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科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吴岳良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1-22浏览次数:1136


访中科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吴岳良

许元强

    江苏宜兴太华山区,风光秀美,人杰地灵。1978年,从这里走出了一位年轻学生,他当年16岁即考取了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今天,这位年轻人已经成长为一位探密微观粒子运动的著名科学家,他就是现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吴岳良,2007年,45岁的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我国最年轻的院士之一。今年4月26日,第十届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在南京大学召开,吴岳良院士应邀作中微子与味物理学术报告,记者有幸采访了他。他平易近人的作风,睿智风趣的谈吐,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粒子运动是微观世界,宇宙演化是宇观世界,而吴岳良就投身在这极小与极大世界里探密和冲浪。
    “我的成长,最要感谢的是我的老师”
    吴岳良是从南京大学走出来的骄子,翻开他的履历,可以看到这样的轨迹:
    16岁,考取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
    20岁,取得南京大学理学学士,同时考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5岁,取得中科院理学博士,同时去德国、美国从事理论物理研究;
    35岁,回到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理论物理研究;
    45岁,当选中科院院士。
    约吴岳良采访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他总是非常诚恳和谦和地说:“我的成长,最要感谢的是我的老师。”
    吴岳良人如其言,对老师的感情的确最为真挚。不久前,吴岳良在踏上阔别十一年的故土宜兴后,第一件事就看望老师,他看望了小学启蒙老师,初中物理老师,高中数学老师。吴岳良一谈到他的老师,言语就滔滔不绝,说到动情处,不免眼眶发红。这次在母校南京大学讲学期间,又专门看望了那时上他课和一直关心他的老师们。
    从吴岳良那里第一次得知,在中学时,对他影响最大的科学家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和杨振宁先生,当时喜欢物理的他,理想就是要成为一名研究物理的科学家。进入南京大学后,他感到非常幸运,那时物理系给他们上课的老师都很优秀,尤其是统计物理和量子统计、量子力学、数学物理、电动力学、固体物理、电磁学等理论物理方面的课程让他十分投入。当时上他课的南京大学物理系老师、如今是中科院院士的龚昌德教授那精彩和生动的讲课,让他坚定了攻读理论物理的研究生的决心。南京大学最早试行学分制,设有选修课,当时开设了现代物理-粒子物理选修课,他作为78级学生旁听了由南京大学天文系老师如今也是中科院院士的陆教授给77级开设的现代物理-粒子物理课程,结果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尽管他没有拿到学分,因在开学时没有正式选修,但这让他确定了攻读粒子物理研究生的方向。
    吴岳良说,“大学毕业时,我很向往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因为当时听龚昌德等上课的老师讲,要研究理论物理应该到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那里聚集了中国最好的一批理论物理学家,有彭桓武先生,周光召先生,戴元本先生等著名的科学家。他们有很高的学术造诣,是中国早期的学部委员。1982年,戴元本院士作为南京大学杰出校友应邀参加南京大学80周年校庆,我有幸在戴元本院士的面试推荐下,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理论物理所的研究生,我的成长得益于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不论做事还是做人。”
    在中科院读研究生时,周光召是他的导师。2005年12月15日《光明日报》马建光的《解读科技领域的人才师承效应》中的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大师在教学时,不单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也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思·玻恩—彭桓武—周光召—吴岳良,他们在爱国情操和人格方面一脉相承。马克思·玻恩是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但他谦逊随和,待人诚恳,治学严谨;虽然博学多才,但从不居功自傲;虽然被迫离开德国,但对祖国一往情深。彭桓武是玻恩的第一个中国学生。玻恩和爱因斯坦有着30多年的友谊,他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玻恩数次提到这位得意的中国学生。他的所有这些优秀品格在彭桓武、周光召、吴岳良身上都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因此说,师承效应不只是对老师知识的继承,同时还是对老师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的继承发扬。”马克思·玻恩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彭桓武院士和周光召院士都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05年在彭桓武先生90华诞之际,吴岳良说了这样一段话:“1982年,我有幸成为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从此有机会经常听彭先生介绍他的研究方法以及他当年在国外如何与物理学大师玻恩、薛定谔等研究讨论的情景,有时还请他谈有关原子弹氢弹研制中的攻关过程。在跟周光召先生学习时,常常听周老师谈起彭先生的治学态度和爱国奉献精神,尤其看到彭先生这种精神在周老师等身上得到发扬光大,我十分敬佩。周老师常利用周末指导我们的研究,同时给我们改善生活。”他边用餐边说:“这是从他的老师彭先生那里传下来的,是彭先生培养学生时的传统。”
    对自然的好奇,成了他日后探索宇宙的起点
    孩童时,出生在偏远小山村、没有看到过日历和钟表的吴岳良,问他妈妈:“是谁在记着每一年过年的时间,有没有记错大年初一的时候?”当他妈妈告诉他,姥姥说过,她小时候还真有一年过年的时间比其他地方提前了一天的时候,他得意地笑了。
    少年的吴岳良,曾问他初中的物理老师:“何时是时间的起源?时间有没有尽头?”这一个问题至今还让他的老师惊讶。
    对时间最朴素的那份思考,对自然最简单的那份好奇,成了他日后探索微观粒子运动和宇宙演化的起点,成了他踏上探密理论物理之旅的起跑线
    1978年,填写高考志愿时,吴岳良选择了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
    1982年,在中科院读研时,吴岳良选择了粒子物理为研究方向。
1987年,吴岳良取得中科院理学博士后,由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举荐到德国多特蒙德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又在德国美茵次大学、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继续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前后10年的时间,研究方向为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
    吴岳良说:“从科学史我们可以看到,是基础研究的突破在推动世界向前发展。核的利用就是本世纪初基础研究突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础研究能够推动科学进步,推动人类进步。”在谈到他热爱的物理时,吴岳良还说:“一个不到一行的公式,可以描述微观粒子的复杂运动。当研究到一定深度时,你确实会发现物理很美妙。这里面没有框框,你可以用自己的思维与自然对话,去认识自然,找出其中的规律。这很有实现感。”
    为了报效祖国,也为了实现自己探索宇宙的理想,1996年12月,吴岳良放弃了美国大学提供的研究职位和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毅然回到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开始了新的“冲浪”。
少年多励志,冲向科学最前沿
在宜兴最西南有一个叫太平村的小山村,这里就是吴岳良的出生地。吴岳良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宜兴太华镇读的书。
    了解吴岳良的人知道,他的聪明,更多的来自于他的执着,近乎是痴迷。
    读高中时,吴岳良每天要步行五公里的路程到太华中学上学。路上的时间,他从来不舍得浪费,来回的十公里,是他思考问题和记忆知识的时间。他的同学都知道,那时他的书包里一直放着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走在路上的他,不时地会拿出来看看,记记公式,想想问题。
    在南京大学上学时,他父亲几次去看他,上课之外的时间都是在阅览室找到的。有一次,天已漆黑,早就过了晚饭时间,父亲到阅览室里找到他的时候他还饿着肚子呢。
    当年和吴岳良在南大的同班同学、现任河海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的陈建生教授在谈到吴岳良时说:“吴岳良在南大时是班里年纪最小的,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天才少年,同学在课余遇到物理难题都找到他,他天资聪明,对物理的浓厚兴趣和对物理的理解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那时他深得物理老师龚昌德院士和陆院士的赏识,另外,他异于常人的刻苦和钻研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今天在国际前沿领域取得重要的成果、成为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并当选中科院院士,决不是偶然的。我们都以有吴岳良这样的同学而引为骄傲。但吴岳良一贯为人谦和,处人处事特别低调。”
    在国外时,吴岳良晚上睡得很晚,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五个小时,其余的时间全用来做研究。1995年10月8日,吴岳良在美国写给他弟弟的一封信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最近,刚跟合作导师完成一项工作,估计处于这一领域的前沿水平……走上了科研这条路,达到了前沿要保持就得花很大的精力投入……科学上确无平坦之路,要在前人没有做过的方面去突破,发现一个新的规律,需要无数次的探索、失败,只有坚持到底,才能看到希望。有时甚至一辈子也无结果,不过,失败也能给后人少走弯路提供经验……”
    正是这样的执着和痴迷,吴岳良取得了令国内外科学家刮目相看的成果:
    在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对探索了近40年的直接CP破坏给出更精确和自洽的理论预言,得到欧洲核子中心和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两个重要实验的证实,同时解释了困扰粒子物理学界近50年的ΔI=1/2同位旋选择规则。在国际上首次完整地确立了具有两个黑格斯二重态的CP自发破缺的弱电统一标准模型(被国际上简称为Type III模型),对理解CP破坏的起源和机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了一类新的CP破坏机制。在量子味动力学和QCD低能动力学方面,发展和应用量子色动力学的有效理论定量地计算了有关重要的强子矩阵元。创建味对称规范理论来解释大气和太阳中微子振荡之谜。建立一类超对称大统一模型,给出了标准模型中未知参数之间的十多个关系式。提出具有最大对称性的最小统一模型。在量子场论拓扑性质的研究方面,较早用拓扑方法推导出了Virasoro代数的中心项和有规范场存在的非线性σ模型的反常作用量。给出了广义Chern-Simons示性类和递推关系式的简单推导及其物理应用。
    最近,他发展了一种新的无发散且保持理论对称原理的量子场论正规化和重整化方法,这种方法既可应用到基本场的量子理论,也可应用到有效量子场论和手征量子场论等,克服了维数正规化等已有方法的缺陷。
    人们不会想到,1990年,28岁的吴岳良便被邀请在最有影响的第25届国际高能物理会议上作报告,介绍自己的研究进展。两年后,在第26届国际高能物理会议上,吴岳良再次被邀请作报告。多年来,吴岳良应邀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他还多次成功地发起组织有影响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如1999年由他发起举办的“跨世纪物理学前沿问题高级研讨会”,在中国物理学会的推动下,成为中国物理学会秋季系列会议的首届会议,2001年由他作为会议主席发起举办的“21世纪首届味物理国际会议”也已发展成为国际系列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
    到目前为止,他已发表论文百余篇,文章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引用。吴岳良的学术水平是世界一流的。
    吴岳良成了领域内国际知名的科学家,199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7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1998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纳入“中科院百人计划”,2003年被中组部等六个部委授于“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5年“电荷-宇称对称性破坏和夸克-轻子味物理的理论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用自己的思维与自然对话,用不到一行的公式去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吴岳良做到了。但他还在微观世界与宇观世界的海洋中勇敢地“冲浪”。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