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绘画记录时代
――记中大艺术系校友哈琼文
画家哈琼文住在一幢高楼里,孤身一人。与他相依为命近半个世纪的爱妻游龙姑已仙逝六年了:孩子们翅硬羽丰,都成家在外。只有他,以74岁的高龄,用尚存视力的一只左眼,顽强作画,与“寂寞”作伴。
生活中的他并不寂寞。他交游广阔,社会活动频繁。他是一位曾经誉满全国的宣传画家。他的宣传画作品印刷出版近千万张!然而,今日,他面对着的宣传画坛,却是一派静寂。
新中国成立后,宣传画有过一段金光灿烂的辉煌时期,许多画家用油画、版画、水粉、木刻和摄影,按照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自觉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
他们的作品是那些岁月的历史纪录。在众多有成就的宣传画家中,哈琼文是比较突出的一位。
哈琼文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系,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在部队工作,后又调来上海从事宣传画创作,他勤奋好学,作品构思新颖,形象鲜明,浑厚大气,有很强的鼓动性和冲击力。他的众多作品,深深地镌刻在广大读者的心里。在那个年代,宣传画非常强调及时配合形势。哈琼文说:“我的一幅《支援南朝鲜人民的正义斗争》宣传画,从绘画到制版印刷只用了六个小时。”简洁的构图,浓墨艳色和强烈对比,对人体的某一局部和动作的夸张,同时配上有号召力和鼓动性的口号和标题,当然是创作惯用的“套路”。但是,哈琼文也努力克服公式化和概念化的影响。他的许多作品像《祖国万岁》、《学大庆精神》、《四化谱新曲,揽月上九天》、《为祖国效力,为国化添光》、《少生优育吉庆有余》和其他不少作品,因其构思巧妙,形象生动而受到好评。他的作品多次获奖,有一些原作被国家和地方的美术馆和纪念馆收藏。宣传画是印刷品,那时主要购买对象是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工厂和学校。哈琼文觉得宣传画不应仅仅悬挂在公共场所,应当让它进入老百姓的家中,悬挂在家庭的墙上,压在玻璃板下面。让宣传画更接近人民,就必须在题材和构思上更想到人民性和人情味。这一理想,在一幅题名为《毛主席万岁》的宣传画中得以实现。
1959年国庆节前,他受命画一幅庆祝建国十周年的宣传画。为了表达人民对祖国兴旺发达、欣欣向荣的欣喜之情,画出当时最能代表人民心情的两句话:“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感谢毛主席”的情景,全国的宣传画家都为这伟大节日奉献作品。可以想象得出,会有各种各样的画面出现,在人物、背景上出现如领袖、天安门、鲜花、游行队伍以及横幅等等。但是,哈琼文却推出了一张令人意想不到的画。画面上没有领袖,没有红旗,没有游行队伍,也没有标语口号,背景上隐隐约约出现的华表只是对特定地点和时间的一种提示。而上述这一切,只用一个最简洁的母女的形象组合完成了,这张标题为《毛主席万岁》的宣传画在宣传画史上堪称经典之作。
这幅画是如此的成功,它一版再版,各种开张累计印数250余万张,市场上还供不应求,它还在书刊的封面、插页上频频出现。当时最大的一幅复制品曾经覆盖过上海南京路第一百货商店大楼好几层楼面的外墙。北京老作家冰心喜爱此画,久觅难得,直到1960年才买到。她不仅挂画于墙,还给《北京晚报》写了一篇题为《用画来歌颂》的文章,用文学语言作了生动的诠释,还用一半篇幅以“幻想奔放”的文字,向我们倾诉她的感情。她建议将画印成明信片,逢年过节寄给国外朋友,“也让人家欢喜地感染到我们生活里和平幸福的气氛。”
在他困难的时候,一位名叫丁临渊的读者,将他珍藏多年的一张《毛主席万岁》贺年片,连同一封对画家表示慰问和感谢的慰问信投进了哈琼文的邮箱内。
一幅政治宣传画有着这么生动的故事,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效果,在宣传画的历史上,实属罕见。
哈琼文不但是宣传画创作高手,也是历史题材油画创作的能手,且成绩斐然。如1961年创作的油画《曙光》,生动地描写了毛泽东青年时代在北大图书馆研究马列著作的情景。此画被上海历史博物馆收藏。1967年他创作的油画,《鲁迅?祝贺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刻划了鲁迅先生对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此画被鲁迅纪念馆收藏。他创作的《巍巍井岗山》被上海文史馆收藏;油画《献盔图》参加了“孙中山与华侨国际美展”;《美帝国主义从越南南方 滚出去》和另一幅宣传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时,他还为国家培养了很多美术人才。
由于数十年来在宣传画创作和美术人才培养方面成绩卓著,哈琼文被推选为中国美协上海分会理事,曾当选为第三、四届全国文代会代表,第二、三、四届全国美术家协会代表,上海市第九届人大代表。他的艺术成就为《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美术集》、《中国美术年鉴1945-1989》、《中国美术五十年》及多种辞典、丛书收入。
如今,哈老虽已届76岁高龄,可还是童颜鹤发,精神矍铄,依然创作不止,他要将这盛世美景,尽收笔底,跃然画中。
(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