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彰往察来,寻根科学楼精神丰碑


南京大学科学楼建成于1987年,是南京大学第一座现代化的综合实验科研楼。2022年,为贯彻落实“寻根性办学”的指导精神,献礼120周年校庆,在校友总会和环境学院的领导下,南大环境校友会协同相关院系、部门,策划和启动了“南京大学科学楼寻根工程”,通过查阅档案、走访调研等一系列工作,梳理科学楼所蕴含的历史,发扬与传承科学楼凝聚的精神。

察历史而知兴替,究源起而明潮向。四十年栉风沐雨,科学楼所凝聚和代表的精神根底历久弥新、传承不朽:她宛若丰碑,承载着南大人科学报国,绵延百廿的家国情怀;她亦如灯塔,照亮新时代勇攀学术高峰、建设世界名校的履迹。在不眠的灯光中、在坚守的背影里,正是科学楼,为代代南大人赋予了强大精神动力和丰厚精神滋养。


二、上下求索,脚踏实地高楼平地起

从递交建设申请,到最终的设计营建,科学楼的问世,如科学探索一般,充满曲折:1979年起,学校先后4次申请,教育部3次批复修改意见,至1982年终于通过。彼时,因国内尚无前例和经验,学校与设计方江苏省建筑设计院就科学楼的设计展开了多番探讨:大至大楼整体基建,小到楼内承载仪器的楼层隔板材料筛选。1987年,由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施工建设的科学楼正式投入使用,前后历经9年。正是这些先行于时代的艰苦探索,成就了科学楼的屹立至今。





三、实干担当,科技自强为国铸重器


(一)高质发展,基础学科勇攀高峰

科学楼的问世,承担着南京大学基础科研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南大不占天时,也不占地利,如何在资源和规模都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人和。南大人以实干担当为志,勇攀基础科研新的高峰。曾在科学楼工作过的教授、学者,先后获得19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9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有力促进了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这栋普通的大楼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

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南京大学科学楼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视察南京大学科学楼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南京大学科学楼

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视察南京大学科学楼

首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曲格平视察南京大学科这楼


科学楼作为基础研究的攀峰之地,南京大学的多个重点实验室、实验中心在此扎根落地。

1.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4年成立,1987年通过国家验收,1995年批准开放,是由原国家计委首批投资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连续6次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均被评为优秀,2000年度评为数理学科第一名,2005年度经科技部批准予以免评。国际著名刊物《Nature》曾评价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是亚太地区(除日本以外)“已经接近世界级水平”的研究机构之一。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主要部分于1987年至1998年坐落在科学楼4楼。

实验室仪器

世界银行验收项目现场


2.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0年成立,实验室的重点仪器室坐落在科学楼13楼。30多年来,实验室始终坚持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研究,如免疫性疾病和血管相关疾病等,以及药物创新和生物技术制药的关键研究如心血管药物、免疫药物、抗肿瘤药物、精神和神经性疾病药物以及生物信息学、动物模型、药物传输等方面;在疾病生物学基础研究、药靶筛选、先导分子发现与活性研究、前沿生物医药技术研究方面保持优势和特色。

专家参观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3.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同济大学、南京大学联合建设,1989年获批,1995年通过验收,已先后四次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实验室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定位于环境复合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探索环境复合污染过程与机制,阐明复合污染的环境效应,研发以“污染物资源化”为核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染控制高新技术,促进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的实际应用;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等方面,实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实验室的主要部分于1989至2010年落户在科学楼8楼。

4.现代分析中心

主要成员合影

成立文件

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成立于1983年,1987年搬迁至科学楼(1—5层)。中心是教育部首批成立的国内高校检测中心之一,于上世纪80年代依靠世界银行贷款购置一批国际领先的现代分析仪器。中心作为南京大学校级分析仪器服务平台、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面向学校理工科院系全面开放,在实验教学、科研测试服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心下设五个分析检测室:拥有电镜、能谱、光谱波谱、质谱、色谱等各类分析仪器。中心作为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合格单位,在医药、化工、环境、材料等领域积极为社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

 2011年南大科学楼(生命化学晋升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审)

法国化学家诺贝尔获得者莱恩参观中心

(二)固本夯基,特色学科成长壮大

南京大学环境学科、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科等特色学科在科学楼从无到有,从有到强。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

1.环境学院

环境学院是国内最早开展环境类教学与科研的单位之一,门类齐全、优势突出,拥有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双一流”建设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单位,在教育部2004、2008、2012、2016年组织的四次学科评估中,分别获得第8、第4、第3和A层次的成绩,学科地位保持前列。

96级环生实验课

环境学院成立20周年

环境学院自1987年至2010年,一直在南京大学科学楼办公。

2.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于2009年12月成立,前身是1993年由著名材料物理学家闵乃本院士创建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9年,祝世宁院士担任组长,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工学院模式筹建。学院的宗旨是瞄准现代工学前沿,面向人类和国家对材料、信息、健康和能源等方面的重大需求,通过建设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师队伍,开展高水平的科学技术研究,满足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需求,培养领军人才。

学术交流活动(科学楼9楼会议室内)

2011年至2020年期间,学院主体坐落在南京大学科学楼6、8—11楼。

(三)提质强能,产学研用融合创新

曾在科学楼里办公的单位,孵化出的企业南大光电(300346)、南大环境(300864)、药康生物(688046)相继上市,总结成功的经验,推动更多的南大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广泛应用,助力实验室进一步整合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打通“基础研究—创造技术—成果转化”全链条。

1.MO源研究开发中心

“MO源”即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南京大学是我国MO源研究和研制的主要基地,先后承担了“七五”直至“十五”期间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等多项MO源研制的国家级研究任务,在MO源合成方法、纯化技术、分析方法及灌装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原国家科委于1997年正式批准在南京大学设立MO源研究开发的国家基地,孵化的企业南大光电于2012年8月7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300346)。

成立文件

南大光电上市

MO源研发中心自2012年至2021年在科学楼开展工作,在此期间承担了诸多国家或军工重大专项,为国家集成电路、光电子、新能源产业贡献力量。

2.环境规划设计院(环科所)

自1978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以来,南京大学环境学科在培育大批优秀人才的同时,坚持为国家、地方的重大环境需求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2012年,根据国家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高校产业转型的相关要求,为进一步完善南京大学环境学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服务社会”的一体化平台体系,南京大学整合相关资源组建了综合性甲级环境科研、规划和咨询服务机构——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2020年8月,设计院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300864),成为注册制改革后首批上市公司。


南大环境上市

1987年至2012年,南大环科所在科学楼办公,2012年,改制成立南大环规院有限公司,目前科学楼已成为南大环规院总部。

3.药康生物

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实验动物小鼠模型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系亚洲小鼠突变和资源联盟企业成员以及科技部认定的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共建单位。公司基于实验动物创制策略与基因工程遗传修饰技术,为客户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化小鼠模型,同时开展模型定制、定制繁育、功能药效分析等一站式服务,满足客户在基因功能认知、疾病机理解析、药物靶点发现、药效筛选验证等基础研究和新药开发领域的实验动物小鼠模型相关需求。

药康生物上市

2022年4月25日,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药康生物”)正式登陆科创板敲钟上市(股票代码688046)。


四、赓续奋斗,科学楼精神隽永铭刻


楼栋巍巍,岁月悠悠。回首来路,历史的数据记录了科学楼四十载取得的卓越成绩;眺望未来,那些被传颂的故事、那份对科学的执着热情,是一颗颗至今仍能点燃沸腾心绪的星火。

(一)“嚼得菜根”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醒神州大地,南京大学就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申请兴建一座现代化综合性科研用楼;1982年,教育部正式批复设计方案。随后,一座崭新的高楼——科学楼在校园西北角拔地而起。科学楼建立之初,资金紧缺、资源有限,工作开展举步维艰。“当时的房子有多紧张呢?王广厚院士,他当时要搞一个仪器,就没有房子,把那层的一间厕所改成了实验室。”固体微结构重点实验室原副主任刘治国回忆道。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百废待兴,专家学者们的困难怎么解决?原环科系书记石征禄说:“一方面学校向世界银行贷款,采购了一大批当时很先进的设备供全校科研使用;另一方面,有那么多课题组那么多人,办公用房就极度紧缺。我们拿出党总支办公室的一半和器材室的一半,供张全兴院士做科研用。张院士呢,拿出家里的2万多块的积蓄,加上向系里借的3万块钱,用于改造实验室并购置仪器。大家的干劲很大,一切以科研为重,一切以国家的需要为重,全心全意付出。”

环境学院副院长张徐祥教授曾在科学楼就读和工作:“我记得任洪强院士与程树培教授在科学楼12层,有一间门对门的实验室,实验室里只有一个小抽屉是给任老师放自己的物品的。那段时间,他无数次在科学楼和宜兴之间来回奔波,为的是建设南京大学第一个校外的产学研平台——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并把它发展为我国比较有影响力的校外产学研平台。”

(二)“做得大事”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闵乃本院士曾说:“做科学工作,我的体会是自讨苦吃,没有钟点、没有假期,必须耐得住寂寞,一有时间,想到的就是科研,尤其是在没有突破的时候非常痛苦。”当年,固体微结构实验室在科学楼4楼,常年灯火不熄,从耄耋之年的院士到年轻的科研人员,吃完晚饭都会自觉回到实验室,直至晚上十一二点才离开。当固体微结构实验室原副主任刘治国忆及科学楼往事,说:“记得当时李鹏(时任国务院总理)来的时候,冯端先生接待他。他考察以后说:‘看上去,你们这个实验室,仪器条件不怎么样嘛。’冯先生就跟他说:‘我们就是善于用这个不怎么样的仪器来做出比较好的工作成果。’”

正如原基建处处长邢涛所言:“科学楼的申请、建设过程,如同科学研究一般,充满曲折,经过了反复地论证。后来,科学楼里走出了许多大师,像闵乃本院士、张全兴院士都在这里工作了许多年,香港大学校长张翔院士当年就在这里读研的。”四十年来,科学楼里的老师和同学们,牢记国家嘱托、铸就了不朽功勋;他们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推进全链条创新;他们坚持基础研究,探究自然和科学的奥秘;他们创造技术,突破卡脖子的关键环节;他们推动成果转化,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的重大战略。

春华秋实四十余载,科学楼力铸国之重器,怀揣科技报国初心,竭诚为国培育稀缺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有9位院士曾在科学楼开展科研工作:


冯端:凝聚态物理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7年至1998年期间在南京大学科学楼开展科研工作。

冯端

王业宁:凝聚态物理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7年至1998年期间在南京大学科学楼开展科研工作。

王业宁


闵乃本:固体物理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1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87年至1998年期间在南京大学科学楼开展科研工作。

闵乃本

都有为:磁学与磁性材料专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7年至1998年期间在南京大学科学楼开展科研工作。

都有为

张全兴:环境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专家,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从1993年到2010年一直在科学楼910开展科研工作。

张全兴

祝世宁:功能材料学家,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7年至1988年期间在南京大学科学楼读研。

祝世宁

王广厚:物理学家,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7年至1998年期间在南京大学科学楼开展科研工作。

王广厚


张翔:光电学家,现任香港大学校长,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7年至1988年期间在南京大学科学楼四楼读研。

张翔

任洪强:环境工程专家,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从2001年到2010年一直在科学楼八楼开展科研工作。

任洪强


五、结语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是马克思的至理名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这句话,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世界科技巅峰。

南京大学建校12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南大人,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艰苦奋斗,拼搏创新,克服了一个一个困难,解决了一个一个难题,创造了一项一项奇迹,夺取了一个一个的胜利。

科学楼建成40多年来,南大的基础研究在科学楼取得持续突破,新工科和科技产业在科学楼萌芽和成长,“三位一体原创驱动式”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在这里累结硕果。四十年来,入驻科学楼的单位在变,但追求科学的精神不变,科技报国的情怀不变。

征途漫漫,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科学楼,仍将是一代代南大人宽德养士、至乐成学、吾道在国、与世恒新的的南大精神的外化凝练,在时光里,永熠辉光。

    (南京大学环境校友会供稿)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