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王海啸的外语课堂
沈晓蔡/文
王海啸,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主任、教授,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教学名师。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并留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1986年获英国兰开斯特大学语言研究专业硕士学位,2001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一门,省部级教改项目多项,主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十多部,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项,省部级优秀教学奖多项。目前兼任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高校外国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教师节后第一堂课,当王海啸走上讲台时,掐指一算,这正是第26次新生英语第一课了。
从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后第一次尝试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快慢班进行教学,到1986年在英国兰开斯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提出用传统教材设计交际式英语课堂教学;从1990年在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上以课本单元练习为材料上“练习”示范课,一举震动了大学英语教学界,到2002年率我国高校之先在南京大学大学英语课程中全面实施“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网络相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再到2005年凭借“以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成功地将其主持的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王海啸教授从未放弃对“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最需要的是什么?”问题的思考,从未放慢对大学英语教学探索的脚步。
走近王教授的外语课堂,能感受到他站好三尺讲坛的良苦用心和独到举措。
提起英语学习的内容,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语法、词汇,或口语、阅读等。但王海啸教授始终将学习方法的学习放在教学内容的首位。新生进校后的第一个英语学习讲座总是由他来主讲,讲座的内容必然是学习方法。在他主编《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程读写教程》中,学习方法是教材的主线之一。该教材在出版之后即得到了教育部的正式推荐。2005年起,他还带领部分教师在匡亚明学院进行教改试点,成功地将学习方法的学习与语言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基于内容的任务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由于该模式的成功实施,王教授所领导的团队在2007年获得了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是王海啸教授长期坚持的另外一个教学原则。在他所倡导的,上世纪90年代轰动全国的“练习课”中,他一改传统的练习课对答案、改错误等做法,为不同的练习设计出丰富多采的、具有真实交际意义的课堂活动,既完成了练习,又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他曾数十次应邀在全国性教学研讨会上进行公开教学或作学术讲座,介绍这一教学方法的录像带被我国许多所高校转录或播放。为了顺应学校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的总体目标,王海啸教授还创造性地为学生举办了两届“模拟国际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从会议主题的公布、论文摘要的征集和遴选,到大会和分会场的发言等全部都是严格按照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惯例组织,甚至是会议的程序册和会议代表的名牌也都是中规中矩。通过参与这样的学术性活动,学生们不但将英语课堂中学到的学术英语阅读、学术论文写作、公共演讲、幻灯文件制作等技能运用于真实的语言实践中,还全方位地了解了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式,为他们将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王海啸教授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又一个法宝。进了王教授的课堂,学生首先感到是一种不同教学方法,然而在这种不同的方法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王教授的教学安排总是从学习方法到语言实践,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从小组准备到集体讨论,从整体认识到细节理解,从表象分析到实质探究,从字面理解到批判性思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个性化的语言使用环境,不再纠缠于语法、词汇或发音。他们在王教授的课中看到了哲学的思辨、戏剧的表演、生活的再现。学生完全成了课堂这个舞台的主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但提高了语言能力,他们的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为此,王海啸和他的同事共同主持的“以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2005年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教学中,王海啸教授创造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界的多个率先。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做法外,他早在1998年便将BBS引入了大学英语教学,2000年,他打破了“精读”、“泛读”加“听力”的教材编写模式,率先按语言技能编写“读写教程”和“听说教程”。现在,这一模式已经被国内大多数主要教材所采用。他所编写的教材也得到了教育部向全国高校的推荐。2002年,他带领他的同事们率先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大学英语教学网络平台以及配套的课件,并在南京大学全面采用“课堂+多媒体网络”的教学新模式。这一新模式现已成为教育部推动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南京大学也因此成为首批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2004年到2005年,他又和他的同事们一道率先建设起了一个包括三个系列,共21门课程的大学英语选修课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既满足了具有个性化需求的学生的需要,也为大学英语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2004年到2005年,他所提出的“基于内容的任务式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不仅在韩国和香港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其教学效果还在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论证。2006年,他编写出了国内首套基于任务式教学理念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体验英语高级教程》,该教程已在国内多所高校推广使用。
2007年,当南京大学的学生在“校内”网站上发现王海啸的名字时,他们很少有人相信这样一位资深教授的名字会出现在一个以大学生为用户主体的博客网站上。他注册了这个网站,因为他认为,只有与学生共呼吸,才能随时了解他们的所感和所需。在紧张的教学之余,王海啸教授每年都要亲自辅导学生参加省级和全国性的英语演讲比赛,每学期都要担当英语戏剧节或英语风采大赛等英语比赛的评委,每个月都会应邀在全国性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或兄弟院校介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经验。作为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他还经常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教育部组织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
身为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的主任,王海啸教授还带领他的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目前,大学外语部每年都资助十名左右的教师出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选派三至五名教师出国访学或进行合作研究,还为承担国家和省社科项目,以及其他重要学术研究项目的教师提供支持。目前教师中已有11人获得了博士学位,另有20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这样的师资队伍在全国大学外语教学单位应该是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
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26个春秋的王海啸教授同时也收获着学生们对他的爱戴,学生们喜欢王教授的睿智和幽默,也喜欢他的执著和率真。为了表达对王教授的感激之情,他的一名学生在课程结束时送了他这样一首诗:
Paint our minds
And guide our thoughts
Share our achievements
and advise our faults
Inspire a Love
Of knowledge and truth
As you light the path
Which leads our youth
For our future brightens
With each lesson you teach
Each smile you lengthen
Each goal you help re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