缜密婉转 一气呵成
——谈邵希平校友的书法艺术
言恭达
邵希平,男,1943年生,江苏淮安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法文专业,曾任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江苏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现任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颜真卿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邵希平自幼酷爱书法,考上南京大学后,他没有选择热门的英语、俄语,而是选择了法语专业,只因喜欢法兰西的文化底蕴,法兰西的艺术元素与他心里的语言符号和文化都是相通和追求的目标。求学期间,他有幸参加了胡小石先生指导的书法研究组。胡老常讲:“书法家必须是文学家,书法家必须是学者,不是单单的写字匠。”邵希平牢记胡老的教诲,悉心学习宋人米芾的行书,学习外文、中文、诗词歌赋,学习古词、古贴、古碑。邵希平初学书法从唐楷汉隶入手,继而研究宋人行书,并悉心研究米芾、王铎、傅山并广涉各家,参加胡小石先生的书法指导研究组后,更是被大师的风范和学养所吸引,胡氏书法笔墨雅壮不凡,沉雄豪放,这对邵希平书法风格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后来,邵希平又吸收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特点。与他外向开朗的性格相适应,他的书法以行草为主。
邵希平认为,书法本身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越是难越是有人攀登;书法艺术没有投机取巧的可能性,只有孜孜不倦的努力攀登,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大学毕业后,他在紧张繁忙的公务之余,仍孜孜不倦地潜心练习书法。邵希平在外事部门工作,主要从事对外交流工作,这反而成了他汲取各种外来文化营养和中华文化相糅合、感情生命体验的良好机会,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由于工作的关系,他结识了林散之、高二适、箫娴、陈大羽等在当今书画界留下浓墨重彩的大家,这对邵希平书法造诣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以林散之对他的影响最大,林老的用笔、用墨、长锋、草书等,都被邵希平充分吸收。陈大羽不仅为邵希平指点书法,还教他画画,并给他刻了20多方图章,这些图章是陈大羽一生为一个人刻得最多的一批图章。在陈大羽的指导下,邵希平后来也画鸡、鱼、虾等,并作为礼品赠送外宾。
邵希平师法自然,期望自然而然的笔墨技法,先贤师长的风格都融会贯通于他的笔下。邵希平善于行书,力运笔端,墨注于纸上,锥花沙,屋漏痕,印印泥,尽显纸上,跃然突现,表现了他驾驭书法的能力和水平。娴熟的手法、酣畅的表现语言,提按转折,涩进疾阻,燥润枯湿相宜,顿显满纸精彩。邵希平的字讲究用笔,重视笔、墨、水、纸的应用,笔法间善于与古人交流,与今人对话,而且潜心揣摩,把握其中的奥妙,创作时时有行书疾厉,急转直下,一气呵成,时有行笔缓慢,线条凝重、沉静,正是这种一张一弛丰富而微妙的变化,形成缜密婉转之风格,气韵贯通之态势,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邵希平多年来孜孜以求,潜心钻研书法创作与研究,收获颇丰。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获奖,先后被收入《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集》、《国际书画名人作品集》、《共和国书法画苑风云人物大观》、《中国翰墨名家作品博览》、《辉煌成就·世纪曙光》、《中国专家名人辞典》、《中华魂·中国企业领导英才大典》、《中国学者墨迹选集》、《中国五十家作品集》(日本)、《中国当代书画作品集》(日本)等多种国内外出版的书法作品集。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先后多次作为书法家代表团成员访问日本。八十年代,应邀访问菲律宾大学亚洲中心、荷兰鹿特丹荷中友好协会和法国马赛讲学,专题介绍中国书法艺术。九十年代,多次应邀参加中日、中韩书法家交流活动。其主讲的《书法入门》录像带以汉语、日语、英语、西班牙语等四种版本行销日本、东南亚和欧美14个国家和地区。
“书法是无止境的,自古以来的很多书法家,都是以毕生的精力,为这个目标去攀登的。我已经离不开书法了,书法是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邵希平对书法有着特殊的感情、执着的追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已过耳顺之年的邵希平,仍在刻苦学习,悉心研究,书法创作的手法越加自如,步履越加铿锵。我们相信,他的书法造诣一定会不断取得新飞跃,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