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访2008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贵海教授
胡永琦/文

陈贵海,南京大学教授、博导,计算机系副主任。1984年获南京大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东南大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香港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任日本九州工业大学访问教授,1999年任香港大学研究员,2000年任澳洲昆士兰大学访问教授,2001-2003年任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访问教授。
主要从事各种网络拓扑结构的研究,着重研究结构的优化与算法。已发表论文170余篇,包括国际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00余篇。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或主席50余次,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放系统专委会秘书长,中国计算机学会传感器网络专委会首届委员,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嵌入系统专委会副主席,《计算机学报》、《计算机科学与探索》、《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和《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in China》等刊物编委。西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兼职教授。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特优评价,2004年获中创软件人才奖,2005年获南京市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称号,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当我面对蒙民伟楼509办公室高科技的门禁系统时,心中忐忑不安。正寻思间,陈教授从里面打开了门。寒暄过后,他非常爽快地说,“我们去实验室谈吧,我这里太乱。”又顺手给我递过来一瓶矿泉水。心中一暖,我想这次采访已经有了个良好的开始。
在实验室里,当我介绍过拟定好的几个采访部分后,陈教授非常诚恳地跟我探讨了他自己准备的访谈内容,以其睿智风趣和严谨审慎使整个采访变得丰满和充实,实在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一
陈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大规模互联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结构在二维平面的布局设计,特殊网络的最短路由算法,对等网络的拓扑结构,传感器网络的结构与节能技术等几个方面。
而当谈到他的求学经历的时候,陈教授给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跑四百米”。
1980年考入南京大学,1984年获计算机软件专业学士学位。南京大学成为了陈教授跑“四百米”的起点。继本科学习之后,陈教授考入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开始了“在路上”的生涯。硕士毕业后在河海大学任教,1997年获得香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而从香港回来后,陈教授就回到了母校南京大学任教。
“这是第一个‘四百米’。”陈教授笑着说。顿了下,他继续讲述第二个“四百米”的故事。
1998年任日本九州工业大学访问教授,1999年任香港大学研究员,2000年任澳洲昆士兰大学访问教授,2001-2003年受任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访问教授。而最后还是回到了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谈话间,陈教授隐约透露着对母校计算机系具有不解之缘的骄傲。无论走了多远,最终还是回到了梦想开始的地方,这难道真的只用缘分就能解释的了吗?母校情结是不是始终徘徊在那些远去的事件背后?陈教授接下来说的话正好可以作为这个疑问的一个回答。
二
“我们的使命就是:立足国内,做出国际一流成绩”陈教授说这句话的时候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他工作所追求的目标。
正是因为对母校的爱促使陈教授在跑了“八百米”之后还是回到了南京大学。扎根母校做研究的陈教授,对国内科研的发展保持着积极的态度。拿南京大学的科研经费为例,本身的科研经费已经能和美国中流院校相比。这正是立足国内,做国际一流成绩的物质基础。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即使现在国内国外学术交流呈现一种双向化的趋势,即并非单纯引进或者国内到国外访问,而是更多的外国高校以更开放的姿态积极寻求平等性质的交流与合作,现在国内科研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瓶颈。
陈教授这样简约地概括。对于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要素:人,资金和管理。在良好的生源以及人员的才智方面,我们从来都是不输于人的。而科研资金投入比例也大大提高,资金方面的缺陷有了长足的改进。因此,人和资金的制约已经开始逐渐变小,或者相比管理因素而言变化明显。然而,众所周知有个木桶定律,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块,管理因素方面的欠缺正好成了这样一根“软肋”。资金过多地投入到硬件上面,涉及面的狭窄,社会资源有限以及体制性的因素造成了科研事业和国际一流水准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条理明晰的分析将陈教授的想法清晰地勾勒在我的面前,问题的解决,正是从原因的追溯做起。陈教授提出的“立足国内,做出国际一流成绩”的使命自然已经踏踏实实地走上了正轨。
三
陈教授还给自己定过一个任务,就是“带好一支研究生队伍”,这也是他引以为豪的特色和亮点,并已经踏出一些成功的管理经验。
首先,他对自己要求是单枪匹马带一支队伍。和现在很多研究队伍的模式不同,陈教授的研究团队,“上无大师,下无梯队”——没有两院院士作为标杆,也没有众多的青年教师作为候补梯队。而这个本来应该是劣势的情况在陈教授的手上变成了自己的特色。他要求自己始终坚守在科研的第一线,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如同冲锋在前的将军,始终在第一线进行着自己的事业,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来鼓励自己队伍里的成员,来激励大家勇于探索和追求的士气。
其次,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是队伍建设的重点和特色。在谈话过程中,陈教授一再强调了纪律的重要性,而体现得尤为突出的是他的研究队伍还有着很多独特的“家规”。
“不是军队,胜似军队”他这样说。陈教授很自豪的提到自己队伍里的“八荣八耻”、“三个代表”和“三个认识”。以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名称来明确自己团队中学生应该做到的和不能去做的,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为人师表的一片苦心。
同时这样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的遴选机制也非常严格。申请进入陈教授小组的学生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论文发表要求,其次要阅读一系列的文献并陈述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后要通过包括学生在内的组内全体成员的讨论,只有经过这些环节才有可能成为这个精英队伍中的一员。
当然,仅仅严格是不够的,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陈教授利用早期在国外游学的人脉资源形成了“副导师制度”,即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国外院校的相关教授作为副导师。
此外,陈教授对学生的投稿也作出了严格的限制,不鼓励学生投国内核心刊物或会议,而是鼓励向国际重要的刊物或会议投稿,而在国内也只投学报级刊物。这样通过制度化的约束形成了一个自然排斥垃圾文章的精英团队。
四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最为核心的东西往往是其所具备的理念,共同的理念将人们凝聚在一起,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而陈教授强调的理念则是:壮志,坚持,兴趣,认真。
所谓的壮志,正是树雄心立壮志。立足国内,做出国际一流成绩。只有具备了足够的雄心壮志才会有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来应对各方面可能出现的挑战。“少年壮志不言愁”,对于正值青春年少的学生,立大志才有可能成大才。
坚持,荀子《劝学》里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阐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而陈教授崇尚的坚持也正是这样,只有不懈的努力才可能取得不同于常人的成就。
同时陈教授还强调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上的独特作用。只有兴趣推动下的主动行为才会真正容易内化成我们自身所具备的知识。这个无论是对学习还是工作都是共同的。
最后认真的品质也是必不可少的。陈教授对认真的看重从他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就可见一斑:格式,内容和答辩,无论是从标点符号,使用的软件及版本,排版的规范性,还是文献的引用,章节之间的逻辑性,答辩的技巧,ppt的制作等等,他巨细不遗,一丝不苟。当听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由一阵惭愧,如果按照陈教授的要求,我只怕还徘徊在答辩能否通过的边缘。
尾声
短短的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陈教授的认真严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述说也在我面前形象生动描地绘出了一个奋发进步的团队,踏踏实实地走的每一步。不断的探索,始终保持着激情,认真地对待每一分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正是对2008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教授的完美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