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皖南人工降雨试验日记摘抄

发布者:jfx发布时间:2021-05-18浏览次数:1334


1959年暑假,本人是南大气象系天气专业刚完成一年级学业的学生,我能有幸参加暑假期间由气象系组织的皖南人工降雨试验工作,自感十分荣幸。当年南大气象系进行的暖云人工催化增雨试验,由国内颇负盛名、思维缜密的徐尔灏教授亲自制定作业实施方案,他还亲自带领一批年轻教师和部分同学坐阵黄山作业指挥部现场督战,最后我们这场颇具创意的暖云人工增雨作业也获得了成功。由于当年尚缺少诸如天气雷达的现代化大气探测工具,依靠的是在作业指挥部四周作业影响区内布设一定密度的地面气象观测站点,用来及时记录收集气象观测资料数据,用于增雨效果评估。也正因此,像我这样还未进入主要气象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的低年级大学生,正派得上了用场。当年本人在南大求学年代有良好的写日记习惯,因此这些昔日留下的陈年日记,正好为我提供了这篇日记摘抄的素材。


1959.7.5出发前夕

南京大学气象系决定在皖南组织一次颇具规模和带有开创性的暖云人工增雨试验。应该说,由综合性大学组织此类人工增雨科学实验,在当年国内还是少见的。

为开展人工降雨作业,系里事先安排的气象观测培训班已于昨天结束。属于天气专业的多数同学将主要安排到最基层的观测点去,承担气象观测工作。我是天气专业学生的一员,因此,在出发前十分重视参加气象观测培训班的学习。通过培训班,我基本学会了看云和其他有关的地面气象观测项目,相信奔赴作业现场后再继续边干边学,按要求完成人工降雨试验观测站点的天气观测任务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出发前的7月3日晚,气象系召开了皖南人工降雨工作队全体队员的誓师大会,系党总支书记白林同志作了动员报告,反复强调了这次人工降雨试验的重要性,殷切勉励全体队员努力完成试验工作任务。之后同学们在大会上踊跃发言,表示坚决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努力完成这次人工增雨试验工作任务。在分组座谈会上,我也发言表示听从组织安排,争取到最艰苦地方去,努力做好天气观测工作,并表示到观测点后注意与当地群众搞好关系,虚心向农民群众学习,在工作中不断锻炼自己和提高自己。


1959.7.7到达太平县城

7月7日清晨7时,我们前往目的地太平、青阳、贵池等县一行18位同学从南京站乘火车出发,预计中午11时到达芜湖市,下午5时抵达南陵县汽车站。后因汽车在南陵县车站发生故障,汽车需要检修,预计汽车检修排除故障后将推迟到晚上8时才能从南陵车站出发继续向青阳县进发,因而到达青阳县城的时间就要相应推迟至晚上11时,故当晚只能在青阳县城住下来,等待次日早晨继续前行。原计划到太平县一共有10人,当天到达青阳的实际只有6人,还有4人次日才从南京出发。10位同学需准时在7日晚之前到青阳县城汇合。我与沈国清两人负责为前往青阳县城的同学打前站、联系落实当晚在青阳县城的具体食宿地点。于是我与沈国清提前于7月7日晨5时先行乘车去太平县城,到后与县委有关同志联系,在青阳县委工作人员协助下,到青阳县城的同学将统一安排在太平县委党校食宿。

一天多的旅途奔波,尤其是昨晚的睡眠不足,我与沈国清两人在8日白天都显得略带疲态。不过,想到即将到达青阳的同学们食宿问题已经得到落实,我们两人的疲态也就几乎被一扫而光了。


1959.7.10到达工作地点——郭村

与我一起分配到太平县为本次气象观测站点工作的共有8位同学,我们8人是7月10日下午1时30分离开太平县城,分别前往各自观测站点的。我与汤锁坤两人被安排到龙源公社郭村管理区观测站,与我们两人一路同行的还有去焦村的两位同学。4人当天中午1点半钟乘汽车约经半小时行程到达甘塘镇。因路上天气炎热,到达甘塘镇略为休息后继续挑着行李向焦村进发。一路上,由于疲惫,途中停下来休息的时间也相对多些。在到达甘塘公社的兴村时天色已逐渐黑了下来,面对前方还有难行的山路,我们便在附近找到一农户家中借宿一夜,明天一早再继续前行。次日出发后,我们在行走的路上遇到一辆太平县粮所的汽车,经请求,司机热情地答应将我们送到焦村。这样,早上7点钟我们同行四人就早早地到达焦村了。下车后,在焦村街上吃了早餐,我和老汤向已顺利到达目的地焦村的两位同学分手道别,继续向我们前往的目的地——郭村方向前进。焦村与郭村相距30多里,又都是难行的山路。当日下午2时,我与汤锁坤终于到达目的地郭村了。一到郭村立即到管理区报到并办理了有关手续,还找到郭村雨量站的代理站长,一起商量落实了今后的雨量观测事宜。郭村生产大队为我们安排了住处。今日一路上,肩挑行李走山路,对我这个文弱书生来说,真是一次人生的较大磨炼,我决心努力以实际行动为这次人工降雨试验的成功贡献出自己一点绵薄之力。


1959.7.12我们在郭村的工作已迈出可喜一步

今天是我与汤锁坤到达郭村的第四天,按工作要求,我们在郭村观测点开展工作也进入第4天了。总的看法,郭村站观测工作的起步还算比较顺利,我与汤在工作方面基本做到相互配合,相互学习,彼此尊重。我们在郭村观测点的工作已经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1959.7.16葛兆伦老师的到来给我们很大鼓舞

昨天中午,气象系葛兆伦老师来到郭村观测点检查指导工作,我与汤锁坤像见到亲人般的对葛老师的到来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欢迎和高兴。葛老师亲切勉励我们继续做好观测点气象观测工作,同时还要注意搞好与当地生产队的关系,勉励我们在做好气象观测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参加当地生产队的一些农事劳动或协助生产队交给的其他工作。经过葛老师到这里与当地领导的沟通,我们也大致弄清楚了郭村管理区和郭村生产队的干部情况。葛老师与郭村管理区团总支书记左同志、郭村生产队长兼党支书张府来同志进行了联系,向当地领导同志说明我们南大同学到这里除完成人工降雨试验工作任务外,还要同时接受当地的领导,生产队可以安排我们的同学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农事劳动或其他工作。葛老师的到来,无疑给我们在思想上很大启发和鼓舞,增强了我们以后继续做好观测工作的信心。今天早上,葛老师离开郭村到焦村检查工作,之后,将要踏上返回黄山指挥部的行程。

我们在郭村观测站工作开展还算顺利,观测工作没有出过什么问题,这与我们两位同学在工作中相互配合较好有关。


1959.7.18生活杂记

昨天晚饭后,我与汤锁坤被安排参加生产大队办公室做资料统计工作,统计工作直到深夜12点结束。今天中午我们两人又一起帮助生产大队填写了一些资料统计表格。这是我们到郭村后帮助当地生产大队第一次做事。

近两三天来,我犯有拉肚子的毛病,身体四肢乏力,幸好及时到药店买了一瓶“十滴水”,服用后已有所好转。


1959.7.27受到黄山指挥部简报的表扬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一晃过了10天。我们最近的观测工作还算可以的,每天按时观测,两人配合较好。本来我们前两天与生产队林墨松书记联系过,他答应要安排我们参加生产队田间生产劳动,但今天仍未给我们安排。

昨天收到黄山指挥部寄来的《黄山前哨》。刊物中有一小段是表扬我的文字:“一是在太平小组分配时,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二是帮助丢失行李的汤锁坤同学解决被、裤等问题。”我认为后者不过是无足挂齿的小事。前者我会继续将其视之为今后对自己的鞭策和警示。

我与老汤到郭村后,认识了郭村生产队出纳林学庭同志,他是一位共产党员。我们与他相处甚好。但前天他已调离郭村到15里外的贤村生产队。离别时我们还依依不舍的。他对我们说:“我真舍不得与你们两人分别。”


1959.7.31第一次参加郭村生产队的田间劳动

7月28日,我与汤锁坤第一次参加郭村观测点所在地生产队一个生产小组的田间劳动。那天的农活是田间耘草,地点是在距离大队办公室约三四里远的山坡上。参加劳动的有男女社员以及小孩约10多人。耘禾农活是相对比较轻松的,也算不上是重体力活。那天劳动最费体力的要算把上百斤重的灰挑到田里去,但生产队的社员不让我们两人挑灰。我到田里后立即投入耘禾工作。休息时有的社员问我们今天会不会下雨,这令我有些犯难,因为我目前还只是一个尚未进天气预报科学殿堂门槛内的大一学生。只有回校后发奋努力、学好天气预报这门功课后定会给你们一个圆满的答复。

29日晚上,我参加了郭村共青团总支团员大会。会上团总支书记左兴根同志宣读了处理超龄团员和开除个别长期不参加团组织生活的团员的决定,宣读了批准几位青年入团的决定,布置了今后的工作任务。最后,中共郭村管理区党委书记讲话,要求共青团员鼓足干劲全力搞好最近的抢收抢插工作。


1959.8.8我由郭村调到焦村

由于原在焦村观测站工作的两位同学一位因事要立即返校,另一位因病也要一同返校,因此那里缺人。接总部通知,由我到焦村去接替他们的工作。我昨天上午8时出发,挑着行李走了30多里的山路,于下午2点到达焦村。回顾我在郭村观测站工作已一月有余,今天我与汤锁坤同学的离别是有些依依不舍的。一个月以来我与汤两人在郭村认识了不少人,我现在要到新的地方去也不免对郭村有些留恋。我到焦村双溪生产大队后,发现双溪大队的食堂比郭村的食堂要好得多,食堂供应的菜较充足,不像郭村那里的食堂几乎天天无菜供应,故每天只能吃无菜的白饭。今天早上我送别了离开焦村返校的两位同学,开始一个人承担起焦村站的气象观测任务。


1959.8.25焦村工作的回顾

我从郭村调到焦村已半月有余,觉得在焦村工作不论是工作环境或是与当地领导、群众的关系方面,均不如在郭村做得好。在焦村唯一的好处是焦村的生活条件比郭村好一些。焦村也是一个较小的乡镇。但焦村的商店还有酱油、葡萄干之类的商品卖,时不时,商店还有一些水果出售;而且我在焦村吃饭的双溪大队黄坎食堂,平时基本上每顿饭有菜供应的(不像在郭村时食堂吃饭时经常无菜可卖而只能吃白饭),焦村的黄坎食堂开饭还有些规律:早餐干、中晚餐稀。


1959.8.30皖南人工降雨试验即将结束

8月26日,我在焦村观测站接到人工降雨指挥部通知:这次人工降雨试验定于8月31日结束,9月1日即可陆续启程返校。我前后在郭村和焦村承担的气象观测的任务也即将圆满结束了。想到此,我的内心深处不由得呈现一种难以言状的欢慰。

我是8月8日离开郭村调到焦村气象观测点工作的,8月31日也即将要结束在焦村的工作任务了。我在焦村工作共计23天,此期间我与焦村大队的干部接触联系比前段在郭村相对少些。在这里比较熟识的人只有焦村大队的邮递员王景文同志以及焦村邮局的戴述文同志,再有,就是在大队部所在房屋里居住的一位老大妈和她的儿子卢老三。我在焦村生产大队工作期间熟识的当地干部也较少。在焦村期间,我也只参加过一次到稻田的车水农活。


1959.9.4我与汤锁坤一同启程返校

8月31日,汤锁坤到焦村我处汇合,次日即9月1日,两人同行返校。具体行程是:9月1日焦村至甘棠,因两地无汽车相通,每人只能挑着各自的行李从焦村走路到甘棠。早晨出发,中午12点到达甘棠。甘棠镇也是一个较小的乡镇,镇上商店比郭村和焦村略多。由于甘棠当日下午至芜湖的汽车班车车票已售罄,我们只能购买到次日的车票。9月2日清晨,在甘棠登上开往芜湖的汽车班车,早上7时从甘棠启程,途中经青阳、南陵、繁昌3县,于当日下午4时到达芜湖市。一路上,我们遇到返校的同学陆续增多,到芜湖市已共计有十多人了。当夜,我们都在芜湖车站休息(睡觉)。3日上午,在芜湖市游玩了半天:游览赭山公园,参观动物园。之后,到市内最繁华的街道——北京路和中山路步行观光。芜湖市面上的食品供应比较紧张,街上凡是购买食品都要排长队,而且不易买到。3日下午2点过后,我们终于登上芜湖至南京的火车班列,下午6时便回到南京。


1959.9.6气象系召开皖南人工降雨试验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9月6日晚,气象系召开了参加皖南人工降雨试验全体人员的总结大会。会上气象系主任讲话指出,本次皖南人工降雨试验所取得的成果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人工降雨试验向云层洒喷盐粉促进了大气层的成云致雨。初步估计,实施人工降雨试验期间所产生的降雨量达到了预定要求。接着,中共气象系总支书记讲话指出,参加人工降雨试验的全体同学在为期两个月的降雨试验工作中,在思想上也得到了很大收获。中共气象系党总支委员会决定对这次开展人工降雨试验过程中表现优良的28位同学进行表彰。我听后获知,28位受表彰的人员名单中有我的名字。对此,我既高兴又惭愧。


    (文/许炳南,气象系1958级天气专业,曾任贵州省气象局局长)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