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天文爱好者肩负的航天使命——访王世金研究员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9-30浏览次数:1088


一个天文爱好者肩负的航天使命
——访王世金研究员

杨金凤/文

 

    王世金,男,1965年出生,1988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空间环境部主任、空间环境探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主持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气象卫星等20余项空间环境探测研制任务。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奖等多项奖励。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拥有1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2项获国家优秀发明奖。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人。

    预约王世金老师已有较长的时间,很不容易拥有一个不受干扰的时间段。走进王世金老师的办公室,最抢眼的是一排摆满书籍和资料的书柜,也许这就是他获取力量的一个源泉。一开始还不知从何谈起,喝过一口茶,王世金老师稍微整理一下思路,便陷入了专注的回忆中,采访就从这里开始。
                            成长:吹尽黄沙始到金
  
    谈到他的成长经历,王老师话语中饱含了深情。生在辽宁,一岁起便生活在黑龙江佳木斯市的王世金老师,至今谈起佳木斯市一中都很怀念。他说,在那里成就了他最初的梦想。他在佳市一中度过了初中和高中六年的岁月,母校对他的哺育让他懂得感恩。在这所中学里,他有幸与其他同学一起拥有一位杰出的物理老师,叫徐征。徐老师的课深入浅出,他渊博的学识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就是在那个时候,少年王世金培养起了自己对于天文学的浓厚兴趣。因为成绩优秀,1984年参加高考前他便被南京大学天文系提前预招了。虽然后来他的高考分数高出南大天文系录取分数100多分,但因为对天文的痴迷,他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
    进入大学以后,理想变成一个求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尤其艰辛和枯燥,深奥的数学知识和物理理论几乎让王世金丧失了最初的学习热情。用他的话说就是:“这时才发现追求理想的过程与浪漫无关了。”但是,四年的大学生活培养了王世金踏实而稳重的做事风格,为他日后多方面研究做出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毕业后,他被当时已经在中科院空间中心工作的林华安老师看中,顺利进入空间中心,从此开始了他的科学研究生涯。
    一开始,王世金老师是从事太阳活动预报工作,为风云二号的空间环境监测系统做前期的理论和方法准备。两年以后,朱光武老师所带的粒子探测组缺人手,王世金又开始从事探测器的设计和研制工作。起初的那几年,课题组人员不足,又面临其它的困难,研究进展都是在艰难中挺进的。到了92年、93年,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的出现,以及实践四号、实践五号等型号卫星的研究开展,科研条件好了起来,研究进展快了很多。
  在实践四号和五号卫星的探测工作中,王世金的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特别是经过实践四号卫星的在轨管理工作,他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卫星遥测数据处理、轨道计算、指令编排和业务管理等方面实地建立了一系列工作程序,为以后更多卫星和型号任务实现科学目标打下了基础。
  90年代末,卫星型号任务多了起来。但是很多科研人员对于空间环境的探测工作不够重视。为了让这项工作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取得更多支持,王世金与朱光武等人出外到各个用户单位进行宣传。那期间做了很多报告,王老师笑着说,“原来我性格很内向,现在比较能说,那都是在那时候锻炼出来的。”这个时期,通过做报告的形式,他们跟很多用户接触并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以后的工作打开了局面。
  2000年后,王世金所在的研究室进入良性循环阶段,而他本人也逐渐转入管理层,开始注重人才的培养和组织结构的规划。这几年下来,虽然工作量一直很大,但王老师谈到自己的研究室现状时还是满脸的自豪和骄傲——研究室目前任务承接顺利,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而且都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即使付出很多辛苦,但能看到研究室成长壮大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
                            人生:功夫不负有心人
  
  回顾自己近二十年的科研人生路,王世金颇为感慨。他说,当初选择搞科研,是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的选择。这个过程当中,也曾有过彷徨。但是,正因为自己对曾经的选择和追求没有后悔,脚踏实地,用心钻研,才有今天的科研成就。所以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每个人都应当制定一个人生目标,定好了就不要再摇摆不定。93年的时候,王世金有同学下海经商,经济上颇有成就,拉他出去谈了一个晚上,他还是坚定地守护了自己的科研事业。因为他自己明白,从小就想当科学家的他,并不适合经商,如果中途动摇,往往事先制定的目标都半途而废,这样对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他也提到,现在很多学生觉得科研收入低,而且做科研的往往是原来班级里比较优秀的,横向比较难免产生心理落差,毕竟每个人都得在社会中现实地生活,要承担养家和买房等等的压力。但是他认为,人不能光考虑钱,当你的温饱得到满足以后,成就感的需求提上日程。说到成就感,就有一个人生价值如何体现的问题。一些经商的同学跟他谈到,除了钱以外觉得自己穷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的自我成就认同,这样的人生不应当是年轻人追求的人生。年轻人刚毕业,物质需求可能是放在第一位的,但是也不应当目光太短浅,只注重眼前不顾将来。王老师说到这里,有些激动,他说:“人一辈子能搞几颗卫星呢,全世界有这样探测机会的国家也不多。我国近些年发展迅速,有大量的空间探测机会。只要认真专心做就能出很多成果,到时候为国家,为整个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这些价值认同不是钱能够代替的。”
  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有很多的幻想,但是实现起来才发现过程是繁琐而艰苦的,当他明白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开始脚踏实地,一件一件地做事情。他说,只有你把极小的东西先做好,你的大理想才能实现。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也是同样的道理吧。
  
个性:好男儿心怀家国
  
  王世金自己有一个儿子,因为一直忙于科研工作而疏于儿子的教育,对父母照顾也不够。他谈到这里,声音低下去,说自己很愧疚。基于这个,他说,个人打算,三五年后,等研究室度过这个爬坡阶段,空间探测进入正轨,他就把管理的位置让给年轻人,自己脚踏实地地做学问,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兼顾家事,弥补自己多年来对家人的歉意。谈到家事,王老师说不得不感谢他的妻子。他的夫人包揽了全部的家务,而且对他的工作非常体谅,让他可以不操心家里的任何事情,真正是一个贤妻良母。他认为家庭的和睦才是科研顺利进行的保障。
  科研工作有时候非常紧张,他经常加班加点,几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这使得从小爱好广泛的王世金现在几乎放弃了所有业余的爱好。很小的时候,他就对天文、地理甚至文学和哲学艺术都很感兴趣,他画画一度还画得很好。但工作以后,再也没有精力来享受这些爱好了。大量的业余时间被他用来抓紧看书,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他说,这个专业领域知识涉及很广,需要不停地补充新东西,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因为长期过度阅读,他的眼睛在多年前就出现双影、疲劳性斜视等症状。谈到这里,王老师笑了笑,说等待自己三五年后可以从管理岗位退下来,专心治学的同时也养养自己的身体,现在是真的没有时间。
  王老师还很关心军事方面的信息,这如果也能算作他的一个爱好的话。他说他崇拜过几个人,小的时候,崇拜爱因斯坦,他初三就开始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这个人的新颖思路羡慕不已。后来对于军事家沙龙等人很是佩服,他们的胆略和谋略让王世金学到很多做人方面的道理。他对于军事的关心,更多的是因为自己从事航天科学研究,这本身与国家的军事是密切相关的。他曾有一个学生热爱军事,他还鼓励这个学生毕业时做信息战方面的论文。除了工作和生活,王世金的脑子里还时刻关注着国家大事和国际风云变幻。
  
忠告:做学问先做人

  这个话题,王老师总结了一句话,与很多研究员的观点都是不谋而合的:做学问,干事业,首先要做人。他说,每年研究生面试的时候,他们都很注重考察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成绩好并不是录取的唯一标准,人品也占了其中的很大份量。
  他说,搞科研的年轻人,首先要具备的就是团队精神,这是最重要和作为科研人员最可贵的。因为只有同事之间搞好关系,才能相互协调好彼此的工作,各司其责,把一个大工程共同完成。当前的科学研究越来讲求合作,事实也证明,很多人际关系搞得好的年轻人成长得更快些,那些不计较自己干得比别人多的学生,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更大的锻炼和提高。
  其次是要有事业精神。具体来讲就是航天奉献精神。他说,搞科研不能有打工仔的思想,不能只以完成任务为目标,不思进取。既然来了,在这个领域就应当取得一些成就,干得有出息一点。他说,很多年轻人都只讲求结果,没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对细节和可靠性问题考虑得太少,这样几年下来,只能原地踏步,得不到成长和锻炼。如果要成为全世界级专家,就一定要有主动性,有意识地去积累和学习,带着成就感去工作,而不是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敷衍了事。
  第三点和第二点已经有点靠近了,就是要做一个有心人。有心人体现在一方面是要先把自己的位置定好,做一个长远规划,把以后的工作就当作人生的核心目标去完成,这样才不会这山望着那山高,半途摇摆。另一方面就是提高对专业的敏感度。比如说同样去听一个报告,有心人可以学一堆的东西,无心人却走马观花。人与人的差别就体现在这里,你是否投入,是否专心,平时是否琢磨。有时候,前辈的一句话,一个思路,都是非常重要的经验,你存储起来就可以触类旁通。
                              印记:真金仍需火炼
  
  谈到自己科研生涯中印象最深的几件事,王老师几乎是马上就想到了以下这些,因为这三件事情都曾对他产生过重大影响。
  其一是99年自己担任风云一号卫星的主管设计师时发生的事。在卫星发射基地,更换传感器,这是卫星到基地以后的第一个动作。这个过程中,发现单机与整星测试数据不一致。情况迅速报告到总体,总指挥总师马上召集各级领导和重要技术人员开会,偌大的会场有几十号人马。要求王世金这个主管设计师就问题做分析报告。那种阵势,他第一次碰到,根本没有太多时间思考,要你在电光火石间分析原因。根据对自己仪器的深刻了解,他冷静地分析后说认为自己的仪器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卫星干扰。为了验证这个,他提出了一系列验证方法。晚上当整星其它试验结束后,验证开始了,几步试验下来,结果都和王老师预期的结果一样。王老师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不影响探测的结论,建议不做处理,卫星采纳了建议。卫星上天后,探测器正常工作了7年,直到卫星寿命结束。由于问题处理得干净而利落,基地的人对他有了深刻的印象,也由此树立了空间中心在这个研究领域里的地位。由此事他总结说,年轻人还是要专研自己的业务,并经过真刀真枪地历练,才能真正地成长。
  其二是实践五号卫星即将发射前发生的事。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发射前3天发射流程进行演练,有一个操作手操作失误,本来其中一个动作是要等待3秒再决定是否启动故障程序。这个操作手一时疏忽,3秒没到就启动了故障程序。虽然是演练过程,但这个操作手还是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被勒令转正复员了。这对于一个军人来说,是很大的打击,也许以后他的人生就完全不同了。当时,王世金曾在会上为操作手求情,但基地领导说,航天无小事,如果这是发射,国家的几亿元投资和几万人的努力就白费了。操作手因为这3秒之间的失误操作而改写了一辈子的命运,这件事给王世金很大的震撼,使得他更深刻地认识到航天工程尤其需要严谨,不能出丝毫的差错。
  其三是风云二号的太阳X射线探测器研制过程中发生的事。传感器的高压引线接头需要一个保护罩,以前都是焊上去的,后改为螺纹拧上去。整星试验过程中,发现了放电现象,大年三十将仪器从卫星拆下取回。整个春节,研制人员都在检修、查找故障的原因。直到后来才发现是那个螺纹惹的祸,初衷是锦上添花,后来却成了一个败笔。这件事让王世金深刻意识到控制技术状态更改的重要性,研究室后来许多问题也出在技术状态更改上,王世金下决心要严格控制状态更改和确保试验的充分性。航天工程,任何细小的更改都要经过充分的试验验证,马虎不得。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