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1964级六朵金花合影。由左至右,前排:徐应葵、邓晓文、吴晓鸣,后排:于弦。蔡琼、潘裕玲 


今年5月20日,南京大学迎来120岁华诞。母校生日,学子愈发兴奋,毕业越久,思念愈烈。五十多年的离情别意,此刻融在指尖,写成此篇,祝母校生日快乐!

我是南京大学原中文系1964级学生,我们的入学与离校,正值上世纪六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南大只有鼓楼校区,当时不称“鼓楼校区”,就称“南京大学”,因为当时南大就只有这块校区。所以,本文凡“南大校园”皆指现在的南大鼓楼校区。

对教养了自己六年大学生活的南大校园,我难以忘怀,如下“四爱”,便是。我想,我的同时代南大学生会有同感。


爱校园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南大鼓楼校园,由分居汉口路南北的两大部分即南园和北园组成(教职员工宿舍区除外)。南园东邻小粉桥、中山路,南接广州路。中山路是当时南京最大最繁荣的大街,命名有来头,街道上应有尽有,整洁规范,十分气派;广州路闲僻幽静,西达清凉山,清凉山深沉静穆,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北园东邻天津路、中山路,北接北京西路。每当春暖花开,北京西路两侧的观赏桃花,一树树满满绽开,中间没有任何他树相杂。人们总说,红花须绿叶衬托,北京西路的桃花不求绿叶,它们自成风景,一律的紫红或粉红,形成一道笔直的花路,向西伸去,实在气派又迷人。

北园的东北,几乎是一墙之隔,便是鼓楼,“鼓楼校区”之名因此而得。鼓楼,始建于明朝,走过清朝,历经民国,各朝各代有许多各自的故事,人文精神之魅力可想而知,是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样的繁华与沉静、古朴与现代、人文精神与自然美景互为交织的环境中,南京大学方方整整地座落于此,这方土地赋予了南大校园独特魅力与历史厚重。中国古代崇尚方正理念,认为凡事符合方整观,就是中规中矩,就会顺利吉祥,南大校院是方整的,因此是吉祥宝地。

南大校园有贯穿古今的唯美!


爱南园


南园与北园之间,是一条不是十分宽阔的马路,实名为汉口路,南大的门牌号就是汉口路22号。在我们学生心目中,这东西走向的汉口路中间的这一段,只是南大校内的一条道路,它属于南大,从不称它为汉口路。

南园是生活区,这里最多的是学生宿舍楼,其次是食堂楼,还有男女浴室、平房自修教室、招待所、医务室、学生会小楼,单身教师宿舍和家属住所等。另外,南园还有一个拉贝纪念馆,当时没命名,也不开放。每一处都有说不完的故事,这里,只能择而记之:

八舍:被称为女神楼的八舍,古色古香,那翘翘的飞檐,很独特,总引人沉思那古韵古情。全国高校安排全校女生共住一幢楼,南大独创也唯一。中文人浪漫,我班一位才子男生曾调侃说:“这里住着的全是春梦。”是的,一届又一届的“春梦”,在八舍住过五年后,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都是巾帼女。当年,我们班的六个春梦,曾住八舍336室近六年时间(很少时间住他室),不管是去晓庄林场半工半读,还是去溧阳分校劳动建校,这336室一直是我们六人的家。

八舍336室,今何如?时常想念!

八舍的西边是九舍,中文系的男生全部住九舍。我班六女生住的336室在八舍三楼最西头,中文系其他班女生亦住八舍西头,如334室、332室,或335室、333室等,南边为双号,北边为单号。八舍的西门与九舍的东门,之间仅有约十米之遥,所以,中文系或某班级若有集体活动,集中起来是最方便的,只要喊一下,大家听见后即去八舍西门前的小操场集合。与我们同享这种方便的还有政治、历史两系,除此,他系不具。

平房教室:南园平房教室里的连体椅,是我永远也忘记不得的。一是因为它们很特殊,桌椅连体,一张椅子,上置一块小板,当作桌子,书本、笔记本搁在上面,便读书、听课、写字。二是因为连体椅记录了我们六个女生的友谊。起初,我们六人常去那儿上晚自修,连体椅被我们坐了又坐,它们是我们学习生活的见证人。

连体椅,如今安在?

学生会小楼:顾名思义,学生会小楼就是南大学生会的所在地,对全校学生来说,那是很贴心又悦耳的名字。它座落在南园中心道路的西边,紧挨着。別看它楼小,但发出的号令很管用,因为学校的广播站也设在小楼上。广播站,好像就是全校学生的司令部,广播一响,同学们立即行动。在广播站工作的同学很辛苦,他们都是学生中的精英,组稿、审稿、编辑、播音以及料理一切广播器材等,几套班子齐全。这拨同学有各自的学业,来广播站工作,是他们的额外劳动,他们工作得一丝不苟,水平堪比正式广播电台,很受全校师生青睐。我们系亦有同学在里面工作,如1965级王宗凤就是播音员之一。

我对学生会小楼的深刻印象和感情还来自我们班六女生集体赴考南大文工团的事。入学后的一天,我们去学生会小楼考试了,几天后收到通知,全被录取,吴晓鸣录在舞蹈队,其余五人录取在合唱团。可惜后来只有吴晓鸣坚持下来始终是文工团优秀团员,其他五人半途而废。其间,合唱团团长(南大物理系四年级学姐)专门来找过我,我却放弃了,现在越想越可惜。南大文工团的水平是很高的,参加进去受训练,定会有收益。要不然,我也有一技之长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位于南园的拉贝纪念馆值得一提。拉贝是个德国人,抗战期间,他曾救助过许多难民,他在这一住所(在南园东边的小粉桥一号内),从日本鬼子的屠刀下救过很多南京市民的性命,所以此处有着特殊的时代和政治意义。六十年代我们在校时,此处还没被命名,也没有开放。下次若回南大,一定要去参观一下。

南园,它是我们六年大学生活的憇息地,除了上课、参加会议或某些集体活动、外出半工半读,一切衣食住行全在南园,爱它是必然!


爱北园


北园是教学区。

这里最多的是教室楼,是学生们上课的地方。教室不固定,不像中学有固定教室,跑教室上课很辛苦,课间十分钟,要从这幢楼跑到另一幢楼的教室,实在紧张,没人有自行车,都得跑步走,但总也赶得上。

北园是南大首脑机关的所在地,校党委办公室、校长室、校级各机关办公室都在这儿,学校的一切政令从这里发出。

大礼堂,是个热闹又使用率极高的场所。新生的开学典礼,聆听校长训导,在这儿;某届学生毕业了,举行典礼仪式,在这儿;放电影了,观看文娱晚会,在这儿;某系要开大会了,也在这里。

北园最引人注目的是北大楼,不管时代怎么变迁,它总是以独特的魅力与丰姿屹立于北园,令人崇敬和向往。北大楼是南大的标志性建筑物,建于1917年,中西合璧的风格,大楼中部建有一座五层高的正方形塔楼,上嵌一个大五角星,红光闪耀,经久不衰。

北园里的斗鸡闸原是何应钦公馆,解放后被辟为校外事办兼外宾接待处,这地方,学生们是不去的。

我们中文系的办公楼也在北园,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女士的旧居,本系学生对它并不生疏,因为是自己的系馆,只要有事,可以出入无羁。

图书馆楼,这里藏着万千书籍,是一个读不完的知识宝库,师生们可借书,定期归还。内设阅览室,可借书坐下阅读,也可在此上自修课。(编者按,这里说的图书馆指的是今天的“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鼓楼校区面对中央路的图书馆当时尚未建造)

北园的游泳池里,有我们六女生的故事。

有一年夏天,六人去学游泳,一下泳池,一个不敢下水,只在池边泡泡,一个小时后,上岸,回宿舍,谁也没学会。第二次又去,亦如此。很可能,直到现在,我们还是谁都不会游泳。在这么好条件的游泳池里学不会,还到哪里能学得会?胆小鬼!

北园还有一个小礼堂,不大,原是当年基督教徒做礼拜的地方,有神圣感。

北园有400米跑道的大体育场,有音乐室,等等,凡各系教学所需,一应齐全。

北园,是我们学文化获知识的地方,是我们灵魂被熏陶受教育的所在,爱它!


爱校门


南大有两座校门,南园校门与北园校门,它们两两相对,互为呼应,很别致,没见过其他高校的大门是如此布局的。它们宏伟,它们浩大,它们气派。正校门当然是北园校门,两根粗壮的方形立柱撑起门头,上书“南京大学”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分列校门右边和左边立柱,既彰显了抗大精神,也鞭策着今日学子。我就一直感到,南大的校门,那样地深邃阔大,似伟大哲人,满腹经纶,似高门贵人,大度包容,似世界母亲,接纳五湖四海。南大校门,巍巍然,永远屹立,天长地久!如今,哪怕是在App图片上看到南大校门,我都会激情澎湃。

南大的校门,南大永远的丰碑之一,爱它!


现在的仙林校园,其建设当然更加前卫,可我把对南大校园的爱定格在鼓楼校区。恐怕,心怀这种爱的人远不止我一人。六十年代的南大校园,学子们无论西东,永远铭记。

往事并不如烟,事历历,物沧桑,情绵长,意悠远,值南大校庆之际,拜托2022年的春风,捎去我对南大鼓楼校园的浓情怀念!

祝母校生日快乐,前途辉煌!


    (徐应葵,2022年2月20日于北京)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