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文系1962级学制5年,因为“文革”延迟一年毕业分配,所以2018年正好是我班毕业离校50周年,老同学李凤翔特地邀同学们到淮安一聚。凤翔兄出生于淮安古镇板闸,1962年毕业于淮安中学,随即考入南大中文系,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板闸镇的第一位大学生。我们当年毕业分配的政策是“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基层、面向工矿”,于是凤翔兄便被分回家乡,先在汪波荡军垦农场锻炼了一年多,又到农村劳动了一段时间,然后被分到淮阴师范学校任教,直到1977年方才调回淮安,从事新闻工作。1980年,他参与了《淮安报》的复刊工作,不久便担任了《淮安日报》的副主编、主编,直到退休。期间还被评为主任编辑。他从1978年开始便潜心研究淮安文史,曾在《香港经济导报》上发表过《周总理的故乡——淮安》,在《南京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过两万多字的长文《千古名郡·伟人故乡——淮安古今谈》,还主编并出版了“今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之《今日淮安》,且撰写了其中“千古名郡”、“地灵人杰”两章约5万字,他还是《凤凰宝地金板闸》一书的编审与撰稿人之一。国务院于1986年正式批准淮安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他也作出了贡献。由淮安文史研究专家凤翔兄来组织这次同学聚会活动,当然是令人期待的。
我们南京老同学一行6人于9月15日下午乘车沿高速公路直奔淮安,一路畅通无阻。路边绿树成荫,景色宜人,颇觉心旷神怡。当晚,老同学们久别重逢,围桌而坐,自然谈笑风生,倍感亲切。9月16日上午,我们首先参观了周恩来故居与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1898年出生于淮安,字翔宇,可见长辈希望他能鹏程万里。故居中所弥漫着的简朴、温馨、儒雅的家庭氛围,让我们感受到恩来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这也为他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恩来1910年随伯父到东北求学,便再也没有回过故乡。他生前一直反对整修他的故居,并对造访的淮安县委领导一再表示“要把我住过的房子拆掉”。他虽然对家乡充满感情,但是从未给家乡任何特殊照顾。然而家乡人民却在一代伟人去世后,为他修葺了故居,而且在一片沼泽地上,建起了周恩来纪念馆,凤翔兄与成千上万的淮安人参加过义务劳动。周恩来故居与纪念馆,展现了一代伟人的成长历程,以及他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凤翔兄代表我们并以“南京大学中文系六二级学生”的名义,在纪念馆周总理塑像前敬献了花篮,并与我们一道摄影留念。游人们也纷纷在周总理的塑像前,在我们的花篮边纷纷拍照。因为这尊塑像,这个花篮表达了我们共同具有的对一代伟人无比崇敬的心情。
当天下午,凤翔兄还领我们参观了淮安府衙与漕运博物馆。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了作为运河之都的淮安的历史地位。京杭大运河是沟通南北漕运的大动脉,而淮安地处京杭大运河的中部,明清时期,是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处,为南北漕运之枢纽,东西交通之桥梁。据《山阳县志》记载:“凡胡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艘,衔尾而至山阳(今淮安),沿运河北运,虽山东、河南粮艘不经淮安,亦皆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咽喉要地也。”俗话说:“江淮熟,天下足”,封建王朝的军国费用,主要取资于江淮,所以京杭大运河实乃封建王朝的生命线。所以,从明永乐十四年开始,就在淮安古镇板闸设立了税收关卡,名为“淮安大关”,每年为朝廷征收几十万两白银,被誉为天下第一钞关。该税收关卡一直延续了500多年,直到民国二十年,国民政府改革税收制度,淮安钞关才被裁撤。正因为它的地位如此重要,所以全国漕运的管理机构全国漕运部院也设在淮安。每年经过淮安运往京城与北方的粮食都在四五百万石以上。为了便于储运漕粮,朝廷还在淮安建了全国最大的粮库——常盈仓,储粮150万石左右,电视剧《天下粮仓》即以其为原型。淮安的造船业也应运而生,两淮间一度曾有80多家造船厂,食盐以及各种南北货物也要在此转运,各式各样的服务业自然也就得到了蓬勃发展,因此淮安府也就成了明清两朝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重镇,其管辖范围曾包括今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徐州等28个市县区,覆盖面积达四万平方公里。淮安府衙是现存唯一一座府级衙门遗址,它记录并见证了淮安的繁荣与变迁,极具史料价值与认识价值。
因为我们是学中文的,凤翔兄特地于9月17日上午,领我们参观了《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故居及沈坤的状元府,吴承恩与沈坤是邻居、同学,是好朋友,还是儿女亲家,都非常有才华,但是沈坤高中状元,而吴承恩却久困场屋,直到40多岁方才获得一个可以到国子监读书的贡生资格,直到65岁才等到了长兴县丞的低微官职,而他又难以忍受折腰侍权贵的生活,不久便拂袖而去。吴承恩坎坷的生活道路使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人民生活的苦难,而这对他创作与加工《西游记》当然是大有帮助的。《西游记》所描写的神魔世界,其实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譬如危害一方的黑恶势力,往往都是皇亲国戚以及权贵们的亲信与爪牙,《西游记》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如黄袍怪是“二十八宿”之一,金角、银角大王是李老君的守炉二神,黄眉大王是弥勒佛的司磬童子,九头狮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等等。所有这些描写都是耐人寻味而又发人深省的。
当天下午,凤翔兄还领我们参观了《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的故居。刘鹗著有《铁云藏龟》,对数学、医学、水利、音乐等均有研究,曾因治理黄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他是忠于满清政府的,主张实业救国,并利用小说《老残游记》来宣传他的改良主张,但是满清政府却听信诬告将其发配到新疆。刘鹗于1909年满清政府垮台前夕病逝于迪化。不过,他既精通自然科学,又是人文科学的专家;既能兴修水利,又能从事文学创作,而且都卓有成就,还是令人钦佩的。凤翔兄还领我们就便游览了关天培祠、梁红玉祠、河下老街、勺湖公园与韩信钓鱼台等景点,并一一作了解说与点评,使我们了解了许多闻所未闻的逸闻趣事。而我对漂母扶贫济困,韩信有恩必报的遗迹与遗事感触尤深。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对任何杰出的人都具有养育之恩,而那些杰出之人对具有养育之恩的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们是否都能做到知恩必报呢?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淮安的美食。淮安是淮扬菜系发源地之一,其服务对象是本地居民与南来北往的客人。其特点是调和众口,做到不辣不甜,不酸不咸,味道鲜美,价格低廉。淮安菜通常就地取材,以水产品为原料的有软兜长鱼、醉虾、鸡汤蒲儿菜、清蒸淮白鱼、蒜苗烧黑鱼、铁锅鱼头、油炸松鼠鳜鱼、茨菇片煲昂刺鱼汤等等;以家常食材为原料的有清炒枸杞头、烩豌豆苗、韭菜炒螺丝肉、蟹黄烩豆腐、炒腰花、高瓜炒肉丝、清炖狮子头、扣肉等等;野味有胡萝卜烧野兔、山药炖野鸡、雪菜烧野鸭等等。这些菜除野味外,我们这次聚会基本上都品尝过。为了让我们领略不同的口味,凤翔兄特地挑选了几家不同的饭店,其中名为“小葱拌豆腐”的饭店,给我们的印象尤为深刻,午餐每人为30元的标准,晚餐每人为60元的标准,所有的菜都清清爽爽,新鲜可口。这次聚会我们每人只交420元的食宿费。其余购花篮、买酒水、拍集体照、租交通车等各种费用全都由凤翔兄包了,我们力主实行AA制,但是凤翔兄不容分说。其豪情与爽气让我们感受到了古楚的流风余韵。
凤翔兄还特地安排了一个单元时间,让我们座谈离校50年来的点滴感想,有的得益于不懈努力,有的得益于发挥专长,有的得益于自己的综合素质,有的得益于碰到了一个好老师,有的得益于朋友相助等等,但是无不表示得益于改革开放。我们均已到了耄耋之年,每次老同学聚会都能感受到夕阳晚景的无限美好。淮安聚会还没结束,大家又提出明年要到扬州聚会,因为那里也有一位老同学。
(文/徐有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