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建筑情——记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鲍家声教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9-30浏览次数:1219


半个世纪的建筑情
——记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鲍家声教授
刘作楣/文

    鲍家声 1935年7月生,安徽池州市人。建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现任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目前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有《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支撑体住宅》、《城市的形象》等六部专业论著。曾担任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首届建筑教育奖、建设部城市住宅设计创作奖等。

东大推行教改,南大建立学科
——50年建筑教学生涯

  “我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今年正好是我从事教学工作的第50个年头”,鲍家声对笔者说。他读高中时,家乡的一座大桥被日本人炸毁,当时国家派了几位工程师将大桥修好。从那时起,鲍家声开始崇拜并且向往工程师这一职业,加上国家正在轰轰烈烈地搞第一个五年计划,自己的愿望结合国家的需要,1954年,鲍家声如愿考上了南京工学院建筑学系,大学毕业时留校任教。
  从1959年到2009年,鲍家声50年的教学生涯分为两段:前40年在南京工学院(后改为东南大学)任教,后10年在南京大学任教,他分别担任过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两所高校建筑系的“掌门人”。
    在南京工学院担任系主任阶段,鲍家声按照在国外学到的教学思路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当时国内建筑系的教学思路普遍轻视理论教学和研究,认为建筑是一门艺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鲍家声极力扭转了这一局面:他编著《公共建筑设计基础》,在国内最早开设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他发起全国建筑教学思想研讨会,清华、天大、同济等知名高校都来参加,为教学改革做舆论准备;他冲破传统的学院式教学模式,将封闭教学改为开放式教学、将统一教学改为因材施教……鲍家声力主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先后获得了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优秀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还被学校评为优秀系主任。直到现在,他主持建筑系时学科发展兴盛的局面仍为大家津津乐道。
  2000年,鲍家声带领东南大学建筑系的一批青年教师来到南京大学,创建了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南京大学是文理综合性大学,工科相对较弱。由于工科的发展规律和文理科不同,因此鲍家声来南大之前,非常担心作为传统工科的建筑学能否在南大这块土壤上生根发芽。他向校长提出,希望按照哈佛大学等国外名校的模式来办建筑学:不招收本科生,只培养研究生和博士,走高层次培养的道路。时任南大校长的蒋树声认可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你们就按国外的模式来办,也不错。”时任南大副校长洪银兴的话给鲍家声吃了一颗定心丸,但也使他更感到责任重大。此后,他带领团队一手创办了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并在短短五六年之内建立了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并通过了研究生教学评估。如今研究所已发展成为建筑学院,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改革需要勇气和魄力。在鲍家声的倡导下,建筑研究所在南大第一个建立聘任国外兼职教授的制度,这一制度现在已被学校认可与推广。鲍家声认为,聘请国外兼职教授“物超所值”,既能减轻学校经费负担,又能与国外接轨,引进国外科研前沿成果,促进学科发展。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50年建筑科研和生产实践

  建筑学是一门名副其实的工科,与基础性学科不同,设计出好的房子,做出好的工程是建筑教学和科研的落脚点。鲍家声不仅是忠实的建筑教育工作者、积极的建筑理论探索者,更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大师。
  “建筑师应该时刻关注社会最需要的东西,做对整个社会有益的事情。”从80年代初“支撑体住宅理论”,到80年代末“高效空间住宅理论”,再到90年代“建筑可持续发展理论”,鲍家声始终站在建筑界的前沿,针对中国社会各个阶段的重点问题寻找建筑学解决办法。
  1981年,鲍家声被学校派往MIT(麻省理工学院)担任1年的访问学者。那时,他接触到了当时MIT建筑学系主任约翰·哈布瑞肯教授及其SAR体系理论,即open house,让住户参与设计住房,建造开放型住宅。这一观点深深地影响了鲍家声,成为他学术研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鲍家声回国后,中国正在进行住房制度改革,由原来的福利分房变为商品房。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住宅结构的改革势在必行。鲍家声利用在国外学到的open house理论,开始对支撑体住宅进行研究,以期住宅能够像任何商品一样,变得多样化,让住户自己动手DIY房屋。
    在无锡一个不到一公顷的“试验田”中,鲍家声建筑了8幢试验房,设计完成了支撑体住宅试验。他应用SAR住宅设计理论,将住宅分为支撑体与可分体两部分。首先,设计、建造支撑体——“壳”,然后,住户在选定的支撑体中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可分体、安装可分体,最后建成适用、完善的住宅。
    工程完成后,国内外众多报刊都就支撑体住宅采访鲍家声,该工程被誉为中国的New Bao House,即“鲍式房子”,还荣获我国首届住宅设计创作奖和联合国人居中心荣誉奖,并很快应用在国内的住宅设计中,如大开间住宅、菜单式住宅、灵活住宅等。“您开创的支撑体住宅影响了一代人”,许多建筑界同行都这样对他说。
    如何充分利用空间,在小空间做出大文章,是鲍家声下一步思考的问题。他于80年代末提出“高效空间住宅”理论。当时新建房的最低标准是一户36平方米,即一房一厨一卫,仅供两口之家居住,年轻夫妇生了小孩就难居住了。鲍家声在国家政策范围内,适当地增加层高(30-50cm),该高的高,可低的低,多层次利用室内空间。如将上部空间用于睡眠空间及储藏空间,这样一来,使36平方米的一套住房成为功能齐全合理、四口之家住得下和住的久的经济高效住所。1990年,这一理论在南京付诸实践,随后在苏州、天津、郑州、南昌等地也都得到应用,房屋的使用面积提高了40%~50%。日本东京大学10人学者团还专程前来考察。如今国内房地产商提出的跃层住宅、复式建筑等住宅设计理念就来源于鲍家声80年代末的“高效空间住宅理论”。
    针对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90年代初,鲍家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论”。他告诉笔者,全球能耗的50%产生于建筑行业。1995年,鲍家声为研究生开设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研究”这门课程,这在全国高校尚属首例。       
    “5·12”汶川大地震后,为灾民解决燃眉之急,鲍家声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又研制出了一种“木构环保房”。“小木屋”采用速长再生的杨木和农作物废弃物秸秆为材料,质量轻,易组装,造价低,一经推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日,鲍家声的“小木房”作为节约型建筑试点房,即将在南京江宁开工。江苏省教育厅决定以此试点房来迎接今年十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节约型建筑会议。
    除了提出三大建筑理论外,鲍家声对图书馆建筑也颇有研究,可称得上是我国的“图书馆专家”。他共出版了4本图书馆设计专著,亲自设计了40多个图书馆。从70年代“开放式图书馆”,到80年代“模块式图书馆”,再到90年代“数字化图书馆”,鲍家声对图书馆设计的研究心得也不断推陈出新。
    90年代初,深圳市图书馆建筑设计方案面向国际招标,一位日本著名设计师的方案中标。然而,方案中的图书馆采用封闭式,密不透风且空间太高,不适合中国国情。“您是图书馆专家,希望能帮我们想想办法”,当时深圳的文化局长出面邀请鲍家声来“救活”图书馆。鲍家声在深圳一住就是两个星期,在保持外型不变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修改方案:增加自然通风和充分利用空间。修改方案得到了图书馆和文化局的认同,并被传真给那位日本知名建筑师,最后也得到了日方的认可。为国际知名建筑大师改方案,鲍家声在图书馆设计领域的权威性再次得到认可。
    他的著作《图书馆建筑》获中国图书馆协会“优秀著作奖”;他的支撑体住宅研究获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颁发的“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他的高效空间住宅研究获国际经济评价中心组织的华人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授予“华人重大科技成果”的证书……鲍家声在建筑界硕果累累。

既要教书,又要教人
——50年踏实严谨的育人之路

    刚工作那段时间,鲍家声既是专业课老师,又是辅导员,身兼数职。“既要教书,又要教人”。早年有一次,一位大三建筑系男生的年级综合设计被评定为不及格,学生找来他的办公室,二话没说,就往他面前一跪,拿出刀片要割腕自杀。鲍家声情急之下,一步上前擒住他的右手,夺下刀片。了解详情后,鲍家声耐心地开导他:人生有很多挫折,不能走极端,一个大男生更应该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学生的心情稍微平复之后,鲍家声和他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鲍家声对学生说,年级综合设计不及格的现实无法改变,但可以利用暑假时间把设计题目重新做一遍,开学后请导师重新评判一次。在鲍家声的开导下,这位男生发奋图强,顺利通过了年级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评审。
    鲍家声坚信,教师不只要教书,更要育人。如今虽然已是70岁多的高龄,但是鲍家声仍非常关注学生工作。他有时和学生一起活动,如星期天的时候和学生一起去珍珠泉游玩,在游玩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困难,尤其是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非常困难。鲍家声回忆到,有一次,建筑教育的评估专家要来建筑学院做检查评估,他要求学生们做一些打扫工作,希望可以干干净净地迎接检查。可是如今的学生懒散惯了,都不愿意动手打扫。鲍家声坚持找到辅导员,让辅导员到学生中去做工作,让学生自己动手迎接检查。
  大学生逃课也是顽疾,认真的鲍家声可不允许自己的学生逃课。他有一份签到表,每次上课之前都要点名。有一次,上第一节课时学生都来齐了,可是点名之后,第二节课就有学生走了。鲍家声发现这一情况后,当场就把该学生喊住,并且批评了他。可是第二次又出现了这种情况,按照课前的约法三章,鲍家声最后取消了他的选修课资格。
  在一些人看来,鲍家声的做法过于执着和追求完美,然而,正是凭着这样一股较真劲儿,他才攀登了学术上的一座座高峰;也正是凭着这一股较真劲儿,他才能真正做到对自己的学生负责,教会学生做事和做人。鲍家声认为,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和兢兢业业、执着追求教出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也许当时学生们会不理解,认为老师“认死理”,甚至恨老师为什么不“与人方便”,但是多年以后,这些学生却非常感激鲍家声当年的“较真”。
  由于鲍家声的突出表现,他被授予南京大学2007年度“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这在他所获得的众多奖项中,也许并不是重量级的。然而,50年风雨历程,在教学第一线鲍家声始终和学生“心连心”,教书、育人、科研、生产实践……作为一名高校老共产党员,“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是鲍家声最看重的称号,也是对他半个世纪建筑情所做的完美注脚!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