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先生创建南京地震台

发布者:jfx发布时间:2021-05-18浏览次数:1486


在南京,有一座古老的国家基准地震台——南京  地震台。这座地震台创建至今,已有近百年不平凡的历史。它的创建者,就是我国地理学、气象学创始人之一,著名的竺可桢先生。

竺可桢,字藕舫,浙江绍兴人,1890年出生。1910年赴美留学,初入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后又进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学习气象学,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夏,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东南大学。1921年,竺可桢主持在东南大学创建了融地质、地理、气象于一体的地学系。1927年6月,国立东南大学改名为第四中山大学,竺可桢受聘返校,仍任地学系主任。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组建中央研究院,蔡元培先生任院长。1927年11月20日,在中央研究院筹备会上,通过了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其中第四条款中关于研究所设置,第三项即为观象台。观测象台包括天文、气象、地震和地磁四大观测项目。同年11月28日第一次院务会议决定成立观象台筹备委员会,聘竺可桢先生任筹委会常务委员。1928年2月,中研院又决定将观象台分为天文研究所和气象研究所,并聘请竺可桢为气象研究所首任所长,下辖南京北极阁气象台与地震台。气象研究所设在南京钦天山北极阁,此地是明朝观象台旧址,复兴史迹,地域相宜,于是在1928年2月间商得南京特别市政府同意,以北极阁全山境域由政府移交划归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管理,以资建筑,而利测候。6月开始建筑气象台,历时七个月,至1929年1月告成,该所乃正式成立。

1929年2月即民国十八年二月,气象研究所召开所务会议,决定增建地震仪器室于气象台后面(当时北京鹫峰地震台称之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地震研究室,而南京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将地震台称为气象研究所地震仪器室,两者在称谓上略有不同),以资研究气象、海啸与地震之关系。1929年2月为落实所务会议决定,遂请南京永宁建筑公司卢奉章、刘士能两位工程师设计地震观测室图纸。南京朱森记营造厂承包此工程,耗资四万余元。1930年4月地震观测室正式破土动工,1931年3月落成。地震观测仪器室位于图书馆下,“半开山石为地基,三面凿山为之,座北朝南,长21米,宽7米,北墙厚1.2米,仅北面有窗。四周砖壁外,皆衬极厚油毛毡,以防走水。北面玻窗,有门三重,可终年保持不变之温度。后又用厚板隔室为二,俾易去湿,器置内室。

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段,由时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的地质学家翁文灏倡议建设的北京鹫峰地震台与竺可桢先生创建的南京北极阁地震台在南北两地,由当时政府的两个部门几乎是同时起步、同期建设,与其说这是一种不约而同的巧合,不如说是无独有偶的必然。翁文灏先生与竺可桢先生都是我国现代地学历史上两位巨匠,他们在开创中国现代地震观测事业上,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1930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一方面抓紧建设地震仪器室,同时,着手订购国外先进仪器。据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维歇尔仪,除德国和墨西哥外,中国是第三台。1930年气象研究所所务会议10月3日第二十二次所务会议记录:“地震仪已到汉堡即可装运惟兴华公司代运费用极大一切待商询大致年前可运到。”

同年,据《国立中央研究院二十年度总结报告》第四册(1931年)载文称,气象研究所已于上年度派金詠深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地震,但据秦馨菱院士回忆道,金詠深是1931年四、五月间去日本,而李善邦于1930年冬受翁文灏所长派遣已去日本,两人同为今村明恒的研究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政府担心日本人加害他们两人,于是打电报让他们回国。届时李氏和金氏去日本尚不到一年,为寻找借口早日回国,李氏称鹫峰台事多,金氏称德国维歇尔已到货需及时安装等,必须提前回国。在日本地质学家松泽武雄安排下,开了一个欢送会,当晚,金詠深就离开东京回上海。过数日,李善邦从东京转大阪、经天津回国。

1931年10月,金詠深从日本回国后,在家稍作休息,就去北极阁上班,此时从德国购进的大型维歇尔地震仪已经运抵南京。金詠深于10月20日即开始装配仪器,由许应期先生临时相助,当年安装完毕。装就后遂请鹫峰地震台派员来北极阁校核。当时李善邦带了资料和记录去南京北极阁地震台进行比对,认为仪器安装得不错,可以投入正常运转。安装如此庞大的地震仪器,在国内属首次,工程巨大,十分艰难。

北极阁地震仪成功安装后即开始工作。1932年7月北极阁地震台开始出地震季报,第一个地震到时为1932年7月8日14时45分19秒(GMT)。仅1932年7月至1933年6月一年间,记录地震221次。

北极阁地震台当年所记录之地震,以台湾省,日本、南洋暨我国西北、西南方的较多。

正当南京北极阁地震台处在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时节,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国人没想到战争风云来的如此之快。

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失败后,日军的下一目标即当时国民政府首府——南京,8月15日日军飞机大举轰炸南京,由于兵荒马乱,北极阁地震台已很难维持,时任气象研究所所长之职的竺可桢仍抱一线希望,根据其日记记录,他鼓励人们安心工作,“一日(8月18日),(竺所长)9:30至所,发现地震仪室门大开,内部潮湿万分,四面壁上露水如注,深为痛心,11时,遂开所务会,劝诸位安心工作,并在山顶作筹备以为藏身”,明知北极阁为敌人目标,但期地震室尚可挡200磅炸弹,然而无情战火扑灭了所长的梦想,迄至1937年8月,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自己管理的首座南京北极阁地震台毁于日军战火之中。

随着国民政府迁渝,中央研究院及地质调查所也决定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北陪。但作为气象研究的北极阁地震台观察仪器经不住折腾,尤其是从德国进口的17000公斤重的大型维歇尔地震仪无法拆解,搬运和运输。此时经竺可桢先生和气象研究所研究决定,即使地震仪器不西迁重庆,也不能留给日本人。

1937年秋,北极阁地震台实施搬迁,所有地震观测仪器就地掩藏,以期抗战胜利后重建。当时震台的金詠深考虑,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为美国教会学校,日本对华战争,一时不会侵犯欧美势力范围,这里是隐藏地震仪器最佳之地,金詠深等将两台伽魏式地震仪拆卸后藏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地下室内,而体积庞大的大型维歇尔仪只能原地隐匿于地下室内,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1937年11月气象研究所全部搬至武汉,因日本轰炸,只得继续西撤至重庆北碚。此时金詠深先生爱人要临盆,实在无法再西迁重庆,1937年12月他辞去气象研究所工作(所里还发其三个月工资),1938年初经竺可桢先生介绍,去江西省水利局作气象工作,1947年他拒绝去台湾。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重回南京,金詠深在上海给中央气象局(南京)局长详细汇报了当年南京北极阁地震台停止工作之后所有仪器资料,都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因此,1945年,南京北极阁地震台才得以恢复,同时,抗战西迁的地质调查所属北碚地震台也一并迁往南京,至此,南京的北极阁地震台的恢复加上重庆北碚地震台的回迁,便成为我国首座地震基准台,该台从1931年由竺可桢先生创立至今已有90年历史,至今依然为地震观测和科研默默无闻地工作。

写到此,笔者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当年没有竺可桢先生,就没有今日之国家南京基准地震台,竺可桢先生实为我国地震观测事业的奠基人。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