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爱” 治水情怀――记环保企业家刘光钊校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5-04-19浏览次数:1349


“三爱” 治水情怀
――记环保企业家刘光钊校友
 

    “人说大禹治水是三过家门而不入,我的家庭在遥远的澳大利亚,离开中国有一万公里,十多年来,我起码是二十次以上过家门而不入。我对家庭是有愧的。面对今日中国江河湖泊污染严重的现实,我总是在想,一定要做成一些对祖国环境改善有益的功绩,才能算是今生无愧于自己的家人、祖国和人民。” ――刘光钊    

    2004年9月8日下午,南京大学刘光钊奖助学金设立协议签署仪式暨刘光钊教授学术报告会在南京大学知行楼报告厅举行。站在前台的三爱公司董事长刘光钊先生,面容谦和而又安静,自信却不张扬,沉稳且带有几许坚毅的神态,举手投足处时见其礼仪学养。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温和而又颇具学者风度。签字仪式以后是学术报告,当日他所作的报告题名为《数字化技术和精确环保》,正是这场报告深化了我对他的认识,现在回想起来,都能清楚地记得他慷慨激昂的陈词,对国内环保误区的扼腕痛惜,和他殷殷的爱国情怀。他的言语是大胆而直接的,甚至可以说是锋芒毕露,自然的性情和理性的睿智在他身上结合得如此恰到好处,造就了他谦逊随和而又果断犀利的独特气质。他是一位满怀着一腔爱国激情的海外赤子――我想这不仅是他给我的最突出印象,也是台下每一位听众的由衷感慨。
    刘光钊,出生于江苏无锡,他在小学阶段曾从二年级到五年级连跳三级,15岁考入南京大学地理系,学的是测量制图专业。现任上海三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世界水协理事,澳大利亚水务高级研究员,教授级高工,国际著名环保专家,在湖泊水处理方面造诣颇深。2004年6月22日,上海三爱环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以300万元的高价,折桂“保护长江万里行”的冠名权,刘光钊这个名字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稔。

从科研到经营    

    刘光钊1964年大学毕业,被分配从事军工科研工作。他是我国最早从事静电复印技术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之一。1965年,刘光钊在543厂从事军工科研时,曾试制出静电复印机的样机。那时,塑料之类的原材料一概没有,更不要说半导体和感光材料了。在实验中,刘光钊发现一些聚合物可以按设计聚合成导体、半导体或“高性能导体”。随后克服在电子印刷技术领域上的很多困难,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工程图纸复印机。为了这台复印机,刘光钊经历了两次大爆炸,五次着火,几次都差一点成了“先烈”。后来因为“文化革命”而得不到重视,无法完成科研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
    科研上的遗憾,带给刘光钊更多的思考。他开始涉足科研与市场接轨的领域。这时,扎实且见解独到的科研功底,让他在一些涉外谈判中屡建奇功。
    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我国准备引进美国施乐公司的复印机技术,有关部门要求国防科委708所推荐一位专家去北京参加与美方的谈判,刘光钊作为专家受命参加。从那时开始,他有机会参与我国的技术引进工作。
    美国、日本等国的专家也知道中国有自己的复印机实验,所以他们在与中国官员的谈判时说中方也是“五行俱全”。在他们与刘光钊“过招”之后,认为他虽然非常年轻,但思路非常开阔,很多见解都处于前沿,所以,中方不仅是“五行俱全”,而且是“六行俱全”。
    将美国施乐公司成功地引到上海来,这是刘光钊引以为自豪的事情。今日在中国鼎鼎大名的柯达公司,当年也是由于刘光钊在感光材料上丰富学识令美国人服气,才能顺利引进到中国来的。
    那是在1991年春天,刘光钊参加一个国家科委生产力转换的代表团到了美国。在纽约总领事馆,该代表团开始和柯达公司联系,对方很傲慢地说他们不愿意接待。后来,通过中方不懈努力,中方代表被允许进入柯达总部。
    在上午的谈判中,柯达公司只派了一些底层的管理人员来应付。但是,当谈到中国目前几个感光材料的状况时,刘光钊关于有机感光材料的一些看法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下午,柯达公司总裁亲临谈判现场,还把在香港的一个地区经理也带来了。这位总裁与中方洽谈得非常投机,他觉得中方的看法很新,有潜力。后来,柯达决定派代表团来中国,希望尽快在中国投资。
    有了这两次谈判的成功案例,国家科委有关负责人遂推荐刘光钊去深圳,成立一个办公自动化设备引进性质的公司。虽然有“文人下海,不知深浅”之虞,但刘光钊还是义不容辞地进去了。这一去,将刘光钊对市场把握的潜力全部发挥出来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的公司赚了两个亿!

“三爱”治水情怀     

    从昔日孜孜以求的科技研发者转型为科技与市场结合的经营者,盈利并不是他的全部目的,“我是无欲则刚。我不想赚大钱,也不想出名,也不想做官。我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利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在中国建三个环境治理点。”一番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的真实心声。在国外,刘光钊经常做的工作就是让国海家家和政府怎样正确地看待中国,“不管如何,打我的心底,从小我就是为中国人骄傲的。中国人很聪明,这也是几千年的文化铸就的。”
    刘光钊为自己在澳大利亚、美国、中国上海和北京的几家公司均起名叫“三爱公司”。按照他的解释,所谓“三爱”,从环境来说,是固体、液体、气体;从人文讲,是天、地、人三原素;从品质来说,是爱国、爱家、爱人民;从地域来说,公司分布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三地;此外,在质量、技术、服务三个方面,“三爱”希望能达到三个“A级”。
    “我们要么做好,要么不做;要么做领先的,而落后的绝对不做。所以,如果让我们按自己的先进工艺去做,我们做;不让我们按自己工艺去做,我们绝对不做,哪怕赚很多钱,我也不做。”
   说到现在从事的产业,刘光钊为之感言:“在环保领域,国外很多专家都认为,我结合了他们在环保科技和工艺上的所有特点,而且门类齐全,目前来说在世界上绝对处于领先水平。”
    当被问及为何要回国创业,他是这样回答的:“国家培养我,我总觉得应该把自己认为可以做成的事情做好。”拳拳的赤子之心始终渗透在他的一言一语中,感染着与他接触的每一个人。
    以三百万巨资折桂“保护长江万里行”的冠名权,刘光钊有自己的诉求:“希望‘保护长江万里行’的宗旨能唤起老百姓特别是沿江政府官员和大企业的良知,是否扪心自问,有没有考虑过子孙后代?不要动辄就是世界难题,不能解决!我们的领导人多次说过,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我相信,这也是包括周边国家和世界人民的心声!”
    环保,关乎国计民生,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之依托,千秋大业发展之基础。作为一名搏击市场风浪的经营者,刘光钊却以忘我治水、利国利民的奉献者大禹自许,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惟利是图的年代,刘光钊为我们树立了一种昂扬的姿态,这不禁让我们对他肃然起敬。一腔肺腑言,中华民族魂。澳籍华人刘光钊以他的环保实践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从环保到爱国乃至民族精神的可观、可感、可思的窗口。   
(王青)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