南京沦陷后拉贝、魏特林、威尔逊等外国友人救助难民相似的无疆大爱。善行,理应被交口称赞,但他们不自夸,认为是尽己本分;他们与君子同行,是德高而有卓越贡献的人,但他们不张狂,认为是求真务实。他们不求自己的益处,认为施彼者更有福;他们又是把温暖送给他人而舍己奉献的人,但他们不图回报,认为爱需要传递,才能永不止息,最终自己翱翔蓝天而去。所以,人们会永远崇敬和怀念他们。
       谨以此文献给金大暨金中建校一百三十周年!
    (文/谢金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