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框接力联四代 传续地科百年行 ——话说40年前的一帧老照片

发布者:jfx发布时间:2021-05-18浏览次数:1529



1921年,蜚声中外的地学大师竺可桢博士在国立东南大学创建了其内容涵盖地质、地理、气象三大学科之新型的地学系,并亲自任系主任。屈指算来,2021年正逢南大地质学科创立100周年。日前笔者在所收藏的老照片中发现了一张几代系友的合影,而且从国立东南大学一直到南京大学,6个不同校名时期的系友全有了!同时,若将这9位框中人的经历串联起来,恰好就是今日“百年地科”前期的一个缩影。一帧合影,四代同堂,诚为难能可贵!

此照片摄于40年前的1981年11月9日,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第一届全国矿物学学术会议也应运而生,在长沙市麓山饭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系友欢聚一堂,遂有此合影之诞生,颇有历史意义。为此特借《南大校友通讯》一隅,以与广大的老中青校友分享。

出席第一届全国矿物学学术会议之部分南大校友的合影,1981.11.9长沙

后排左起:黄蕴慧(1945-1949),欧阳昌泰(1952-1954),

罗谷风(1952-1955),谢先德(1952-1953),朱履熹(1952-19954)

前排左起:丁毅(1931-1935),蒋溶(1925-1929),陈正(1935-1939),

季寿元(1943-1947)(括弧内数字是本校就读时的起讫年份)

竺氏首创  地学新系


竺可桢博士系国际著名地学大师。他于1920年夏受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主授“地学通论”。同年末,由该校筹组扩建而成的国立东南大学正式成立,遂于1921年由他主持在东大创建了融地质、地理、气象于一体的新型的地学系(笔者个人粗浅之见以为,此处所称的“地学”是将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现象[如山川、湖海、土地形势等]和人文现象[如疆域、交通、环境、经济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地理学,与研究天上、地下各种与之相关现象的气象学与地质学三者相互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1924年,又在地学系内分设地质矿物门及地理气象门两个专业(上述“地质矿物门”中所称的“矿物”,按笔者的分析[参见下文“言传身教”中的图片],应包括矿物学、结晶学、岩石学、矿床学[即经济地质学]等所谓“大地化”的内容,而所称的“地质”应是指狭义的“地质”,包括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所谓“大地质”的内容。所以,这里所称的“地质”和“矿物”合在一起,才是通常所讲的、完整的地质学)。蒋溶老前辈就是于1925年考入东大地学系,主攻地质矿物门的。


教育改制  三易校名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决定在教育领域仿效法国制式,实施“大学区制”。亦即改中央之教育行政委员会为“大学院”,同时分全国为若干“大学区”,规定每区设大学,并裁撤省教育厅,改为该大学区的教育行政部,由校长总管所在区的一切教育行政事宜,隶属于大学院。并以苏、浙两省作为试点。为此,在是年6月9日,国民政府明令国立东南大学与区内8所公立大专学校合并,共同组建成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并任命原江苏省教育厅长张乃燕为校长,总管全区教育。但不足一年,大学院于1928年2月29日发布训令,改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校名为江苏大学。但此举招致多方强烈反对和抵制。最终行政院于1928年5月16日作出决议: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并于1929年8月中止大学区制的试行。这样,蒋溶老前辈以入学于东南大学开始,而后在一年之内历经三易校名,最后于1929年作为中央大学地学系的第二届毕业生而毕业。


中大地质  水到渠成


竺可桢教授1921年创建了地学系之后,于1925年暂离东大。1926年去天津南开大学教授地理学与气象学。1927年6月东大改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他受聘返校,仍任地学系主任。同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组建中央研究院,并在其1月28日的第一次院务会议上决定成立观象台筹备委员会,聘请竺可桢系主任兼任筹委会常务委员。1928年2月,中研院又决定将观象台分为天文研究所和气象研究所,并聘请竺可桢为气象研究所首任所长,下辖南京北极阁气象台与地震台,研究气象、海啸与地震间的关系。竺氏遂辞去第四中山大学的所有职务。所遗地学系主任一职由本系郑厚怀教授继任。

郑氏早年留学美国,深得国际矿床学界一代宗师林格伦之真传,成为我国地质学界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之第一人。归国后应聘执教于东大地学系,主讲矿物学和矿床学。尤其在出任系主任期间,他积极引进国外最新科研成果和先进仪器设备(当年引进的那台晶体双圈反射测角仪如今还在校史博物馆与吴健雄博士早年在中大期间所用的显微镜比肩为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添置地质学图书杂志,特别是购、制并举,大力充实矿物、矿石、岩石、化石等成套的各类典型地质标本和模型,并先后建成了矿物、矿相、岩石、古生物等多个先进的地质学实验室,使地质矿物门的规模和实力大增。百尺竿头更进了一步,从而得以水到渠成:1930年1月中央大学校务会议议决:“地学系改称地质系,地理气象门独立建成地理学系”,并由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地质学家李学清教授出任地质系首任主任。14年后,气象系从地理系内脱颖而出,独立成系,乃成中大地学三强鼎足之势,实现了竺老当年创建地学系以来的夙愿。丁毅老学长则是于1931年考入中大,是中央大学地质系建系以后的第二期入学生。

以高质量彩色光学玻璃制成之高度仿真的矿物晶体模型(全套120枚)。由时任地学系主任的郑厚博士于90多年前从德国某著名制造公司购入。在国内极难一见

举校西迁  弦歌不辍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战火日益逼近南京,中央大学校舍亦两度遭日机轰炸。经最高层批准,全校师生员工乃于10月间一并举校西迁,溯长江而上,最后到达重庆沙坪坝。得到重庆大学的大力支援,随即就地建造简易校舍,于当年12月1日即恢复上课,之后又陆续改建校舍并扩大规模。1935年考入中央大学地质系的陈正老学长作为一名在读学子,亦在此次西行之列,并于两年后在渝毕业,留系任教。

与玻璃晶体模型同源同龄的晶体双圈反射测角仪,可测出小至芝麻大的晶体上各晶面间的夹角值(是晶体的几何结晶学基本参数),精度可达1'


循踪求学  胜利东还


季寿元学长是于1943年考入中央大学地质系的。那时他的家乡已被日寇占领,他通过由中大、西南联大、浙大等内迁大学在全国多地设立的联合招生处的考试而被中大所录取,遂离别苏北泰兴老家,独自远赴重庆求学。当时在大后方常称来自沦陷区、尤其是关外的孤身学子为“流亡学生”(但并无任何贬义),记得似乎是学费可以减免,或是有补贴。1945年日本投降,中央大学遂于翌年6月复员迁返南京四牌楼原址,季寿元学长也于1947年在宁毕业并留系任教。


告别中大  南大启元


黄蕴慧学长系于1945年考入中央大学地质系,至1949年以中央大学在大陆的最后一届毕业生而毕业。这是因为在其结业时南京虽已解放,但直到8月8日校方才收到市军管会通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次年10月10日又经政务院核定不加“国立”字样而径以“南京大学”命名。由此正式开启了南京大学的新纪元。


院系调整  调和鼎鼐


1952年前后,一场史无前例的高校院系大调整席卷全国。南京大学从调整前的文、法、师范、理、工、农6院(医学院已于一年前改属华东军政委员会建制,但对外名称未变)37系4专修科的全科大学,变为以文、理为主的13系2专修科之综合性大学,并迁址到天津路2号金陵大学原址(即今之汉口路22号)。至于各校间的合并(如金陵大学主体并入南京大学)、独立、调入、转出更是错综复杂,不胜枚举。笔者便是于1952年从浙江大学地理系集体转学到南京大学地质系继续就读的27名学生之一(另有5人和8人分别转入气象系和地理系),同时调入地质系的教师有孙鼐教授和李行健助教两人,到气象系的则有幺枕生与石延汉两位教授。此外,当时与笔者等一起从浙大调入南大的还有三位教师。一是生物系仲崇信教授。他本应随浙大生物系整体调整到复旦大学,因恰遇其夫人临产而暂留杭州,待到准备去沪汇合时上级通知他径直去南大生物系报到,也未说明缘由。仲老师后来成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南大五大科研成果“五朵金花”之一“大米草引种与利用”课题的带头人。其二是物理系程开甲副教授,也就是后来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八一勋章”的程开甲院士。第三位则是数学系的叶彦谦讲师。当时老师们都是与我们转学生一同于1952年10月7日乘“金陵号”杭宁直快火车来南京的。


言传身教  亦师亦友


笔者转学南大后至1955年修业期满毕业,留校工作。辗转一年,最后回归到地质系岩矿教研室矿物组任教。也是有缘,正巧与季寿元学长同组。当时正值党中央提出要“最充分地动员和发挥知识分子的力量”。在地质系,除了八大教授已有5位(李学清、徐克勤、张祖还、孙鼐、郭令智)入了党之外,还提出要发扬团队精神,依靠老教师的传、帮和带,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学术梯队。为此各教研室都依据教师各自的专业取向而分为若干老中青梯次挂钩的三结合小组,并将它们列入了《地质系1956—1967十二年远景规划》。由于岩矿教研室教师中当时主攻结晶学的仅有季老师和笔者两人(当年地质系的晶体X射线衍射实验室就是由季老师负责一手建立的,他也是笔者X射线晶体学的启蒙老师),因而便构成了一个中青两结合的二人组,使笔者有幸得以经常受其教导,获益匪浅。尤其是季老师不仅平易近人,而且对于地质系、教研室和实验室的历史与家底都颇为熟悉,闲时谈及,总是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对于标本更是呵护有加,令我大开眼界,并从中得到了许多从书本上得不到的宝贵知识和见识。

献身地科  为国效力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百业待兴而地质人材奇缺(当时全国的地质工作者还不足300人)。为此,南大地质系一方面积极调整教学计划,使业已在读的本科生得以提前一年毕业投入国家建设;同时决定自1952年起三年内停招本科新生,大力开办两年制的专科,报考者甚为踊跃,尤以八闽学子为最。欧阳昌泰、谢先德和朱履熹系友便都是1952年的首批入学生。到1956年先后三届共培养出了近千名毕业生(不包括委托代培生),他们后来大多成为业务骨干,其中还有两位当选为院士(中科院院士郑绵平和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暨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谢先德)。


世纪鼎新  更上一层

《地质系二十年远景规划(草案)》(1956-1967)的首页

自第一届全国矿物学学术会议迄今正好40年整。不过其间由全国16个矿物学学术单位共同发起,于2000年在南京大学举办了“世纪之交的中国矿物学”全国学术讨论会,会议热烈而又朝气蓬勃、硕果累累。但当年参加长沙会议的9位同框系友,此次仅有季寿元、黄蕴慧、罗谷风和谢先德4位与会。其中黄蕴慧系友曾于1956年在湖南临武香花岭发现了一种后来以产地命名为香花石(Hsianghualite)的新矿物,她是我国由国人自己在本国境内首先发现并命名新矿物的第一人。曾当选国际矿物学会1986-1990年度副主席。而谢先德系友曾当选为该学会1990-1994年度的主席。此外,国际矿物学会新矿物及矿物命名与分类委员会经投票表决,通过以黄蕴慧的姓名来命名国际编号为IMA1991-009的新矿物,称之为黄氏钙铝矾(Huangite)。后又经该委员会先后表决并均获通过,分别以谢先德的姓名命名IMA2007-0056

新矿物为谢氏超晶石(Xieite),以及以罗谷风的姓名命名由徐惠芳系友发现的IMA2016-005新矿物为罗氏铁矿(Luogufengite)。


    (文图/罗谷风)


链接:


南大前身三江、两江、南高师

三校简史


南京大学的前身最早可上溯到创始于1902年之三江师范学堂。其时清廷颁布兴学诏书,前后两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张之洞等秉持“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的理念,上奏朝廷获准,遂“于江宁省城(指江苏省江宁府,即今之南京)北极阁前(即四牌楼一带)勘定地址,创建三江师范学堂一所。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人士皆得入堂受学。”上述校名中所称之“三江”即是指两江总督所辖之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但清初时苏、皖两地同属江南省,后者与江西省一起则合称“两江”,两江总督之名即由此而来。为此对学堂之冠名“三江”颇有争议。至1905年继任两江总督周馥,宣布三江师范学堂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以与两江总督府之冠名一致;并标明学制等级为优级(相当于大学预备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同年12月南京光复,该校包括学堂监督(相当于校长)在内的所有师生职员全都逸散;后又因驻军失火,校舍半为灰烬,贵重仪器荡然无存;此外还遭遇散兵游勇和土匪洗劫:致学堂长期停办。直至1914年,江苏教育界一致上书请求设立高等师范学校,以解本省中学师资匮乏之困厄。8月30日获省巡按使韩国钧批复:由省委派校长,先行筹办,定校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从而宣告了该校的诞生(但到翌年9月10日才举行开学式)。由于高等师范在学制等级上仍低于大学,因而在其后也屡有改南高师为大学之议。1920年12月7日,北洋政府国务会议一致通过了由南高师筹建大学的议案,并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由此,中国南方也有了第一所国立大学,与北方的国立北京大学遥相呼应。


    (罗谷风/撰)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