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一生来书写,我们用多久去记录?(一)

时间:2013-11-25浏览:160

——记西南服务团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校友口述历史社会实践

2012年5月20日在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大会上,中央大学、金陵大学“西南服务团”校友获得唯一一个“杰出校友集体奖”荣誉称号。曾经中央大学教育的学生,如今已满头银发的李同芬奶奶走上舞台,代表当年随军西征的中央大学372位、金陵大学68位校友与年轻的南大学子分享这段人生经历:当谈到自己1949年与家人不辞而别,奔赴云南时,她数度哽咽。而这一去,就是六十四年。

1949年夏,国共内战进入尾声,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已成定局。随之而来的西南新解放区的政权接管和社会建设工作,面临着干部队伍严重不足的问题。为此,中共中央决定,一方面在解放区组织南下干部,一方面在江南地区的大中学校吸收知识青年、技术人员参军入伍,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随二野刘邓大军开赴西南。在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一千余名战士中,就有来自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及两校附属中学的400余名青年学生。他们告别学校,随军跨越苏、皖、豫、鄂、湘、黔、滇7省,历时五个月于1950年2月抵达云南。随即被分派到各地作为地方干部,参与政权接管、征粮、剿匪、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等工作,为红色政权的接收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的甚至献出珍贵的生命。他们离开时,有的还是在校学生。但是在完成了接收云南的任务后,他们又投入建设云南的任务,一生扎根在云南,没能再走进课堂。带着知识分子原罪的他们又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遭遇审查、撤职、批斗、下放、劳教、判刑乃至非正常死亡。在红色中国的政治浪潮中伤痕累累。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说:“西南服务团校友团队的事迹,是南京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此,南京大学校友口述历史计划:西南服务团口述史项目组一行11人,利用暑期在云南省昆明市寻访当年参加西南服务团的老校友们。为了这次口述历史采访,在校友总会张锁庚秘书长、历史学系武黎嵩老师指导下,来自历史学系、文学院、社会学院、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5个院系的8位同学,做了2个月的前期准备。项目组在昆明历时12天(7月14日至7月25日),访问21位校友,采集口述历史录音、录像资料50余小时,征集到图书114册、手稿20余篇,总计3000万字以上的文献资料,获赠西南服务团胸章、照片、行军水壶、纪念章、战友书画作品等实物史料60余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当年西南服务团的老校友们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披肝沥胆、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是中国现当代历史上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缩影,既反映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时代里年轻俊彦们单纯的、理想主义的爱国情怀,也折射出新中国曲折艰难的探索、前进历程。在滇两周,我们对一个个年近耄耋的老校友进行访谈,老人们侃侃而谈,追溯以往。当录音笔打开,DV机聚焦,书本中抽象的历史事件被丰满地还原到现实耳畔。接管、建政、征粮、剿匪,这些冷冰冰的名词。正是老人们当年一幕幕鲜活的生活经历。

(撰稿:黄柘淞、李昕垚、武黎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