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器相济 兼有天下 ——庆祝南京大学政治学科创建百年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22-07-05浏览次数:1903


2021年,岁在辛丑,南京大学政治学科迎来了她的百年华诞。追溯历史,政治学科是南京大学最悠久的系科之一,其前身为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政治学系和金陵大学政治学系。1986年,南京大学复建政治学系,至今也已度过了35年光阴。


一  实力雄厚,名家辈出:国立中央大学政治学系


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设立政法经济系,此为南京大学政治学科之发端。1923年,政法经济系分为政治、经济二系,自此南京大学始有独立的政治学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将国立东南大学等9所学校合并,组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次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政治学系隶属于社会科学院(由原东南大学相关学科和江苏法政大学合并而成,1928年改称法学院)。抗战期间,政治学系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1946年返南京复校。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蜚声中外的中央大学政治学系告一段落。

中央大学位于首都中枢之地,尽享天时、地利、人和,其政治学科起点较高,发展亦甚为迅速,很快在国内各高校政治学系中位居前列。从师资力量来看,中央大学政治学系可谓人才济济、名家辈出。历届系主任中,陈茹玄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王伯秋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周鲠生为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卢锡荣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杭立武为英国伦敦大学博士,钱端升为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张汇文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黄正铭为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

在生平可考的70余名中央大学政治学系教师中,大约三分之二有过留学经历,其中多数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留学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者,有陈茹玄、杭立武、程天放、程德谞、张奚若、钱端升、张汇文、马洗繁、桂崇基、乔万选、雷沛鸿、卢锡荣、崔宗埙、刘师舜、林天兰、谭绍华、张国辉、汤吉禾、李惟果、何联奎、黄正铭、江康黎、樊德芬、史国纲、刘静文、龚祥瑞、沈乃正、赵理海、邱昌渭、尹褒宇、吴其玉、吴恩裕、陈朗秋、杜光埙等;留学法国、比利时等欧陆国家者,有周鲠生、龚贤明、官其钦、吴建邦、王世杰、谢瀛洲、孔宪铿、章渊若、徐辅德、吴颂皋、杨公达等;留学日本者,有王伯秋、罗鼎、潘廷干、雷啸岑等。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选举,当选的5名法学和政治学院士中,即有钱端升、周鲠生、王世杰3人曾任教于中央大学政治学系。

中央大学政治学者长期接受欧美日诸国的专业学术训练,又始终关注中国的社会政治现实,在此基础上撰写、出版了多部学术论著,涉及政治学、行政学、国际政治、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史等诸多领域。其影响较大者,如周鲠生《国际法》《近代欧洲政治史》,张奚若《主权论》《社约论考》,钱端升《中国政府与政治》(英文)《民国政制史》,王世杰《比较宪法》,桂崇基《政治学》《政治思想之问题与趋势》,卢锡荣《思想革命》《拉斯基政治思想》,孔宪铿《政党与领袖》,刘师舜《领事裁判权问题》,章渊若《现代政治概观》《现代宪政论》,张国辉《中国外交史》,杭立武《国民政府时代之中英关系》,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中国政治思想史》,吴颂皋《治外法权》《欧洲外交史》,杨公达《政治科学概论》《政党概论》,汤吉禾《清代科道制度》,何联奎《中国社会研究》,黄正铭《国际公法》《中国外交史》,程憬《中国的原始社会》,江康黎《行政学原理》《市行政学》,刘静文《中国新宪法论》,沈乃正《比较政治制度》,赵理海《国际法基本理论》《当代国际法问题》,高一涵《政治学纲要》《欧洲政治思想史》,等等。其中不少著作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至今仍是相关领域的必读文献。

他们还在《国立中央大学法学院季刊》《国立中央大学社会科学丛刊》《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时代公论》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和评论。这些成果既充分展示了中央大学政治学者的学术风采,也大致代表了中国政治学初创时期所达到的学术水准。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大学政治学系在国内政治学界率先设立行政研究室,对行政学开展有计划的学术研究。1935年春,该系创设行政研究资料室,从事各级政府行政资料之收集工作,次年秋扩充为行政研究室,招收各大学优秀毕业生,研究中国行政制度沿革,并在钱端升教授带领下撰成两卷本《民国政制史》,成为民国政治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中央大学政治学系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也颇可称道。因其师资多为留学欧美日的政治学专业人才,对各国政治学科的课程设置和发展状况非常熟悉,所以在建校之初,该系即形成了较为系统、合理的现代政治学课程体系,并与法律、经济、社会等系共享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拓宽学术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本科生不仅必修政治学、欧美政治制度、宪法、政治思想史、政治史、外交史、国际公法、行政法、现代政治、现代政治学说等本系课程,还须修习外系开设的经济学、财政学、社会学、民法总则等课程。其人才培养注重联系国内外政治现实,设有国际政治、不平等条约、三民主义研究、经济政策、各国政党、市政论、劳工问题及劳工法规、中国外交史、地方自治等20余种课程(包括外系课程)供学生选修。在课堂学习之外,该系亦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从事学术活动,并于1933发起成立了中央大学政治学会,以“研究政治学术”“提倡政治道德”为宗旨,多方聘请政界、学界名流进行学术讲演,激发了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热情。

从东南大学政法经济系算起,到1952年院系调整前夕,中央大学政治学系先后毕业本科生700余名、研究生10余名,为政治学研究和社会政治实践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新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奠基人和领军者夏书章教授(中央大学政治学系1943届毕业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中央大学政治学者还为中国现代政治学之发展做出了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筹备创建我国第一个、也是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政治学学术团体——中国政治学会。1931年,留学归来的政治学者杭立武受聘担任中央大学政治学系主任。他有感于“国内学术团体正如雨后春笋,惟独缺政治学学术团体”,立意补此空缺,遂与同事陶希圣、吴颂皋、刘师舜、梅思平、杨公达以及张奚若、周鲠生等人通函各地,联络发起人。1932年9月1日,中国政治学会在中央大学大礼堂正式成立。该学会以阐明政治原理、讨论政治问题、进行政治学研究、刊行政治学杂志、编译政治学书籍为宗旨,于1935年、1936年、1942年先后召开三届年会,就外交策略、吏治改进、政治学系课程标准、宪法草案、地方行政制度、国民政治教育、政治建设机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对中国现代政治学学术共同体之形成、学术研究之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中国政治学会的创设和发展过程中,中央大学政治学者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学会45名发起人中约有三分之一,历届干事、常务理事中的半数以上,均任教或曾任教于中央大学政治学系。其中杭立武长期担任学会总干事,周鲠生、钱端升、王世杰、梅思平、张奚若等人长期担任学会常务理事,对学会的正常运行和良性发展居功至伟。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师资力量、良好的学术风气、出色的研究成果,中央大学政治学系成为民国政治学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镇之一,为我国政治学科的早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历代先贤所奠定的优良学术传统,已成为激励南京大学政治学科继续前进的一笔丰厚遗产。


二  关注现实,独具特色:金陵大学政治学系


1914年,金陵大学改组文科,在社会学系下设有政治科目,旋根据教育部提议,改设政治学系,是为金陵大学创建政治学科之始。不过最初10年间,政治学系事实上依附于历史系,直到1924年才正式独立。1930年,金陵大学设文学院,政治学系属之。1938年,政治学系与经济学系合并,改称政治经济系政治组。1952年,金陵大学与由中央大学更名而来的南京大学合并调整为新南京大学。

作为一所教会大学,金陵大学在办学条件上与中央大学不可同日而语,师资力量和学生人数也较为逊色。但是金陵大学政治学科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国内政治学界亦有其一席之地。该系历届主任和教师,多为训练有素、研究有成之政治学者。刘崇本、侯蔼昌、马文焕、高炳春、鲍必荣、刘平侯、朱庸章诸教授,先后执掌该系。段锡朋、时昭瀛、杭立武、廖文奎、程经远、陈洪、许仕廉、谭绍华、凌士芬、曹茂良、宓贤璋、高钟润、王世宪、倪惠元、高耀琳、梅仲协、吴其玉、叶霞翟、孙文明、李德家、曹茂良等学者,皆曾任教于此。他们将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的理论方法与中国政治现实相结合,撰成多部有影响的学术论著,如时昭瀛《近世中国外交史》,许仕廉《文化与政治》,吴其玉《地缘政治学与国际政治》,王世宪《人事管理》《工作竞赛》,倪惠元《实用人事管理》,梅仲协《民法要义》《法学绪论》,叶霞翟《家政概论》,钱清廉《英国司法制度》,孙文明《中外政治条约研究》等。

金陵大学政治学系的学生为数不多,1929年至1948年,毕业人数仅百人左右,平均每年不过5人。但在该系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进步非常明显,一些学生的毕业论文,如邵承祖《我国现行地方自治制度之研究》、李德安《欧战后中日之外交》、脱秉和《五权宪法之研究》、张达《英国内阁制之沿革》、赵鼎新《代议政治》、项英《中国宪法之研究》等,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学系师生还成立政治学会,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使金陵大学的政治学研究呈现出生动繁荣的局面。

金陵大学向以关注现实、服务社会为主旨,政治学系也一直留心于中国政治发展状况,努力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尤其注重探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历史与现状,形成了学系最具特色的研究传统——中国县政研究。金陵大学政治学者认为,“我国建设事业,必从地方着手,而地方之繁荣与贫瘠,则以一县之政治为枢纽”,所以将中国县政建设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从1930年代初开始努力探索中国县政发展。

1933年,开设“中国县政研究”课程。1935年,金陵大学文学院集中政治、经济、社会三系力量,成立中国县政研究会,由政治学系主持其事。该会以“酌量进行县政研究及调查工作”、“训练从事于县政建设之人才”、“鼓励学生参加县政工作”为宗旨,其中政治学系的研究范围包括县组织、行政制度、地方自治、保甲制度等。在主任马文焕、教师高炳春等人的主持和参与下,政治学系先后对东海、江都、昆山、兰溪、金华、杭县、江宁、句容、仪征、高邮等县县政实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写成考察报告以资借鉴,并对江浙两省县政进行比较研究,撰写研究论文发表于《新江苏报》、《县政周刊》。该系还曾应安徽和县县政府邀请,代为制定建设计划,并组织成立和县地方建设咨询会。金陵大学西迁成都后,政治学系(组)继续坚持县政调查与研究,尤其关注非常时期的县政机构效率及乡村政治改良。1938年、1940年,高炳春先后率研究人员赴新都实验县和宜宾、江安、庆符三县考察县政,并撰写详细研究报告。

与此同时,金陵大学政治学者也对县政理论和县政历史展开了深入的学术研究,马文焕、高炳春、高耀琳、汤纶章等先后完成《我国历代地方制度之沿革》、《仁都地方自治之实现及研究》、《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秦汉地方政府制度的研究》、《秦及两汉之地方政治制度》等论著,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也使金陵大学在中国政治学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三  应时而进,成就斐然: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


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南京大学(由国立中央大学更名而来)与公立金陵大学(由私立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合并而来)合并调整为新的南京大学。随即,各高校政治学系一律取消,我国政治学科的发展进程暂时中断。1960年,南京大学曾设立政治系,但主要从事马列主义教学研究工作,招生也仅限于哲学专业。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学术繁荣的新时期,停滞多年的政治学科才终于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南京大学政治学科也在这一大潮中获得了新生。

1986年,南京大学恢复成立政治学系。1993年,为适应行政学发展的现实和需要,政治学系更名为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为建成统一的校、院、系三级教学体系,南京大学先后于1988年组建法政学院、1997年组建社会工程与管理学院、2001年组建公共管理学院,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先后属之。2006年,公共管理学院进行实体化改组,下设政治学系、行政管理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系等教学研究机构。2009年,学院更名为政府管理学院。2021年,另行设立国际关系学院,与政府管理学院共同承担政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三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政治学科的恢复和发展,在学界前辈的亲切关怀和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老中青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南京大学政治学科取得了长足进展,已经形成覆盖面广、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良性布局,成为国内高校具有较强实力和鲜明特色的政治学学科点之一。

在学科建设方面,经历届领导和教师共同努力,现设有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2个本科专业,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并和公共管理学科共同承担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硕士培养工作。2006年,政治学理论获批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11年,政治学获批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2007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2018年,入选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学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群。在教育部第二、三、四轮学科评估中,分别获得第八名、并列第五名、B+等级。现有1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公共事务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2个跨学科研究平台(学衡研究院、亚太发展研究中心),1个新型高端智库(华智全球治理研究院)。学科布局合理,门类齐全,特色鲜明,学术研究主要围绕政治学理论、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治、国际政治等方向展开,并形成了政治学基础理论和核心概念、现代中国国家成长、政治现象学、当代中国政治社会治理、大国政治与外交等富有特色的研究领域。

在师资队伍方面,逐渐形成一支规模适中,年龄、职称、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高级职称教师占师资总数的70%以上,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师资总数的80%以上。所有在职教师均拥有博士学位,其中半数在境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获得博士学位。学科恢复重建的奠基者和带头人张永桃教授,曾任教育部政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政治学概论》首席专家,在国内政治学界享有很高声望,2014年当选南京大学首批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现学科带头人张凤阳教授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政治学学会长、教育部政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江苏省政协常委。此外,师资队伍中还拥有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研究工程首席专家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0余人次。

在科学研究方面,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0余项。出版系列学术丛书多套,其中“现代国家成长研究丛书”、“公共事务与地方治理研究丛书”、“社会稳定研究论丛”、“美国海外隐蔽行动研究丛书”,均在相关领域产生较大学术影响。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历史研究》、《中国行政管理》、《中共党史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及SSCI、A&H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学术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3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其它省部级奖项10余项。

在人才培养方面,秉承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和“道器相济、兼有天下”的院训,以培养具有公共精神、世界眼光的学术精英和国家治理人才为己任。为此制定了系统性、立体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如“圣达学术讲坛”、“政治学研究工作坊”、“学衡名家讲坛”、“励学讲堂”等,与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合作举办高级研修班(其中5名学员获全额资助赴哈佛大学研修一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合作举办“政治文化、心理与行为研究”学术工作坊(已连续举办9届)等。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马里兰大学、佐治亚大学等校建立校际研究生交换项目,支持研究生在读期间到海外知名大学访学。每年招收本科生30余人、硕士生30余人、博士生20余人。与霍普金斯大学合作,每年招收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生(均为国际学生)20人,主要来自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大学、纽约大学等美国知名高校,部分来自加拿大、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高校。毕业生大多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知识视野开阔,专业基础厚实,发展潜力良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近年来,南京大学政治学科不断加深和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与哈佛大学、霍普金斯大学、汉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爱尔兰根大学、早稻田大学、关西大学、翰林大学、台湾大学等境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常态性交流与实质性合作。同时,积极推动科研人员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举办和参与高端国际会议,邀请海外名家来华讲学交流,国际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

政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在当下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风雨沧桑来时路,今朝逐梦再出发。值此百年华诞暨重建35周年之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南京大学政治学科定将在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谱写绚烂多彩的新篇章。


政治学科发展大事汇要


一  中央大学之部

1920-1921年,经北洋政府批准,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创建国立东南大学,由南高师校长郭秉文兼任东南大学校长。

1921年3月,通过《国立东南大学大纲》,确定暂设22个系,政法经济系即其中之一,属文理科。是为南京大学政治学科之发端。

1921年10月,公布《东南大学各科主任名单》,王伯秋为政法经济系主任。

1923年1月,据《国立东南大学教职员一览》,政治学教员有王伯秋、黄华、章亮熙、刘文海四人。

1923年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并入东南大学,结束双轨体制。同时对系科设置进行调整,政法经济系改为政治经济系,系主任由陈茹玄担任。是时,全校共设5科28系,共有教职员200余人,学生1600人,年经费40余万。

1925年6月,“五卅”惨案发生后,东南大学教授会成立外交后援会,邀请专家发表相关演讲,政治学教员刘文海演讲题目为“英日此次交涉应取之态度”。

本年,教育部解除郭秉文校长职务,此后东大校长频频更迭,胡敦复、陈茹玄、蒋维乔、秦汾等先后被任命为校长,但均未履职。

1926年8月,通过《修正国立东南大学组织大纲》,将文科、理科分开,文科下设国文、外国语文、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六系。

据本年《各学院教授名单》《东南大学教职员一览》,政治系教员有周鲠生、龚贤明、程天放、吴建邦、沈彭年、孙浩烜、程德谞、王玉章、彭国彦等人。

192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颁布“大学区制”,先在江浙两省试行。

1927年6月9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下令,将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程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前身为1914年2月政府正式认可的江苏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3年改称江苏法政大学,校址位于吴淞)等9所公立学校合并,组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由张乃燕任校长。同时裁撤江苏省教育厅,改为第四中山大学区教育行政部(后改部为院),全权处理江苏省范围内的一切教育行政事宜。

第四中山大学设有自然科学院、文学院、哲学院、社会科学院、教育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商学院、医学院等9个学院。其中社会科学院系由东南大学史地学系、政法学系、经济学系和江苏法政大学合并改组而成,下设史地学系、社会学系、经济学系、政治学系、法律学系。除法科以原法政大学作校舍外,其余诸系皆设于校本部。院长由戴修骏担任。全院共有副教授20人、讲师5人、助教2人、助理4人;学生303人,其中女生10人。

1928年2月29日,奉国民政府大学院训令,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更名为国立江苏大学。

1928年5月16日,奉国民政府大学院训令,国立江苏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1928年8月,经校长张乃燕提议、国民政府大学院批准,中央大学调整院系设置:自然科学院易名理学院;社会科学院易名法学院,史地、社会二系归入文学院;哲学院裁撤,学生归入文学院,定为哲学系。全校共设8院40系,有教师290人、在校学生1838人。

法学院院长仍为戴修骏,后由郭心菘继任。政治学系主任周鲠生,专任副教授周鲠生、张奚若、龚贤明、钱端升、谢瀛洲,兼任副教授王世杰、程天放、吴建邦、罗鼎、桂崇基。

1928年至1933年,政治系分公法及行政组、外交组,开设外交史、政治思想史、宪法、政治学、欧美政治制度、国际公法、行政法、政治史等必修课程,教师有周鲠生、乔万选、吴建邦、赵谦、程天放、雷沛鸿等人。

1929年8月,“大学区制”停止试行,恢复江苏省教育厅,中央大学不再担负大学区行政工作。

1929年9月11日,政治学系主任周鲠生辞职,聘卢锡荣继任。

1929年10月,政治学系邀请国际联盟秘书Henri Gohannet演讲《瑞士民主政治之演进》。

1929年12月25日,为纪念云南起义,卢锡荣受邀发表演讲《云南起义事略》。

1930年,据9月12日《中央大学一年来工作报告》,自大学区制停止试行以来,法学院共开设72个学程,其中法律学系25个,政治学系开设23个,经济学系24个。本年度毕业生计法律学系51人,政治学系45人,经济学系22人,共118人。

1930年底,原中山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执委朱家骅接任中央大学校长。

本年,政治学系主任为卢锡荣,教员包括副教授卢锡荣、钱端升、桂崇基、孔宪铿、崔宗埙、刘师舜、林天兰、章渊若、官其钦、雷沛鸿、罗鼎、谭绍华、张国辉、潘廷干、雷啸岑,讲师徐辅德,助教陈育凤,共计17人。

1931年,政治学系主任卢锡荣辞职,由杭立武接任。增聘陶希圣、吴颂皋、梅思平、杨公达等为政治学教员,阮毅成、洪文澜、雷震、吴南如为政治系兼任教授,王惠中为政治系副教授,吴联辉为政治系助教。

1932年8月26日,罗家伦接任中央大学校长,广聘教师,调整院系,改革课程。经过调整扩充,全校拥有文、理、法、教育、农、工、医7个学院,下设34个系。

1932年9月1日,中国政治学会(我国第一个全国性政治学学术团体)在中央大学大礼堂会议厅举行成立大会,由中央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杭立武担任大会主席。发起者共有45人,其中约有三分之一任教或曾任教于中央大学政治学系。在成立大会上,选举周鲠生、浦薛凤、钱端升、王世杰、杭立武为常务理事,杭立武兼任总干事,梅思平为副总干事,高一涵、刘师舜等22人为干事。

1933年,马洗繁、张汇文、汤吉禾、廖文奎被聘为政治系教授,吴瀚涛、陈耀东、江康黎、金祖懋、周还、向理润、刘百闵、王先强获聘政治系兼任教授。杭立武辞去政治学系主任职务,系主任先由马洗繁接任。政治系分为公法组、外交组、政治理论组。

1933年,据《国立中央大学教员人数统计表》,政治学系共有教员14人(内兼任9人),其中教授13人(内兼任9人),助教1人。据《国立中央大学各院系科目数统计表》,政治学系共开设26课目。

1933年,马洗繁担任首届庚款留美考试“公共行政”专科“市政学”科目命题阅览员,吴黼瀓教授担任“行政法”科目命题阅览员。

1933年5月,本学年担任本校“政治哲学特别讲座”的俞大维先生,捐款设立金井羊先生纪念奖金,由捐助人、中央大学校长、法学院院长、政治系主任、经济系主任组成奖金委员会。

1933年10月6日,政治学系师生发起组织中央大学政治学会。据本日《中央大学日刊》报道云:政治系教授暨同学等,因感学术合作之重要,特发起组织中央大学政治学会,以在校同学为基本会员,教授及毕业同学为名誉会员,其宗旨在于研究政治学术及提倡政治道德。于本日举行成立大会,到会者计有张汇文、陈耀东、廖文奎诸教授及同学20余人。推举林桂圃为临时主席,黄炳坤维记录。

1933年12月8日,法学院设立《社会科学丛刊》编辑委员会,由法律、政治、经济、历史、社会五系各推举二人连同法学院院长共11人组成。政治学系所推人选为汤吉禾、李惟果。

1934年4月27日,中央大学政治学会召开第二届会员大会。

1934年,李惟果担任系主任。聘王季高、钱端升为政治系教授。冯震获聘政治系助教。

本年政治学系专任教授6人,兼任9人,助教1人;一年级学生8人,二年级7人,四年级16人;开课22种,56小时。

1935年春,政治学系创设行政研究资料室,由钱端升教授主其事,从事各级政府行政资料之收集与研究工作。

1935年,政治学系教授钱端升担任第三届庚款留美考试“宪法”科目命题阅览员。

1935年6月,中国政治学会在南京召开第一届年会,选出王世杰、周鲠生、杭立武、梅思平、钱端升、钱昌照、张奚若、吴颂皋、张慰慈、刘师舜、高一涵等11人连任第二届干事。

1935年8月,钱端升任政治系主任。尹葆宇被聘为政治系教授。

1936年2月,黄正铭被聘为政治系教授。

1936年秋,政治学系将行政研究资料室扩充为行政研究室,招收各大学成绩优秀之毕业生6人,研究中国行政制度沿革。此后两年间,钱端升教授带领该室同仁,完成两卷本《民国政制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为民国政治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同年,聘萨师烱、郭登皞、杨鸿年、吕恩赉、林琼光为行政研究室研究助理。聘林云谷为政治系兼任教授。

1937年11月,中央大学西迁重庆。12月初,文、理、工、法、农、教育等学院在重庆沙坪坝松林坡开学,全校学生人数为1072人。

1937年秋,聘邓亚魂为政治系兼任教授。张汇文任政治系主任。

1938年,黄正铭任政治系主任。

1938年12月,中央大学成立研究院,于次年9月正式招生,中央大学校长兼任研究院院长。马洗繁担任法学研究所所长。1939年秋,聘孟云桥为政治系教授,林云谷为兼任教授,黄淑贤为助教,谢义伟为讲师。

1939年10月,奉教育部令成立政治经济学部,设经济与行政二组。研究生学制2年,可延长一年,张汇文担任学部主任。张汇文复为政治系主任。

据《国立中央大学要览》(1939年)和《中央大学教职员学生概况简表》(1940年1月),政治学系共有专任教授6人、兼任教授2人、讲师1人、助教1人,在校学生20人。

1940年秋,聘吴恩裕为政治系教授,崔万秋为政治系兼任教授。

1941年8月,执掌中大10年并有“重建之功”的罗家伦校长辞职。此后出任中大校长者先后为顾孟余(1941年8月-1943年2月)、蒋介石(1943年2月-1944年8月)、顾毓琇(1944年8月-1945年8月)。

1941年秋,聘戴克光为政治系教授,汤宗舜、宓超群为助教,周元梅为研究助理。

本年,据《30年度第一学期国立中央大学研究所概况简表》,中央大学法科研究所所长为马洗繁,政治经济部主任为张汇文,该部共有教授4人,研究生6人。

至1943年,政治学系毕业生共有305人,其中1928~1937年毕业生累计有252人,1938年毕业3人,1939年毕业6人,1940毕业6人,1941毕业10人,1942毕业13人,1943毕业15人。

1942年7月,政治经济学部增设国际政治组。

1942年秋,聘樊德芬、楼邦彦、刘静文、王铁崖为政治系教授,卢俊恺为政治系副教授,祝修爵、王芃生、浦薛凤、张金鉴为兼任教授,李福祥、朱继荣为助教。

据1944年1月编写的《民国33年法科研究所、政治经济学部概况》,政治经济学部主任由政治学系主任黄正铭兼任,该部有教授7人。

1944年8月,聘沈汝直为政治系教授。

1944年秋,法学院奉教育部令增设边政系。李学禧被聘为政治系助教。

据1944年12月法学院教员名单,政治系有教授江康黎、王铁崖、卢晋侯(即卢锡荣)、刘静文,兼任教授樊德芬、邱昌渭、龚祥瑞、蒋默掀、王芃生、王冠英、史国纲,副教授卢俊恺,兼任讲师刘达人,助教李福祥、张泽汶、李学禧等教员。

附:1940-1945年沦陷区中央大学之政治学科

1940年,南京中央大学法学院院长由樊仲云担任,当年录取新生80人。

1941年,法学院与商学院合并为法商学院,下设政经、法律、商学三系,胡道维任院长,政经系主任先后由唐有梁、胡道维、郎依担任。

1945年,政经系分为政治、经济两系,政治系主任由奚树基担任。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吴有训出任中大校长,9月就职后开始筹备复员事宜。

1945年12月,沈乃正获聘政治系教授。

1946年5月,正中书局出版《中国战时学术》,收录中央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程仰之(程憬)撰写的《七年来之政治学》,对抗战以来中国政治学界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行政、民主宪政、国际政治等五个方面的研究状况与成绩做了概要评述。

1946年6月,中央大学师生分批东下。11月1日,在南京原址复校。

1946年8月,刘祖慰获聘政治系助教。

复校后,法学院下设法律、政治、经济、社会、边政5系,另设司法组,隶属国家司法部,学制均为4年。并设有研究院的法律研究所、政治研究所、经济研究所、社会研究所。何联奎任法学院院长,黄正铭任政治学系主任、政治经济研究所主任。全院教师80人,教授、副教授58人(其中兼任23人)。

1946年,据本年《国立中央大学概况》,全校共有研究生68人,其中政治经济研究所11人,居各研究所之首。

1947年,程憬担任政治系主任。

1947年2月,吴其玉获聘政治系教授。

至1947年时,中央大学共设7院41系、23个研究机构,共有教职员1266人,学生4066人。其规模之宏大,学科之齐全,师资之雄厚,均居全国各大学之首。其中,政治系有专任教授9人,兼任教授2人,助教3人。

1948年,政治经济学部分为政治研究所、经济研究所,政治研究所下设行政学研究、西洋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等专题组,国际政治组有国际法成案研究、中国外交史研究、西洋外交史研究等专题组。

1948年,中央大学政治学系教员包括教授何联奎、黄正铭、程憬、江康黎、樊德芬、史国纲、刘静文、沈乃正、赵理海、王辉明、甘介侯;助教李公天、张泽汶、潘抱存、冯允生,兼任教授陈朗秋、杜光埙。

1949年3月,因程憬休假,江康黎暂代政治系主任。

1949年8月,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0月,改名为南京大学。由高一涵任政治学系主任。


二  金陵大学之部

1914年,金陵大学改组文科,由校长包文(A. G. Bowen)兼科长,下设语言学、社会学、数理学、宗教学四系,其中社会学系包括历史、哲学、心理、教育、政治、经济、宗教等科目。随即根据教育部提议,各组中所有科目均改为系,于是撤销四组,改设国文、英文、历史、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系。是为金陵大学创建政治学系之始。其中政治系实依附于历史系,由美籍教师贝德士(Miner Searle Bates)主持其事。

1915年,美籍教师夏伟思(G. R. Sarvis)任文科科长。

1918年,夏伟思因事回国,莫士代理文科科务。

1921年,改文科为文理科,由夏伟思任科长。

1924年,政治学独立成系,由刘崇本任系主任。

1926年,夏伟思返美,由陈裕光继任文理科长。

1927年,金陵大学校长包文辞职,校董会选举陈裕光为校长。

1928年,聘刘国钧为文理科长。聘段锡朋、时昭瀛、游家糓、侯蔼昌为政治系教授。

1929年,聘杭立武为政治系兼任教授。

1929年,金陵大学政治学会成立,聘本校刘崇本、侯蔼昌两教授为顾问。学会工作之进行,一为请名家讲演,一为会员共同研究问题。

1930年,金陵大学文理科改为文、理两学院,农林科改为农学院。其中文学院下设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教育学等8系,院长由刘崇本担任。

1930年,由侯蔼昌接任政治系主任,聘谭绍华为政治系教授。

1930年10月,金陵大学政治学会顾问刘崇本院长召集全体会员举行茶会,由执委会主席张龙炎报告会务。

1930年12月,金陵大学政治学会编辑出版《政治学刊》,收录政治学会会员及指导老师之政治学论文18篇,约10余万字。

1931年春,据《金陵大学校刊》统计,本学期政治学系设有6班、26学分。

1931年,聘程经远、凌士芬、陈洪为政治系教授。

1931年9月,文学院院长刘崇本获准休假,由刘乃敬继任院长职务。

1931年11月,金陵大学政治学会新执行委员会召开会议,分配工作如下:总务股张树德、文书股陈启运、研究股李荣晃、交际股邵祖兰、出版股任玉宇。

1932年,马文焕受聘为政治系教授,同时接替系主任职务。此后至抗战爆发前夕,先后任政治系教授者有凌士芬、杭立武、高炳春、许仕廉、鲁学瀛等。

1933年,金陵大学文学院实行新教学计划,前3个学期修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后5个学期进行专业训练,学习本学科的主修课与选修课。同时采取主修、辅修双重学制。


据《金陵大学史》,在金陵大学文学院各系科中,政治学系的教学及学术研究与中国社会现实政治关系最为密切。为适应国际交流之需,特别增设外交程式与实习、国际组织、苏维埃政府、国际私法等课程,注重外交问题与国际形势之研究,以培养外交人才。三、四十年代社会各界呼吁中国加强现状、行政体制建设,又开设中国宪政问题、政治改革原理、五权宪法研究、代议政治研究、行政学等课程,注重行政技术的研讨及行政人才的培养。


1933年3月,金陵大学政治学会召开全体大会,选出下届职员:总务部姚竹樱、研究部王邦杰、出版部丁乾、文书部戴钧、交际部李荣晃。

1934年3月,文学院院长刘乃敬因病休养,由刘国钧兼任院长职务。

1934年3月,聘廖文奎为政治系兼任教授。

1934年5月,文学院中国县政研究会拟定工作计划大纲。该会以文学院政治学系、经济学系、社会学系为基础,以“酌量进行县政研究及调查工作”、“训练从事于县政建设之人才”、“鼓励学生参加县政工作”为宗旨。其中政治学系的研究范围包括县组织、行政制度、地方自治、保甲制度等。

1934年暑假,政治学系教师马文焕(同时为历史系主任)、高炳春率学生赴东海县实地考察县政,为期二十余日。

1934年,美商胡佛(F. G. Hoover)捐金资助文学院政治学系,每年捐助美金250元,以五年为期,并指定专为研究调查中国县政制度之用。

1935年暑假,政治系主任马文焕率文学院县政研究人员,应安徽和县县政府邀请,代为设计建设计划,并成立和县地方建设咨询会。

1935年至抗战爆发前,在系主任马文焕教授主持下,政治系师生先后调查江浙两省强渡、昆山、兰溪、金华、杭县、江宁、句容、仪征、高邮等县的县政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县政实验之方法、各类行政推动之实况及困难等,考察报告及研究论文刊于《新江苏报》《县政周刊》等。该系教授并从历史学视角进行研究,撰成《我国历代地方政治制度之沿革》《仁都地方自治之实现及研究》《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秦汉地方政府制度的研究》《秦及两汉之地方政治制度》等论著,产生了很大学术反响,成为金陵大学文学院“研究工作最著者”之一。

1935年9月,聘宾明绶为政治系助教,王文允、朱锡庭为政治系助理员。

1937年,聘高炳春为政治系教授,鲁学瀛、张隆延、阮毅成为兼任教授,吴金鉴为政治系助理员。因系主任马文焕滞留南京,由高炳春主持系务。

1937年11月,金陵大学西迁成都华西坝。次年3月,借成都华西大学校舍开学。

1938年秋,政治系教授高炳春率研究人员赴新都实验县调查,并写成研究报告。

1938年11月,政治系与经济系合并为政治经济系,因政治系主任马文焕未到职,许本怡代理政经系主任;原政治系改称政治经济系政治组,组务仍由高炳春担任。聘何士芳为政治经济系讲师。

在蓉期间,政治组课程分为外交学、行政学二类,前者注重外交问题与国际形势之研究,后者注重行政技术之研讨和人才之培养。因抗战建国之需要,增加市政建设、中国政治思想、国际问题、政治地理等课程,并于成都党、军日报副刊开辟“今日政治”专栏,供学生发表文章。西迁后该组继续从事县政调查,关注非常时期县政机构之效率、乡村政治改良之办法。

1939年春,聘李德家、曹茂良为政治学系兼任教授,张必慧为政治经济系助教。金积楠。徐益棠兼任政治系教授。

1939年秋,聘鲍必荣、刘平侯为政治学教授,朱蕙芳为助教。因高炳春赴重庆任课,由鲍必荣担任政治经济系政治组主任。刘平侯担任国际公法、国际政治等课程。

1940年2月,聘倪惠元为政治经济系教授,兼代经济组主任。

1940年4月至6月,政治系教授高炳春(柳桥)受四川省政府之托,考察宜宾、江安、庆符三县县政,并写成研究报告。

1940年10月,金陵大学政治学会举行全系师生联欢暨迎新大会。


本日《金陵大学校刊》报道云:“本校政治学会在鲍必荣博士指导下,成绩斐然可观。……鲍主任及刘平侯博士均莅会演讲。该会本学期订有新计划,一为出版学报,一为举办学术讨论会,一为邀请名人讲演,以补课本之不足。”


1941年8月,聘张干周为政治经济系教授。

1941年10月,鲍必荣返武汉大学任教,由刘平侯接任组主任。聘宓贤璋为政治组副教授,开设中国政府及行政法课程;高钟润担任政治地理等课程讲师。

1941年11月,金陵大学政治学会邀请本校哲学心理系主任蔡乐生博士讲演,题为“民主政治与群众心理”。

1943年,政治组高钟润讲师应中国边疆问题研究会之邀,前往蒙古、新疆一带进行资源考察。

1943年,政治组王世宪教授于商务印书馆出版专著《人事管理》及《工作竞赛》。

1944年,文学院院长刘国钧卸任,由蔡乐生接任。该年春,聘蒋益明为政治组兼任教授。年底,朱庸章获聘政治系教授。

1945年,政治组主任之职由刘平侯接任。教授有宓贤璋、王世宪、蒋益明、朱庸章等。

1946年,文学院院长蔡乐生辞职,暂由陈裕光校长兼任。朱庸章任学校总务长。

1946年9月,金陵大学东还复校,于南京原址开学。聘叶霞翟为政治组副教授。聘周书楷、高耀琳为政治组兼任教授,高绪森为政治组兼任助教。

1946年12月,朱庸章兼代政治组主任。

1947年2月,聘梅仲协为政治组兼任教授。

1947年秋,由哲学心理系教授倪青原博士代理文学院院长。

1948年春,聘孙文明为政治组兼任教授。

1949年春,聘高宗禹为政治组兼任教员,张一戎为政治组兼任助教。

自1946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任教于金陵大学政经系政治组者计有吴其玉、叶霞翟、周书楷、高绪森、高耀琳、梅仲协、赵理海、方信、钱清廉、李宗义、马志振、孙文明、高宗禹、张一戎等。

1950年初,金陵大学对调整行政机构和系科设置,政治经济系易名为经济学系,临时另行保留政治学组。同时取消训导处,改设学生生活辅导委员会。开设时事学习课,成立政治教学委员会,以纵瀚民为主任委员,欧阳竞无、萧焜焘为政治课教员。

1951年8月,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合并,校名定为“公立金陵大学”。

1952年,与南京大学进行合并调整,组成新南京大学。


三  南京大学之部

1949年8月8日,根据南京市军管会文教委员会通知,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梁希为校务委员会主席(11月由潘菽继任)。同年10月改名南京大学。

1950年初,南京大学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废除党义、公民、军事训练等课程,增设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问题等马列主义理论课,作为公共必修课。成立政治教学委员会,以韩儒林为主任委员。同时成立南京各大学政治教学委员会,以孙叔平为主任委员。

1950年5月,南京大学、金陵大学等四所高校,划归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直接领导。

1951年10月,据《南京大学暂行组织规程》,全校共设文学、法学、师范、理学、工学、农学6个学院,37个系,其中法学院下设政治学、经济学、法律系3系。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京大学文、理、法三院各系与金陵大学文理两院相同各系合并,成立综合大学,仍名南京大学,校长潘菽。根据调整方案,原南京大学文学院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法学院法律、政治两系调整至华东政法学院;经济系调整至复旦大学。调整之后的南京大学以文科和理科为主,原社会科学和工科各院系多被并入其它高校。随即,全国各大高校政治系一律取消,相关课程或被取消,或转入法律系讲授。

1953年起,南京大学开始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学校正式成立马列主义教研室,开设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基础等政治理论课程。

1957年,据本年南京大学《各系、教研组名称及人数统计表》,马列主义教研室分设四科,共有教师24人,其中中国革命史5人、政治经济学9人、马列主义基础5人、哲学5人。以职别计,则为讲师6人、教员1人、助教17人。

1960年,南京大学根据校务委员会通过的《1960-1962年三年规划纲要》,增设政治系,并开始招收哲学专业本科生。

1961年初,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强调建立完善的教学秩序,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南京大学决定压缩学校规模,调整专业设置。调整后全校共设12个系、33个专业,其中政治系设有哲学、政治经济学(暂不招生)专业。

1965年,据本年南京大学《分科教师人数统计表》,共有政治理论课教师47人,其中哲学28人、政治经济学10人,中共党史9人。

1966年1月,南京大学于江苏省溧阳县建立文科分校,将中文、历史、政治三系打通合并,办“大文科”,实行半农半读,学制四年。由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兼任溧阳分校校长。当年上半年,三系所有学生和大部分教师转入溧阳分校。

1976年,据《南京大学分系学生数》,政治系在校学生数为158人。

1977年,政治系名目取消,教师部分归并哲学系哲学专业,部分仍属马列主义教研室。

1986年6月10日,南京大学以原马列主义教研室为基础,成立政治学系,由张永桃任系主任。南京大学政治学科中断三十余年后,于此正式恢复。


张永桃,1943年生,上海人。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南京大学恢复重建政治学科的奠基者和带头人。1986年起历任政治学系主任、法政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等职,1993-1997年任南京大学副校长。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政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政治学概论》首席专家。2014年当选南京大学首批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期从事政治经济学、政治学、行政学研究,著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行政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等。

1987年,政治学系招收恢复建系后的第一届本科生30人。

1988年,南京大学成立法政学院(虚体),下设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社会学系,由张永桃任院长。

同年,政治学系获得第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次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93年,政治学系更名为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

同年,系主任张永桃任南京大学副校长,由严强接任系主任。

1997年,南京大学成立社会工程与管理学院,先后由宋林飞、张永桃任院长,下设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社会学系、信息管理学系及德育教研室、高等教育研究所。

1998年,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行政换届,由张凤阳任系主任。

2000年,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获得政治学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次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同年,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获得全国首批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学位授予权。

2001年,社会工程与管理学院更名为公共管理学院,由张永桃任院长。

2003年,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

2004年,公共管理学院行政换届,童星接任院长。

2005年,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获得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行政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

2006年,公共管理学院进行实体化改组,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分为政治学系、行政管理系、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与教育科学与管理系、社会学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专业、德育教研室共同组成新的公共管理学院,由童星任院长。

同年,政治学理论获批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同年12月,举办南京大学政治学科85华诞暨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恢复建系20周年庆典。赵宝煦、王惠岩、徐大同、丘晓、曹沛霖、王邦佐等国内政治学界前辈学者出席庆典,杰出系友、国立中央大学政治系1939级本科生夏书章教授发来贺辞。

2007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8年,公共管理学院行政换届,张凤阳接任院长。

2009年,学院更名为政府管理学院,下设政治学系、行政管理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系、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等教学单位。

同年,参加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第二轮学科评估,评估结果为第八名。

同年,公共事务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获批为首批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11年,政治学一级学科获批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

2012年,参加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第三轮学科评估,评估结果为并列第五名。

2012年8月,政府管理学院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整体搬迁至仙林校区圣达楼。

2014年,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部为基础,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5年,政府管理学院行政换届,孔繁斌接任院长。

同年,参加江苏省重点学科考核,考核结果为优秀。本轮共有155个重点学科参加考核,其中9个学科获得优秀等级。

2016年,参加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第四轮学科评估,评估结果为B+等级。

2018年,政治学学科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学科群、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学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

2021年,以政府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为基础,整合校内相关资源,设立国际关系学院。

仙林校区政府管理学院“圣达楼”(赵国方摄影)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