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怀恩(Dr.John Elias Williams,1871.6.11-1927.3.24),美国俄亥俄州人,传教士。1901年,文怀恩到南京任益智书院院长。1907年返国休假,途径日本,在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协助下,在早稻田大学负责中国留学生事务,其间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在日本期间文怀恩积劳成疾,遂回美国乡下休养三个月。康复后,他在美国各地演讲,专为筹设大学劝募捐款,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得到各地长老会及北长老会国外宣道部的支持。1908年,文怀恩返回南京,任宏育书院副院长,是1910年金陵大学(宏育书院和汇文学院合并)的创办人之一。金大创办之初,他提议在汉西门及鼓楼中间高处置地兴建筑,董事会和建筑委员会同意了他的主张,将校舍包括礼拜堂全部建成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金大开校时,除文理两院外,还设有专为西方学生学习中国语文、历史的语言学院。金大1914年开设农科,翌年增设林科,1916年两科合并为农林科,后来成绩斐然,蜚声中外。清末、民国初,在华中各地遭受天然灾害时,文怀恩积极参与救灾,亲赴美国,劝募赈款。1911年,募款11万银元;1922年,募款700余万美元,使数十万灾民受益,金大是两度赈灾的工作中心。文怀恩作为金大的副校长时常奔波于中美之间,同时他在中国还从事传教、救灾等多项事工作,除去返国募捐、购置、物色人选等,在中国工作约20年,对中国充满感情。
图为文怀恩旧居旧貌(南大校史馆档案材料)
文怀恩旧居今貌(2018年2月23日赵国方摄)
文怀恩对金大学生的培养、引荐和提拔,也是不遗余力。对金大学生陈裕光尤其关怀备至,为他赴美深造起了重要作用。1915年夏天,陈裕光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文怀恩希望他赴美留学,并积极地将陈裕光推荐给他在美国的朋友。1916年春,文怀恩借回美国治疗疾病、向董事会述职和筹措办学经费的机会,通过在美国克利夫兰负责留学生事实务的王先生为陈裕光联系到接受学校克司工业大学,并写信告诉陈裕光。陈裕光怀着十分激动和喜悦的心情给恩师写了回信(转引自王运来著《诚真勤仁,光裕金陵——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9页;下引简称《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
尊敬的文怀恩博士:
几天前喜接惠书,我很高兴地了解到您愉快的豪尔(Hower)之行。非常抱歉的是,由于家慈身体近日欠安,以致现在才给您写信,万盼海涵。
嘉格先生(Mr.Jug)的事情,由于您的倾力相助,几近圆满解决。对于您的热情关心和慷慨帮助,家父一再吩咐我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地政府工作卓有成效,所以,局面失控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现在南京正在举行一个重要的会议,(《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著者注:指冯国璋等人于1916年5月18日开始召开的重在讨论袁世凯去留问题的17省区代表会议。)如果不成功,类似的会议还将在北京召开。我们都期盼能从会议上传来好消息。尊夫人一切安好,敬请勿念。我还看到了罗伯特,他像以往一样快乐。
最近,我穿着美式服装在照相馆拍了张照。由于是第一次穿西装,所以感觉有点儿不自然。下一个月,我希望能有一套自己的西服。我已与包文校长商量妥当,准备和Tricy Hua的学生一道直接去克司工业大学。如果那里没有特别的建筑课程,司马先生说,机械课程也进行相关的训练。通过贷款,我有足够的钱可以用来支付旅行费用和一学期的花销。但是,要想再得到更多的钱,可能性就很小。预先感谢您在克利夫兰为我所做的安排以及其他帮助。在金陵大学期间,您在许多方面都比其他老师与我更亲密。所以,在我准备赴美之前,我渴望您能像在金陵大学一样就我生活中面临的所有问题给予指导。我在医院的工作进展很顺利。医院里有几位文人听说基督教后也很高兴。格瑞先生(Mr.Gray)允诺下周为我安排工作。期盼得到您在医疗和其他问题方面取得成功的好消息。
您的学生陈裕光敬上
1916年5月20日
随附:折扇一把。
图为金陵大学图书馆今貌(2018年11月16日赵国方摄)
文怀恩于当年8月给在美国负责留学生事务的王先生写了封推荐信,希望他能在陈裕光的专业选择、奖学金获得等方面予以关照。信函如下(转引自《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第29-30页):
亲爱的王先生:
知道我又一次回国,你可能感到很吃惊。看起来好像每当中国发生危机和动乱的时候,我就会离开。我太太和我们的4个孩子眼下正在牯岭,所以,我似无必要向你解释我最大的兴趣还是在中国。
你认为下一批学生什么时候去为宜?全陵大学的毕业生陈裕光将跟他们一同去。他的父亲是一位营造厂主,兴建了南京的绝大多数外国人居住的楼房。陈裕光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小伙子,想学习应用科学、制图和工程,以便将来回到中国后能从事相应工作。但愿他有机会获取奖学全。我确信,在他的教育上所付出的任何开支,都会在他今后令人赞许的工作中得到回报。他想在克利夫兰的克司工业大学读书。
我大约过几个月之后才会返回中国,希望能有机会在纽约见到你。顺颂
安好
文怀恩
1916年8月14日
信函虽然很短,却颇能看出文怀恩对于陈裕光的深切关爱和无限期望。当然,这种推荐,不论对陈裕光本人,对金陵大学,还是对接受学校,都是一件好事。因为,陈裕光后来的确对金大做出了“令人赞许”的成绩。至此,陈裕光赴美留学的事情已经确定了下来。1916年9月底,23岁的陈裕光乘坐“中国”号蒸汽商船,抵达美国旧金山,开始了为期6年的留学生涯。他先在克司工业大学修读化学工程,一年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攻读有机化学,获博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期间,曾担任留美中国学生会会长。1922—1925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代理校长。陈裕光后回国后,1925年担任金大教授,1927年11月被聘为金陵大学校长,直至1951年卸任,长达24年,为金大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第一位担任教会大学校长的中国人。1987—1989年任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顾问,1989年病逝于南京。
1927年3月24日凌晨,参加北伐战争的国民革命军所属的江右军部队未经抵抗即顺利占领南京城。从上午8时许起,南京城内突然爆发大规模的抢劫外国人的排外风潮,一直持续到傍晚。南京城内和下关的外国领事馆、教堂、学校、商社、医院、外侨住宅均遭到侵犯和洗劫,文怀恩则不幸遇难。当天下午停泊在下关江面的英舰、美舰借口保护侨民和领事馆对城内进行猛烈炮击,时间长达一小时之久,炸死炸伤中国军民多人,毁坏房屋无数,即震惊中外的南京事件(南京惨案)。
后经国民政府与美方协商,由国民政府拨发国币30万元给金陵大学,建一个新图书馆。方案由著名设计师齐兆昌、杨廷宝设计,到1934年该笔资金陆续到位,1937年新图书馆建成,即现在的南大鼓楼校区的校史博物馆。陈裕光在《回忆南京金陵大学》(见金陵大学校友会编《金陵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中写到:
图书馆建成后,在命名问题上曾出现过意见分歧。有人为了纪念在动乱中被流弹打死的金大副校长、美国人文怀恩,主张命名为“文怀恩图书馆”,并在馆前树立文怀恩的铜像,考虑到金大师生的反帝爱国情绪,结果图书馆落成后,既没有写文怀恩的名字,也没有树立他的铜像。
时光流逝,岁月苍桑,在鼓楼校史博物馆北面不远处,有一座精巧别致的白色二层小楼,南大人称为“小白楼”,是文怀恩在金陵大学的旧居。(编者按:本文在编稿刊发时,“小白楼”正在大规模翻修,是否恢复旧貌,值得期待)文怀恩对金大初创时做出的功绩,对人才的培养,影响深远,南大人永远不会忘记。
(文/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