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科学院院士符淙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5-04-19浏览次数:1186


全球气候变化领域中国的开拓者之一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符淙斌

    符淙斌,1939年10月出生于上海松江。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气候专业,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大气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和科罗拉多大学环境科学合作研究所访问科学家、 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物理动力气候研究室主任等职务。1995年主持组建国际全球变化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START)东亚区域研究中心,并受聘担任该中心的国际主任至今。先后在一系列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符淙斌是最早参与创建全球变化新领域的中国学者之一。 80 年代,国际上兴起了全球变化的研究。该研究把地球的各个部分(大气、水、冰雪、陆地、生物)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各种过程的相互作用,从而进行包括气候在内的全球环境演变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地球科学最大、最复杂的一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从一开始符淙斌协助叶笃正先生积极参与了这项国际合作研究的规划,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在叶笃正、符淙斌的领导下得到了国际上承认, 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由于中国对全球变化研究的贡献,国际组织全球变化的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START)在东亚筹建了“ 东亚全球变化区域委员会”(START Regional Committee for Temperate East Asia)(由中国、日本、 远东俄罗斯、 韩国、朝鲜和蒙古等六国组成)。秘书处设在中国,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由此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START Temperate East Asia Regional center)。符淙斌担任中心的第一任主任至今,已建立了中国全球变化领域研究的一个基地。
    童年的符淙斌生活在离上海数十公里的松江县城,中学时代的他思维活跃,成绩优异,曾多次获得数学竞赛奖。1958年考入南京大学气象系。1962年毕业后,符淙斌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供职数年后,调入大气物理研究所。 1981年符先生以访问科学家的身份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合作研究。在美国的两年,不仅在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而且也为其今后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1985年符淙斌担任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研究室主任。1990年,符淙斌先生成为IGBP国际科学委员会成员。他参与组织全球变化的预研究、国家计划的制订和立项工作,并先后担任了科技部“九五”攀登预选项目“我国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研究”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规划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的首席科学家。还领导了一系列以发展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为目的的国际研究项目,这是首次由中国科学家领衔主持的国际模式比较计划。
    回想起当年在气候研究室工作的情景,符淙斌总是感慨万千。七、八个人,一间房,科研条件极为艰苦。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气候实验室不断的发展和壮大,人才辈出,最终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符淙斌总是拿这段往事教育年轻人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利用现有的优越条件好好地搞研究。
    符淙斌特别致力于气候和全球变化交叉科学领域的研究,经过多年的辛勤研究,符淙斌和他的合作者们在季风系统中海洋-大气、陆地-大气和气候-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气候突变及其对全球增暖的响应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创新成果。 他领导建立的区域环境系统模式(RIEMS)研究,被国际上誉为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的一个范例。
    他系统地揭示了东亚季风区气候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及区域尺度人类活动对生存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广义季风环境系统”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科学的描写了季风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季风系统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亚洲季风区域集成研究的理论框架。他和他的学生们的研究成果表明,东亚季风区是气候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这里的陆地生态系统的时空变率具有明显的季风驱动的特征;另一方面,人类引起的大范围植被覆盖变化可以对季风系统产生反馈影响,这是叠加在季风自然变率上的重要变化。这一创新成果在“国际全球变化科学大会”(2001年)作特邀报告。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Obasi教授指出:“在迅速发展的全球变化区域研究中,人类强迫下亚洲广义季风系统的区域研究是一个出色的例子”。
    他领导研究组发展了一个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成为区域环境变化预测的一个重要工具。这个模式初步实现了大气动力过程与辐射过程、化学过程和水文过程的偶合,可以较好的描写季风环境系统中水、土、气的相互关系和模拟东亚季风气候的能力。这一模式在亚洲区域模式比较中在总体上处于领先地位。
      他深入研究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领域,发现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与赤道海面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率先把EI Nino现象同中国气候联系起来,为当时我国年际气候变化的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他提出了根据沿赤道的海温廓线区分不同类型的EI Nino模型,被国际上称为“符DF廓线”,并应用于全球多个地区的研究。同时,他系统研究年代际气候变化和气候突变现象。揭示了20世纪的几次重要突变,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全球气候突变及其机理,揭示了亚洲季风变化的预测提供了重要思想,被广泛应用。他还为全球变化国际计划的制定提供了若干重要的科学思想,如全球变化研究的时间尺度、气候和生态系统的过渡带在全球变化中的敏感性与区域和全球变化的关系等,它们已经被国际计划所采用。
    符淙斌和他领导的全球变化东亚区域中心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为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赢得了国际影响力。在2001年举行的IGBP大会上,作为唯一被邀请的中国科学家在大会上作了特邀报告,而其研究小组也得到IGBP大会的特别资助。他领头的研究成果“东亚季风气候――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获得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而2003年,由符淙斌领导的“季风亚洲区域集成研究”国际项目得到地球科学系统联盟(ESSP)批准,使得中国科学家首次成为国际重大科学计划的发起人。现在该计划在中国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下,各项工作正在有序的进行中。
    全球变化的研究作为上个世纪末开拓的新领域,得到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重视。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在各方的努力下,必将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东亚中心)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