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百年风雨铸辉煌一片丹心报祖国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肇始于1921年成立的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当时的地学系涵盖地质、地理和气象三个学科,首任系主任为地学泰斗竺可桢先生。1928年,进入国立中央大学时期,地学系一分为二,分为地质矿物门和地理气象门。1930年1月,中央大学地质系成立。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其地质系更名为南京大学地质系。1986年,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新形势,地质系更名为地球科学系。2008年,为了贯彻理科地质与工科地质并重的方针,在地球科学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秉承“奉献、团结、进取”的精神,从当年只是地学系下设的一个学科组,到今天地球与行星科学系、水科学系和地质工程与信息技术系三足鼎立并体现理科地质与工科地质协调发展的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已经成为国内一流和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重要基地。一百年来,南京大学地质学科培养了逾万名地质学子,可谓桃李遍天下。进入新世纪,本着“教学为主,科研突出”的方针,除大力培养人才外,地科院还开展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科学研究,解决了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为祖国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风雨兼程五十年(1921—1976年)
1901年,清朝政府推行“新政”,颁布兴学诏书。南京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遂于1902年应运而生。民国初年,中央政府决定在全国建立6所高等师范学校,于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于1914年开始筹建,1915年正式开学,郭秉文出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他借鉴美国“寓师范于大学”的模式,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建为综合性大学。在他的精心擘画和多方努力之下,国立东南大学于1920年底获准成立。五四运动之后,东南大学以传播科学为己任,竭力引进西方“新学”,而地学,即是东南大学着力创设的新式学科之一。于是,涵盖了地质、地理、气象等学科的“地学系”于1921年在东南大学宣告成立,竺可桢博士出任系主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久,国立东南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地学系亦随之成为中央大学理学院的组成系科之一。1930年1月,地学系的“地质矿物门”和“地理气象门”完全分设,“地质学系”就此成立。李学清教授成为地质学系的首任系主任。
自1921年至1976年的50余年,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开创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基业,尝试过取法英美、跨越跳跃的追赶,承受过八年抗战、西迁东还的颠沛,品尝过天翻地覆、高歌猛进的喜悦,也无可奈何地虚度过多年的蹉跎岁月。历史的长河就是这样,有激流,也有浅滩,有蜿蜒曲折,也会有短暂的回还,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对地科院而言,这五十余年是西学东渐的五十年,是反复探寻发展路径的五十年,更是风雨兼程的五十年。
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1921—1930年)
1921年东南大学于文理科中设立新型的地学系,由创办者竺可桢主其事。竺可桢认为原来的地学系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舆地”学科(因此,此前的地学系也被习惯地称为地理系),专业狭窄,有碍发展。在竺可桢的主持下,地学系增设了地质、气象等新式课程,包括地理、气象、地质三门学科,开设的课程有地学通论、气象学、地质学、古生物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世界气候、矿物学、地形测量、地图学、历史地质学、地质考察等。这些课程拓宽了地学研究领域,加强了自然科学教学,培养了众多“以调查全国之地形、气候、人种(类)及动植物、矿产为己任”的地学家。
1924年,地学系初步形成地质、地理、气象三学科三足鼎立、齐头并进之势。由此地学系名声大振,选修地学课程的学生很多,专攻地学的学生占到全校学生总数的5%。在社会上,地学系也是声誉鹊起,很快便与定名于1919年的北京大学地质系齐名,并称我国培养地学人才的南北两个摇篮。
上左: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创建人暨首任系主任竺可桢先生,
上右: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首任系主任李学清先生,
下左: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第三任系主任张更先生,
下右:中央大学地质系第四任系主任暨南京大学地质系首任系主任徐克勤先生。
国立中央大学地学系,由于师资阵容比较整齐,教学设备比较充足,与国计民生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发展也比较迅速,到上世纪20年代末,在校生人数已大幅度超过各系平均数。当时地学系分地质矿物门和地理气象门。若以学科来计算,则是地质学68人,气象学19人,地理学26人。可见,地质、气象、地理学科的迅速发展,事实上已形成了“一系难容三科”的局面。1930年1月实即己巳年冬,中央大学校务会议决定:“地学系改称地质学系,地理气象门独立建成地理学系。
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1930—1940年)
1930年1月,地质学系独立建系后,首任系主任由留美归来的著名地质学家、矿物岩石学家李学清教授担任。李学清担任系主任长达11年,为地质系的建设和发展付出很多心血,作出重要贡献。
这一时期,担任中央大学地质系教授的,除了郑厚怀、胡博渊、张可光、李之常等原在地学系执教的几人外,还有瑞士地质学家巴勒加、匈牙利地质学家贝克、朱庭祜、王恭睦、马廷英、李承三、朱森、俞建章、李春昱、翁文波、戈定邦、张更、姚文光、业治铮等专家。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则被聘为名誉教授。担任讲师和助教的青年教师则有袁见齐、汤克成、孙鼐、张祖还、孙定一、郭令智、殷维翰、马镇坤、徐康泰、陈正、章冠环、肖楠森等人。
在这11年间培养的数十位毕业生,几乎每个人在地质学领域都卓有建树,自成一家,徐克勤、郭令智、朱夏、业治铮均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1936级的女生许勉文,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投身于抗日运动,建国后她担任了北京市副市长、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1941—1946年)
1941年,系主任由朱森接任,但不幸于1942年逝世。1942年底,张更被任命为系主任。
西迁时期的中央大学借重庆大学的校舍而开办,两校相处甚洽。张更主事后,先后请古生物学家陈旭,构造地质学家姚文光来系执教,与已调任重庆大学地质系主任的俞建章密切合作,鼓励两系教师互相兼课,野外实习互相配合;采取多种措施补充、培养青年教师;多方筹措经费,在艰苦的条件下使学生能够进行必要的实习,保证了教学质量。毕业生如田在艺、李德生、胡海涛以及姜达权、秦鼐、楚旭春、胡敏、戴天富、王朝钧、吴崇筠、边效曾、沈永和等数十人,大都成为地质学各个分支的知名专家。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举校东还,张更顺利组织了千头万绪的搬迁工作,图书、仪器、设备、标本完好无损,一时传为美谈。
在朱森、张更任内,地质系共招收学生83位,平均每级约有10名学生。该时期毕业的李德生和田在艺后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海涛和李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许靖华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师生
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1947—1949年)
1947年,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归国不久的徐克勤先生成为地质系独立建系以来的第四任系主任。徐克勤担任地质系主任达37年,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岩石学家。从不惑之年到年逾古稀,为地质系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时期在系里授课的,除了前文述及的李学清、张更、姚文光、戈定邦、陈旭、张祖还等教授和讲师肖楠森之外,还有多位兼职教授,如李春昱、俞建章、谢家荣、李庆远、励润生、常林彝、黄汲清、张文佑等。而毕业留校不久的丁传谱、杨鸿达、汪正然、胡海涛、张瑞锡、李玶、季寿元等人则担任助教。
这个时期,中大地质系虽然只招收了2届计45名学生,但却为新中国的地质教育和科研事业储备了重要的骨干力量,其中王德滋、张本仁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央大学时期地质系所在的科学馆(现东南大学健雄院)
蓬勃发展的十七年(1949—1965年)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中央大学全体师生,终于熬过黎明前的黑暗,迎来新的朝阳。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地质找矿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为成千上万有志青年所青睐。地质系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师资阵容日益壮大,新的专业不断开设,图书设备逐年充实,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
◆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
1949年5月,南京刚刚解放不久,我国地质人才奇缺,为了加速地质探矿人才的培养,保证新中国工业建设原料的供给,著名地质学家谢家荣提议在南京创办一所地质专科学校,由矿产测勘处、南京大学地质系、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共同创办。
根据上级指示,该校在第一届,也是惟一一届学生全部离校之后,便于1952年6月停办。数十年来,南京矿专的100多名毕业生,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中,袁道先、刘广润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多人成为部级、司、厅、局级领导职务。
◆浙大地质组加盟
1952年春,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对我国高等院校进行全面的院系调整,其范围几乎涉及到当时全国所有的高校。
1952年院系调整,浙大地理系有两个年级共40人转来南京大学,其中27人转入了地质系,8人转入地理系,5人转入气象系。师资力量方面,岩石学家孙鼐的加盟,使得李学清的沉积岩与孙鼐的火成岩相得益彰,进一步强化了“南矿”特色;浙大地质组应届毕业生胡受奚成为南京大学地质系青年教师,后来成为著名的矿床学家;另外原浙大地质组的学生在南京大学毕业后有不少人留校任教,如施央申、夏树芳、叶尚夫、罗谷风、沈修志等,后多成为教师中的骨干力量。
从1952年起,地质系开始大批招收专科学生,并分设两个专业:一是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专业,一是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学制均为2年。为了集中精力办好专科,地质系暂停招收本科生。1952年招收专科生359名,1953年招收401名,1954年招收250名。此外,1951—1953年,地质系受西北军政委员会的委托连续招收了三届专科生,计40人。这几届专科的开办,有效地缓解了我国建设第一线对找矿和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门人才的极度渴求,也为新中国培养了许许多多优秀的第一代优秀的地质工作者。
◆陆续创建专业学科日益齐全
在1949—1966年的17年间,地质系各专业通过不断的发展、调整,逐渐形成了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区域地质专业、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地球化学专业、放射性矿产地质专业,其中,1954年设立地质学专业——此为南京大学时期地质系本科专业之始;1955年,地质学专业又分设了地质测量与找矿、水文地质、古生物学3个专门化(自三年级分专门化);1956年增设地球化学专业(实即“大地化”专业),同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不授予学位),王鹤年、俞受鋆便是徐克勤教授招收的南京大学地质系最早的两位研究生。这些专业均圆满地实现了各自的培养目标,共培养出本科毕业生近2000人,专科毕业生1000余人,研究生19人,进修生120人。他们后来大多成为各自领域的带头人和骨干力量。其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1人,另有1人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们是王德滋、袁道先、张本仁、刘广润、孙枢、周志炎、谢先德、郑绵平、金玉玕、童晓光、戴金星和安芷生。曾经担任部、省级领导职务的有7人,他们是原石油部副部长闵豫,地矿部副部长张文驹,地矿部副部长、国家地震局局长方樟顺,福建省副省长刘金美(女),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吴永乐,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王中刚,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孙枢。他们当中还有不少人曾经创造下“中国之最”,例如最先登上“地球两极”的中国人,曾任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副站长的张青松和在北极之巅留下第一行中国人的脚印的竺国强,便是地质系区域地质专业的毕业生。还有不少人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研究绽放两朵“金花”
南京大学地质系的科研工作,于建国后逐渐开展起来,并在校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9年以后,祖国的建设事业对地质工作的要求一年比一年迫切,在该时期地质系所有的科学研究成果之中,最为重大的还当首推“华南花岗岩研究”和“内蒙草原找水研究”(内蒙草原综合考察)。“华南花岗岩研究”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找矿的巨大实际意义,1982年这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使南京大学地质系的“南矿”特色得以进一步凸现。“内蒙草原找水研究”以锡盟中部无水草场找寻地下水为中心任务,在锡盟玄武岩台地“无”水草场上,发现了“台边”、“洼地”和“新构造断裂带”上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布井成功率达85%以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项研究成果后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两项研究与南京大学其他三项研究成果在1965年高教部举办的全国高校科研成果展览会上展出,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的充分肯定和热情赞扬,并被人们誉为南京大学科学研究的“五朵金花”而闻名遐迩。
肖楠森(左二)教授团队在考察中
“华南花岗岩研究”团队在地质考察中
◆功高望重八教授
南京大学地质系之所以有如此蓬勃发展的17年,之所以能在这一时期培养出包括12名院士在内的众多的地质英才,之所以能在享誉全国的南京大学科研的“五朵金花”中独占两朵,最根本的原因便是拥有一个学术造诣精深而又乐于培育人才,卓然成家而又善于合作的教授群体。在这个群体当中,既有使“南矿”特色更加凸现的矿床学家、岩石学家李学清、徐克勤、张祖还、孙鼐教授,又有带来“北古”风气的古生物学家陈旭教授;既有在我国大地构造学派中占有重要席位的构造地质学家郭令智、姚文光教授,又有以新构造理论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中独树一帜的水文地质学家肖楠森教授。
郭令智教授(中)与国外专家交流
风雨“文革”十年间(1966—1976年)
南京大学地质系师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仍然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求知欲,克服重重困难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了一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1961—1965级学生,均是在全国高校入学统考的激烈竞争中被录取到南京大学的,他们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学习能力。这些学生毕业时,肩负着“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任务”,走向四面八方,他们中大部分被分配到大西北地区和基层地矿单位,无怨无悔,努力工作,为祖国的地质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进入后期阶段,南京大学与其他高校一样,在本科生停止招生6年后恢复招生,于1972年4月迎来了“文化大革命”以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南京大学地质系1972—1976年共招收了5届大学生共696人。总体来看,这五届学生能吃苦,具有很强的自制力,在校期间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培养和系统训练,因此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地进入角色。无论是从事教学、科研和生产技术工作,还是行政工作,他们后来大多成为本单位的中坚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很多人经过不懈努力,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有些已成为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出色的行政管理人才,如1975届毕业生杨树锋、1977届毕业生郭华东、1980届毕业生陈骏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7届毕业生侯先光于2004年由于发现云南澄江动物群而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为母校争得了荣誉。
改革开放谱新篇(1977—2021年)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发表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讲话,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到处涌动着昂扬奋进的春潮,标志着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科学春天的到来。地质学科的发展,也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1986年南京大学地质系更名为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更名本身反映了地质科学内涵的扩充以及更加适应地质学科与其他相邻学科交叉渗透的新形势。2008年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为了进一步贯彻理科地质与工科地质并重的方针,在地球科学系的基础上发展为理工结合的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坚持内涵发展推动学科建设
2006年后,南京大学提出了“基础研究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应用研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地球科学系主动采取措施,建立了理工结合、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模式。2019年,根据地球科学发展的趋势,学院提出了地球科学发展要走向现代化、走进社会、走出地球的发展理念,持续实施“学科现代化建设”计划,强调学科质量,弱化学科边界,优化组织管理模式。新地学学科建设成绩喜人,学科特色和优势更加彰显。
1. 多学科齐头并进,蓬勃发展。1988年,矿床学(联合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三个学科被评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国家重点学科第二次评估中,“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名列同类学科全国第一,构造地质学也再次被确认为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国家重点学科第三次评估中,“地质学”被确认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水文学和水资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0—2015年,“地质学”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2017年“地质学”和“矿业工程”两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自2009年起参加全国学科评估。在第二轮学科评估(2007—2009)中,“地质学”位列全国第二。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2010—2012)中,“地质学”位列全国第一(并列)。2017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2012—2015)中,“地质学”荣获A+好成绩。
2. “211”“985”工程推动学科快速发展。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学科发展中相继获批三期“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项目。地科院承担了“211工程”一期建设项目“岩石圈演化及成矿动力学”。二期又重点围绕“岩石圈演化动力学与矿产资源效应”项目,建成了一批现代化实验室。三期针对国家需求,重点围绕“多尺度地质过程精细研究”、“我国重要区域成矿成藏规律研究”和“区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三个方向进行建设。“985工程”一期建设期间,地科院重点建设了“地球演化过程与资源(古)环境”、“表生环境地球化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水资源合理利用与水环境保护”、“城市地下工程环境科研基地”等五大平台。“985工程”二期依托五个院系(地球科学系、城市与资源系、大气科学系、环境学院和生命科学院)建设“地球圈层与环境”学科平台,地科院承担岩石圈演化过程与成矿及其环境影响、水文循环过程和水资源两个重点方向的建设任务。“985工程”三期,学院结合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重点围绕“地质过程及其资源—能源效应”开展建设。
瞄准科技前沿,开展科学研究
历经数十年的艰苦奋斗,地科院建立了以矿物岩石矿床学、同位素地球化学、表生地球化学、水文与水资源、地质工程、能源地质学、地球物理、行星科学等多个重点方向的研究平台。在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建设,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技术开发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在有些领域,甚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富有创新性的成果,尤其在花岗岩、火山岩成岩成矿,板块与地体构造及其与成矿关系,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地球化学,地下水动力学和表生地球化学等学科的某些领域的研究,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1978年以来,地科院作为主持单位共获国家级奖7项,省部级一等奖26项。
1978年南京大学地质系获6项全国科学大会奖,其中,华南花岗岩及其与成矿关系和华南沟弧盆构造演化,作为重大成果在大会上展出。1982年我国第一次评选自然科学奖,徐克勤主持的“华南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及成矿规律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4年肖楠森主持的“全国1∶20万综合水文地质普查成果及应用新构造分析方法探测地下水资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陈骏主持的“亚洲风尘起源、沉积与风化的地球化学研究及古气候意义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7年周新民主持的“华夏地块中生代花岗岩成因与地壳演化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施斌主持的“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沈树忠团队完成的“重现地球3亿多年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成果入选2020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1978年,获得6项全国科学大奖
1982年以来,获得7项国家级奖项
陈骏(中)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多渠道承担科研项目。本世纪以来,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项,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33项,杰出青年基金16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9项,面上科学基金299项。承担973项目1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显示出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雄厚实力。此外,还承担了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国家攻关课题419项。加上横向协作科研项目所获经费,共获科研经费105457.44万元,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
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地科院还十分重视产学研一体化、重视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多年来,在危机矿山找矿、新能源矿产的科学深钻、新型人工震源技术、镁基二氧化碳矿物资源化利用、高纯石英砂研发成果产业化、特种钢原材料之一铬的富集过程和成矿机理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为南京大学赢得了荣誉。
胸怀天下,勇担使命,培养高质量地学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地科院院共培养本科生3220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376名、学术型博士研究生1056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388名,加上特殊时期培养的专科学生,百年地科,共培养各类学生14596名,可谓桃李满园,人才辈出。其中1985年毕业的杨树锋、顾连兴分别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位构造地质学博士和矿床学博士。童晓光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贾承造、郑永飞、郑永飞、张经、刘丛强、周忠和、王焰新、陈骏、周忠和、杨树锋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49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地质学专业1994年为教育部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在1998年国家基金委和1999年底教育部对人才培养基地的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基地,位列地质学基地之首。后先后入选江苏省“品牌专业”、“重点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拔尖2.0建设基地;地质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此外,大力推进教材建设,持续加强对《普通地质学》湖山实习基地和《区域地质测量实习》巢湖实习基地的建设,组织了多次“大地学”联合野外考察和实习,奔赴国内外多地开展联合实习。通过上述举措,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教学研究频获各级奖励。2009年以来先后出版教材25部,其中《普通地质学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1989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普通地质学(第三版)》2021年获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一等奖。
第二部分 薪火相传守初心,凝心聚力谱新篇
瞄准地球科学前沿,“新地学”学科建设成绩喜人
地科院长期位于鼓楼校区东南楼
学院现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矿业工程”3个一级学科,其中“地质学”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10—2015年,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是“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2017年,“地质学”和“矿业工程”两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中,“地质学”以三项指标全优的优异成绩位列全国同类学科首位。
学科建设注重支持原创性新理论、新方法研究方向的发展,以国际前沿或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战场的学科方向带动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瞄准地球科学前沿,加强地球演化学科方向建设;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加强战略性资源和重大灾害防治等学科方向的发展;2017年,成立地球与行星科学系,抢抓国家深空探测重大机遇,支持行星地质学方向发展。
下一步,将在“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南大特色”总体建设目标的引领下,坚定“走向现代化、走进社会、走出地球”的地球科学新发展理念,实施“学科现代化建设”计划。以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优秀团队,推动创新研究,向国际一流学科迈进为具体目标。面向地学未来发展趋势和国家资源、环境重大需求,以地球系统科学统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重素质、强基础,重点方向重点发展,新兴方向优先支持,平台建设强调创新,队伍建设重在活力。
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
学院现有教职工204名,专任教师115名,其中教授71名、副教授38名,另有52位特任研究系列人员、博士后。目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名(王德滋、许志琴、陈颙、陈骏、杨经绥、沈树忠),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王汝成、徐夕生、吴吉春、曹剑),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鲍惠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陈骏、王汝成、徐夕生、施斌、沈树忠、王向东、季峻峰、吴吉春、陆现彩、胡修棉、杨晓志、樊隽轩、王勤、唐朝生、王孝磊、张爱铖、惠鹤九、刘显东),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6人(杨晓志、惠鹤九、李伟强、李伟、刘媛媛、沈征涛),“国家 千 人 计划”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3人(王博、唐朝生、曹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刘显东、王博、王孝磊、曹剑、唐朝生、李高军、魏海珍、李伟强、李伟、朱鸿鹄、陈天宇、葛荣峰、王小林、泮燕红)。
2016年起实施“青年人才倍增计划”,专门成立由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现代地球科学中心”,成为支持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2016年以来,先后6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王勤、唐朝生、王孝磊、张爱铖、刘显东、惠鹤九),6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李伟强、朱鸿鹄、李伟、陈天宇、葛荣峰、王小林)。
学院于2019年荣获了南京大学队伍建设“突出贡献奖”。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型地学人才培养”走上快车道
地科院制定“全面走进学生”育人计划,健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运行体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努力为建设“第一个南大地科”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新时代地学青年。
本科人才培养
学院现设有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6个本科专业,涵盖基础地质学与应用地质学专业方向。拥有“地球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共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人才培养中注重发挥学院科研优势,通过“院士进课堂”、“名师邀约计划”、“大学生创新训练”、“地质技能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拓宽基础,培养创新能力;贯彻学校“三三制”教改精神和培养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国家需求,2016年联合地理、大气、环境学科开设“地球系统科学与环境”实验班,2017年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开设“生物演化与环境”国际班,构建了新时代一流地质人才培养新模式;围绕全球视野育人行动,推进“全球化”人才培养国际伙伴计划,持续推进人才培养理念国际化,课程建设国际化,教师队伍国际化,实践教学国际化,科学研究国际化。2020年,地质学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及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基地2.0,本科人才培养开启新征程。
研究生教育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共设有13个研究生招生专业,每个专业都有博士点。
学院分别于2010年、2016年推出“研究生科研主力军计划”和“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现在国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地科院开展短期研究生课程和讲座、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和Science子刊、Geology等NatureIndex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已成为常态。近年来研究生荣获奖励: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3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5人、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16人、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奖5人、教育部博士学术新人奖4人、江苏省科研创新计划项目29人、李四光优秀学生奖5人、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1人、“百人会”英才奖1人、“挑战杯”金奖1项、国家创新博后计划4人。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科学研究再创新高
2013年,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整体搬迁至仙林校区朱共山楼
长期以来,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大地学科研”战略,全力以赴解决“地质难题”、服务“国家急需”,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地方经济发展主战场,构建科学技术研究创新体系;围绕学科发展,重点建设“成岩成矿、表生地球化学、资源能源、水科学和工程地质”五大重点科研创新平台。主要科学研究方向包括:战略性关键金属成矿理论、大陆动力学、表生地球化学与全球变化、矿物晶体化学、深下地幔物质循环、岩浆动力学、生物演化与环境、月球与行星科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水文学与水资源、地震学、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防治、地质建模与模拟等。
近五年承担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大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23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重点项目18项、杰青7项、优青7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16项。年均到账科研经费超1亿元。
在此基础上,科学研究成果屡创新高。近五年共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各1项;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近五年来,SCI论文年发表230篇以上,其中在Science、PNAS、NatureGeoscience等学科卓越期刊中年发表论文25篇以上。自然指数(地球与环境科学)全球排名稳定上升,2018—2020连续3年位列国内高校第一,其中2019—2020位列世界高校第二。
继往开来,建设高水准科学研究平台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科研平台建设始终以国内一流、国际领先为目标,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已成为学院重要科研成果产出的硬件保证。
1984年开始组建的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全国第一个从事内生金属矿产资源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硬件建设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始终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以我国重要金属成矿带为基地,组织实施重大研究计划和重大工程,重点解决国家金属矿产领域的资源保障问题,引领我国金属矿产研究,打造战略性关键金属成矿理论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我国地球科学前沿创新阵地和拔尖人才培养基地,抢夺国际科技竞争中关键金属研究领域的制高点,为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重大科学计划和重大科学工程提供强力支撑。实验室根据研究方向和分析测试仪器特点,已经建成了以矿物结构与成分分析平台、元素与同位素分析平台、高温高压实验平台、成矿流体分析平台、古地磁与构造热年代学平台以及高性能计算平台等六大集群为主的实验室技术支撑平台,在微束分析、同位素分析、成矿流体分析等领域形成自己的技术特色,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2010年以表生地球化学研究所为主体的地球化学学科联合南京大学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科,组建“表生地球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1年5月由教育部正式批准立项建设,2020年该实验室在教育部组织的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得良好成绩。近年来,实验室在认识全球环境变化规律与机理、表生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并在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环境修复、表层地球系统监测技术、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等领域进行技术创新,着眼于我国全球变化应对途径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需求,并逐步建成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表生地球化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2018年,学校为推动“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实施,依托地球科学学科启动建设前沿科学中心,由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大气科学学院等共同组建,进一步深化交叉创新科研范式改革,探索科研体制和组织模式创新。2020年5月,学校正式成立关键地球物质循环前沿科学中心,并于2020年12月通过教育部专家论证,正式获批立项。地球物质循环前沿科学中心的成立,是我校开启地学新百年发展、提升地球科学学科水平、推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机遇。是推动地球科学与环境社会整合研究、培养地球科学未来人才、建设国际地球科学前沿阵地的重大举措,是我校地学走向融合发展的重要创举和必由之路。
地科之树,枝繁叶茂
结 语
从上世纪“五朵金花”中独占两朵,到新时期荣获国家科技大奖;从初创时的地质门,到享誉全国的地学重镇,在国家建设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闪耀着地科人奋斗不息的身影。“南京大学大地探测与感知研究院”“大陆动力学研究院”“关键地球物质循环前沿科学中心”的成立,行星科学本科专业的设立,无不昭示着地科人艰苦奋斗、勇攀高峰、不断超越的精神延续。
百年地科,智慧渊薮;千年梦想,浩浩汤汤。
站在民族复兴的新起点远望,地科人闪耀的科学家精神宛如他们翻越的一座座高山;对科学事业的代代传承,就像他们跨过的条条大河,生生不息,恒远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