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年少人轻去,不意归来尽写愁 ——记历史学院2000级校友返校纪念入学20周年

发布者:jfx发布时间:2020-10-07浏览次数:1610


关于回母校相聚的记录,总觉得没法写得特别。有好几代人的乡愁都是相似的:承载它们的,是飞来池、大平台、龙王山,当然还有北大楼;让它们在记忆里鲜活的,是露天电影、食堂饭菜、浦口的蓝天白云,还有鼓楼的秋雨梧桐;而让这些都变得一辈子有意义的,是讲堂中的熏陶、先生们的唠叨,当然还有我们有幸避开的市井喧闹。这是我们从这里共同经过后留下的宝贵记忆。曾经大家从四处汇聚到这里又散开,从那个时代走过,又回头闯入这恍惚错置的时空中,每个人都会生出很多感慨。

我们于2000年进入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习,那个时候历史考古并非热门,但问起来第一志愿报的竟还不少。还有,南大历史学科本来有名,我们也自我感觉是无用的大用,于是大多很有兴致地学下去了。本科四年,有三年时间在浦口度过,也就这三年的记忆最特别,而最后一年到鼓楼也无暇享受校园生活了。入校那时,新校区建好不过七八年时间,随处是小树、荒地和临时建筑。不过校园的路修得宽阔笔直,大片空地、操场、树林更使校园显得空旷而气息自由。总之,就在这一片荒凉的环境里,也正好做些与世隔绝的事,比如整日打球、看闲书,偶尔到龙王荒山上探个险。此外,久久难得一场的讲座、大报告厅的电影,便是平静枯燥的日子里提振一点点士气的点缀了。除了校门口餐馆的酸菜鱼和各类盖浇饭还能在记忆里留下些味道,总体上,这就是我们挥霍在浦口校区寡淡的青春。

2020年是我们入学20周年纪念,10月17日我们相聚在南京城,第一站便是往浦口校区。浦口校区早改作金陵学院十多年了,周围农村大片空地多已开发,四周尽是高楼林立,开辟出数条宽阔的道路。最意外的就是,连接校园北边和龙王山麓的大片荒地,现在是几条马路和一片住宅区了。以前闲时往龙王山探险是不错的体验。这座山名字虽霸气,但只不过是一小座丘陵,没有太大的动物,也无被开发的价值,山顶道观里突兀的恐龙园,见证着它无望地渴求被关注的努力。但那时这一片荒地,对被抛在此地无聊的学生来说,就足够提供一片自由撒欢的乐园了。那时校园北边围墙有好几道缺口,春天到来,出墙外去一直走,会看到大片的油菜花,这是共有记忆里最赏心悦目的风景了。

好在周边也不是我们当年主要活动的区域,校园主体尚无大变样,每栋楼旁走过,也还能勾起星点回忆。那时我们男生住在13栋,女生则是14栋。上课都在一座规模巨大的教学楼里面,吃饭则在上下课路过的六、七、八食堂和浦苑餐厅。此次匆匆再经过这里,人虽非,物还是,也可以接受,但远一点有些地方已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了,比如在曾经的球场上伫立着的,是那座雄伟但并不属于我们的图书馆。自从学校把本科从浦口校区迁出后,谈到了都有些惆怅,觉得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但听说学校又要重新规划了,期待未来这块地方能再焕发更蓬勃的生机吧。

也好在,鼓楼校区一直是她该有的样子,宁静、优雅着的美好。教学楼前的主干道,端庄气派,但这次还有令人不能免俗地欣慰的,就是路上方早早拉上、高高挂起欢迎我们自己归来的横幅。依旧聚在北大楼前合影,各个角度和造型一张张拍遍,此时的景和情,都很相似地烙刻在每个人心中,就无需赘述了。所以,其实也不必在意这记录没法太特别,毕竟我们一同归来,便是重温这共有的体验,不管回哪里,顺便把母校的气质再带走些,便已是很特别的人生了。


    (郭伟全)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