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永远是母校的儿女
——记南京大学中文系1989届硕士研究生毕业20年聚会
张明/文
七月的骄阳挡不住游子的归心,山水的隔阻拦不住儿女的脚步。在与母校分别了20年之后,7月11日,我们南京大学中文系1989届15名硕士研究生从地球的四面八方汇聚南京,度过了为期两天的温馨的“省亲之旅”。
虽说我们都把地球比作村庄,但跨越大洋仍非易事。让我们感动的是,远在美国的王玲珍、孔玫同学也回来了!我们行走在母校的土地上,心里涌起好像从来不曾远离的亲切情感。这些年,南京的同学会常来母校,外地的同学也有出差时顺道回母校的。但只有在这特定的一刻,当我们作为一个群体都再现在母校校园里时,昔日才真正重来,做学生的感觉才那么真切。
外地来的同学,被安排在学校招待所入住。虽然条件不如南苑宾馆,但是同学们应该记得,当年我们校外的同学于1986年的春末首次到南大来复试,住的就是这里哦,这也是一种机缘吧。
11日中午,先期到达的同学在“南芳园”小聚。“南芳园”这匡亚明老校长题写的三个字惹起我们万千情愫。在我们做学生的时候,南芳园是我们心中最豪华的饭店了,只有逢重大活动(比如节日会餐、同学生日)我们才会来这里打打牙祭,十几元钱足可以美美地吃上六七个炒菜、喝两瓶南大自产的“微多”啤酒了。记忆犹新的是,我们的毕业会餐就是在这里举行的,不少同学都酩酊大醉。今天重聚于此,我们分明感到,那天的酒香,正隔着20年的时空从青春的酒窖里传来,让人到中年的我们,闻之仍禁不住心头微微陶醉。
午后,同学们陆续到齐,我们在知行楼畅叙别情。20年过去了,大家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成绩,有的成了专家学者,有的成了领导干部,有的成了商界成功人士。说到自己的成长进步,大家都难以抑制对母校的感恩之情。这种感恩之情既来自于对母校给予的教诲的感激,也来自于对母校给予的压力的感激。不少同学谈到,作为南京大学的毕业生,单位领导和同事寄予的期望很大,因此,压力也大,而正是这种压力一直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使我们始终牢记我们是南大的儿女,不敢懈怠,不敢自满,不敢辱没母校的名声。
晚上,吃过久违的夫子庙小吃,我们便坐游船飘流在十里秦淮旖旎的风光里了。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也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云集吟咏的风雅之地。20年后又荡舟于两岸“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秦淮河,我们既感受着杜牧、朱自清们曾感受过的历史的脉动,又领略了和谐社会里秦淮两岸的崭新气象,对南京的热爱之情随着涟漪层层的河水不可阻止地弥漫开来。
在扬州工作的丁新伯同学诚信笃厚,热情好客,他11日从扬州赶来南京参加聚会,当晚便回扬,准备我们第二天到扬州的聚会活动。12日,我们驱车来到扬州。新伯为让我们感受扬州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意安排我们参观汉广陵王墓博物馆,游览瘦西湖。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地处蜀岗古城遗址南缘,占地27000平方米,馆内地形起伏,林木葱郁,建筑雄浑,是一座融文物与园林为一体的陵园式博物馆,中央展厅展出的西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胥的墓葬,属帝王级的“黄肠题凑”木椁墓,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是全国罕见的大型汉代墓葬之一。我们不由沉浸在扬州久远历史文化的氤氲气息中了。吃过午饭,我们坐游船游览瘦西湖的美景。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长堤春柳、四桥烟雨、徐园、小金山、吹台、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玲珑花界、熙春台、望春楼、吟月茶楼、湖滨长廊、石壁流淙、静香书屋等两岸景点,俨然一幅天然秀美的国画长卷。扬州之行,给我们这次聚会增添了美的情趣。
下午回宁路上,我们参观了南大位于仙林的新校区。据说,建成后,这里将成为百年母校的主校区。虽说仍在建设之中,到处是施工的繁忙景象,但新校区恢宏的气度、磅礴的气势,让我们这些老学生异常感奋,它的图景已鲜明地刻画在我们心中了。我们为母校与时俱进的发展而欢欣鼓舞,真想时光倒流,两鬓霜消,让我们再到新校区来做一回母校的学生!
薄暮时分,师兄唐爱平已在江东路上的“秦朝瓦罐”酒家等着我们,这是他为我们安排的告别晚餐。席间,我们交流着这次回母校的感受,倾诉不尽对母校的热爱之情。我们相约莫相忘,常相聚,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不要忘记自己是南大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