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一生来书写,我们用多久去记录?(六)

时间:2013-11-24浏览:427

——记西南服务团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校友口述历史社会实践

一群为新中国江山的砥定和建设,放弃了城市生活,牺牲了个人的专业前途的年轻俊彦,来到了云南,扎根云南。然而在云南的生活,逆多于顺,苦大于甜。采访中我们往往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您的孙子如今面临着和您当年一样的情形,执意报名西南服务团,您会支持他吗?”或许是太过尖刻,老校友们大多都回避了这样的提问。烈士暮年,遥想他们半个多世纪前弃学从军的选择,回望他们在红土地上写满波折的人生,老校友们有的说“看淡了”,有的说“不提了”,有的是笑而不语,可是更多校友不约而同的回答了四个字“无怨无悔”!

对一个个年近耄耋的老校友进行访谈,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一次次地震撼着我们年轻一辈南大人的心。这种震撼,不仅仅是源于那些原本只在书本中看到的重大历史事件被活生生地还原到现实耳畔,更多的,是源于在巨大的历史洪流面前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生命抉择与人生命运之间巨大的时空落差。有些故事,老人侃侃而谈,却恍如隔世;有些经历,老人挠头苦思,却在不经意间钉上了时代之柱。那一圈圈历史的年轮渐渐汇聚,就像DV机的镜头渐渐聚焦,录音笔的红灯亮起,老校友们轻柔地张动着嘴唇,讲出了岁月的故事。回忆平生,李同芬老人对我们说,“我这一辈子,做人坦坦荡荡,做事勤勤恳恳,两手干干净净。”平平淡淡的一句话,是发自内心的自信,我们回味这句话时,时常回想,等到60年后我们走到人生暮年时,有没有自信重复这些话。他们一生坎坷,却从没改变一腔赤诚。

彩云之南的不朽,不是靠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成,不是靠可观的奖励粉饰而成,不是靠空洞的纪念建构而成,而是靠西南服务团每一个成员曾经亲身的付出与实践而成,靠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革命浪漫主义与残酷的现实政治黑洞猝然相遇后迸发出的人性之光而成,他们注定是失落的一代,但更注定是不能被遗忘的一代,也是不应被遗忘的一代。他们在困厄与坎坷面前,没有放弃原则,没有失去尊严。他们播撒着人性之美,他们实践着先哲的格言。

蒋钟若老人赠给我们他晚年的回忆录《影梦鸦》,书中以“真戏迷,梦中梦”六个字来诠释自己的一生。“真”即为他活的真实坦荡,“戏”意为他都将建国以来历次“左”的政治运动看为游戏,需要导演,更需要演员。“迷”意思是到现在他对当下社会发展很迷茫。前一个“梦”是自己如梦的浮生,后一个“梦”是未来我们的“中国梦”。临别时,蒋老握住我们的手说,前一个“梦”已经80多年了,快醒了,后一个“梦”还得靠你们年轻一代啊!过去的种种,就算给你们铺路了吧!哪里走弯了,走偏了,你们以后纠正了不再犯一样的错误就行啦!

反思来自认识,认识源于记录。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年近耄耋的老人们的人生经历、社会认识客观全面地记录下来,忘却不是对付苦难的方式。于是,二〇一三年的七月,又是一群风华正茂的南京大学学子,踏上了从南京到云南的旅程。他们带着录音笔、摄像机和一颗对于历史的敬畏之心,为西南服务团老校友们跌宕起伏的人生作一份还算忠实的记录。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有这样一群知识分子,用悲壮的人生,纯洁的心灵,平凡的足迹,勤劳的双手,描绘着一代人的梦想与追求。

他们把鲜血和人生洒在历史的长河里。

我们将为历史留下一卷白描的图景!

(撰稿:黄柘淞、李昕垚、武黎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