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小石《楚辞专论》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23-06-02浏览次数:363


前些天,我忽然接到王立兴教授的电话,说他整理胡小石讲授的《楚辞专论》出版了,要我上他家去拿,于是我冒着小雨匆匆赶到他家。王老让坐沏茶,接着就同我谈起了他整理此书的故事。他说胡先生是楚辞研究的顶级专家,从1921年到1955年,先后在十多所学校讲过二十多次楚辞。1954年9月至1955年6月,他已肝疾在身,还为南京大学中文系三、四年级学生开了《楚辞专论》课,这是他最后一次为学生系统地讲授楚辞了。当时教室内外都挤满了学生,就连段熙仲、陈瘦竹这样的名教授也来听课,而且每堂课必到。胡先生除楚辞论文外,还著有《楚辞札记》,几经选择,未及定稿,就于1962年3月不幸去世了。不久,南京大学就成立了胡小石教授遗著整理委员会,著名教授范存忠副校长任主任,胡小石的早年弟子段熙仲、唐圭璋、吴白匋、曾昭燏、孙望等均参与其事,他的晚年弟子侯镜昶任学术秘书。胡先生有关书学史、楚辞札记、其他著作及诗词作品等各类手稿,均集中于中文系办公室小楼上,并由专人负责保管。不幸的是,这些宝贵资料在“文革”初期被红卫兵抄没,至今不知下落。


王立兴和吴翠芬是同乡、同学,1952年高中毕业又一道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自然也一道听了胡先生的《楚辞专论》课。吴翠芬还有幸成了课代表。她听课特别认真,课堂笔记也记得特别详细,并不时向胡先生请教。他们1956年大学毕业时,恰逢全国首次招副博士研究生,学校确定胡先生招4名研究生,胡先生当时指名吴翠芬免试做了他的研究生,王立兴毕业后也留在南大中文系任助教。一年后王立兴与吴翠芬结婚,主婚人就是胡小石先生。因此,吴翠芬对胡先生那批亟待整理的遗著荡然无存痛心疾首,同时也意识到她那两本楚辞专论的听课笔记特别可贵而始终珍藏着。改革开放以后,胡先生的遗著陆续由学生和家人整理出版,吴翠芬也萌生了整理《楚辞专论》的念头,但是吴老师当时忙于准备赴美讲学,回国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还要参加外事活动,并协助做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所以难以付诸实施。在不幸得了癌症后,她取出这两本笔记,为无力实现自己整理的愿望而叹息。王先生见此情景宽慰她说:“等你身体好后,我协助你一同整理,不会让恩师的楚辞研究成果在我们手中淹没……”谁知吴教授一病不起,于2014年匆匆离开了我们。王老在将吴翠芬的文学评论著作整理成《散花集》,将吴翠芬的诗文绘画作品整理成《流星集》出版之后,即着手整理《楚辞专论》。当时他已年过八旬,左眼黄斑裂孔,已无法辨字,右眼仅有0.3的视力,已无法使用电脑,所有书稿全靠手写手抄。要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太难了,家人与朋友都一再劝阻。但是王老表示:“承诺的事,我是铁了心要完成的。这是责任,也是情怀。”王老历经三个寒暑,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胡小石《楚辞专论》的整理工作。第一稿,抄录吴翠芬笔记;第二稿逐字逐句、逐章逐节地查证核实引用材料,作出注释;第三稿,对文字修润誊清。此书出版前曾先后校对过五次。胡先生讲授的《楚辞专论》得以出版,王立兴先生功不可没。

余生亦晚,无缘亲聆胡先生的教诲,所以一回到家便打开了这部书。第一部分为《楚辞导读》,首先谈教学目的,第一句话便是“通过此课程,对楚辞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同学们的科研能力。”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教学目的,这是胡先生所教学生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他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时培养出了冯沅君、苏雪林、程俊英、黄庐隐等名家;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时,培养出了胡云翼、刘大杰、李俊民等名家;在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任教时,培养出了段熙仲、唐圭璋、游寿、吴白匋、王季思、高文、曾昭燏、洪诚、沈祖棻、孙望、程千帆、金启华等名家,在南京大学任教期间培养出了周勋初、郭维森、侯镜昶、吴翠芬、吴新雷、谭优学等名家。

胡先生接着介绍了《研读楚辞的必要参考书》。胡先生治学大抵也是从目录学入手,他对目录学非常重视,曾专门请陈三立之子、陈寅恪之弟、南京图书馆研究员陈方恪为研究生讲目录学,他自己也曾为本科生开过中文工具书使用法课程。胡先生在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戴震的《屈原赋注》,并指出:“总之,楚辞自汉至今,大小著作不下几百种,很难查阅,初学者不必看这么多,只需看以上介绍的三种,基本参考用书就够了。”“研读楚辞,一定要读王逸注,当然包括洪兴祖补注。”(①p15)

在介绍研读楚辞的基础知识时,他也重点介绍了有关著作以指示门径。如关于名物,他推荐了南宋吴仁杰的《离骚草木疏》。关于训诂,他认为《尔雅》《广雅》必须读,还要了解扬雄的《方言》。关于声韵,他推荐了明代陈第的《毛诗古音考》和《屈宋古音义》两书,称陈第是明代研究古音最伟大的学者,“两书相互发明,在古音韵方面有廓清乱象,开辟先路之功。”(①p21)在校勘方面,他推荐了王念孙的《读书杂志》《余编》、孙诒让的《札迻》、刘师培的《楚辞考异》、闻一多的《楚辞校补》。

《论语·子路》篇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导读的第二部分是《楚辞辨名》。楚辞有许多异名,在胡小石看来,“名‘楚辞’,以声音言;名‘騒’,以情志言;名‘经’,以政教地位言;名‘赋’,以文学地位言。但这都不是屈原作品的初始名称。从文体上看,屈原作品的原初名称应该为诗。”(①p35)接着,胡先生从屈原与后人作品中找到许多证据证明了这一点,并得出如下结论:“屈原作品从本质上看,原初名‘诗’,其他四种称谓都是后人从不同角度加上的。”(①p36)明确这一点很重要,它说明楚辞是屈原等个人创作的抒情诗,楚辞是诗歌由集体创作变为个人创作的标志。历代史志以及其他书目中的集部,均以楚辞开始,即承认了这一事实。这一观点,对学者分析楚辞中某些作品的作者归属也是大有帮助的。如《九歌》,有的学者认为是屈原之前民间的集体创作,是为祭祀神而作的,与屈原绝无关系。胡小石依据《九歌》的内容,认为其中多数不是楚人祭祀的神,所以说《九歌》非楚人祭祀神之诗,而是浸润着屈原个人情感的抒情诗。这样的抒情诗,民间集体创作用来祭祀神的诗歌中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导读最后一部分是《屈原生平与作品》,鉴于有些学者否定屈原的存在,认为他只是个传说中的人物。胡先生依据《史记·屈原列传》《文心雕龙·辨騒》篇,肯定了清代陈玚《屈原生卒年月考》的说法,指出屈原生于楚宣王当政时的寅年寅月寅日,即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二日,于楚顷襄王十七年(前282)孟夏自沉于汨罗江,后人以五月五日端午节来纪念屈原是有道理的,但自沉的具体日子无法确定。胡先生还编制了《屈原年表》与两张《屈原流放图》。吴翠芬回忆道:“老师特在黑板上绘出屈原的流放图。下课后,他把此图原稿给了我,我一直夹在《楚辞》书里,保存至今。这是一张练习本大小的白纸,上面用黑铅笔画了洞庭湖和周围的水系,写上地名,再以红铅笔画出三次流放与东行的路线,最后以蓝黑钢笔标上醒目的‘一放’‘再放’‘三放’‘东行’的字样。如今悠悠岁月已把白纸浸染成黄色,周边因变脆而破损。但留在纸上的那些畅美线条与遒劲文字,一点一画都富有生命活力,历历照见出小石师对教育事业殚精竭虑、一丝不苟的宝贵精神。”(①p343)胡先生的讲解及其所绘制的图表,使听课者对屈原生平自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由于楚辞年代久远,对其作品及作者有不同的看法,实属正常现象,胡先生通过精密的考证谈了自己的看法。譬如《招魂》,谁在招魂,招谁的魂,就有几种看法。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是宋玉招屈原的魂;明林云铭《楚辞灯》认为是屈原自己招自己的魂;清方东树《昭昧詹言》认为是屈原招楚国的魂。胡小石则认为是屈原招楚怀王的魂。从时代背景看,“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三十年),怀王为秦昭王所骗,入秦被扣,不久客死于秦,楚全国悼念。顷襄王时,屈原被流放江南,屈原因愍念怀王,作了《招魂》,借招怀王之魂,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①p215)“从《招魂》本文看,屈原希望魂归来,给他很多享受,从宫室居处之美,妻妾侍女之多,饮食服饰之奢,乐舞游艺之盛,其侈糜程度都非屈原大夫身份所能承当的。这里招的可能是比屈原身份更高的魂,即楚怀王之魂。因怀王是楚国最大的领主,诗中的描写和他很吻合。当然屈原招的不是楚国之魂,而是个人之魂。”(①p215)此外,楚辞《大招》也可作为旁证。胡先生说:“《大招》所招之魂,是要魂回来,继续做诸侯王,做很多国家大事,这些都与屈原身份不合。此也可证《招魂》所招为诸侯王身份的魂,盖即怀王也。”(①p216)应当说胡先生所述可为定论。

以下进入该书主体部分《屈原作品讲析》,胡先生在讲课之初,谈教学目的时要求对作品的“每字每句能有所理解,对作品中所涉及的有关问题能知晓掌握。”(①p1)他还解释道:“章句体裁是把一句话的训诂名物、一字一句先讲清楚,即先解释一字一句,然后再讲大义,讲一章之义,讲得很详细清楚。”(①p6)胡先生实际上就采取了这种方法,逐字逐句地讲解了《离骚》《九歌》《招魂》等作品,并阐明各篇作品之大义,对所涉及到的有关问题也作了论述。

胡小石在讲解作品时常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正如吴新雷所说:“他引经据典的范围很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涉及到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甚至典章制度、名物考订等各方面的学问,排比参证,触类旁通。”(②p105)其中尤为人称道的是他对动植物的训诂。胡先生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怀抱科学救国志愿,学的是农博科,毕业后曾在两江师范学堂附中、江苏第四师范学校、江苏镇江中学、长沙明德中学、江苏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当过博物学教员,并考证过楚辞中的花草树木,所以讲得特别深入细致,譬如《离骚》“纫秋兰以为佩”中的“兰”,我们可能认为就是常见的兰花,他解释道:“秋兰:兰草,香草名。兰是什么?《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兰草又名泽兰,傍水而生,方茎对节,叶尖,微有毛,七八月开花,花紫白色,荷瓣花,属唇形科。”“兰与兰花不是同一科植物,北宋黄庭坚却将二者混为一谈,他说他所见的一干一花的兰和一干数花的蕙,与《楚辞》中的兰、蕙是相同的,都是兰花。这是大误,因为兰花仅有花香,不是全身香,兰草则是花、茎、叶全身都香。这个区别很重要。”(①p75)郭维森还谈道:在分析《离骚》“朝饮木兰之墜露兮”时,指出:“木兰即木莲,木本,常绿植物,夏季开花,叶大、光滑、背有毛。小石师以文理科渗透进行研究,是独具特色的。他所作考证要言不烦,并常举实物加以证明。如,告知我们可以去鸡鸣寺香市辨识泽兰。又告知校内某处有两本木兰。一经吾师指点,再经彼处,总不禁盘桓再三。”(②p172)


1956年胡小石与南大师生合影。右三王立兴、右四吴翠芬


胡小石在求学期间学习农博科,学习过生物分类,在治学过程中长于分析与归纳,如讲《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一句时说:“纷:盛多也。《诗经》《楚辞》常把形容词冠于句首。”(①p73)正是通过归纳,才充分显示了这种语言现象的普遍意义。胡先生在考订文献时往往也用文例来说明问题,例如通行本王逸《楚辞章句·离骚》中有两句诗:“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胡先生指出:“这两句系后人由《抽思》中窜入,应为衍文。理由如下:①王逸对此两句未作注;②《文选》没有此两句;③韵例不合。《离骚》为两韵一转,如加此两句,变成了舍、故、路三韵,破坏了整体。可见为衍文,应删去。”(①p81)由于胡小石善于分析归纳与总结,所以上课时经常能提出一些新鲜而重要的见解。如谓:“其所以叫楚辞,因为从声音上说,此诗歌含楚声。从文学史上看,音乐与诗歌的关系至为密切,凡一代有新音乐产生,诗歌也会出现新的体制,所以诗歌随音乐变。音乐变,诗的形式也变。这里例子很多……”(①p28)显然这是对我国诗歌发展史分析归纳的结果,颇有参考价值。

在《答诸生问》中,胡先生还提出两点,一是背诵,他说“读懂作品后,进一步最好能背诵原文,背书可以熟记不忘,吟诵可以体会其所蕴涵的诗情韵味。”“背诵可以受用无穷。”先生说到这里,还当场背诵了《九歌》中的《湘夫人》(①p251—252)再就是做札记。胡先生说:“用小册子或用卡片都可以,以札记累积研究资料。进行重工业建设要积累资金,进行研究工作要累积资料。”(①p251)胡先生在做札记方面,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如郭维森说:“小石师认为楚辞是神话的渊薮,要懂得楚辞必须研究中国古代神话。(小石师曾作《沙公札记》神话部分三厚册,分类摘编古代神话,并曾交付侯镜昶同门与我传阅。)(②p166)”胡先生背诵与做札记的工夫,在讲楚辞时也有充分反映。譬如《湘夫人》中“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两句,用微风吹拂树稍,洞庭湖面泛起微波,湖面上飘动着落叶等形象化语言来形容秋天到来了。胡小石赞赏道:“这两句写得太好了,好得无法形容。此后很多文人仿效此两句,写出无数好句子。”接着以南朝宋谢庄《月赋》、齐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梁栁惲《捣衣诗》,北朝王褒《渡河北》、庾信《哀江南赋》,唐沈佺期《古意》、杜甫《登高》中的佳句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屈原这两句诗的影响之大,之深远。(①p190—191)

由于胡先生资料工作做得非常充分,这也为他做比较研究创造了条件。如解释《离骚》中“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两句,难点在“三后”二字。胡先生分析道:“后,《尔雅》:后为君,即从前有三个君王德行很纯正精美。”那么,“三后”指哪三位君王呢?有三种说法,王逸《楚辞章句》说三后为夏、商、周三代国君禹、汤、文王。《诗经》毛传认为指周朝祖先太王、王季、文王。通过比较,胡先生采取了戴震的说法,指出:“《离骚》说的三后,如为禹、汤、文王,似乎太远;如说是周祖先,这对楚先君来说,恐不适合。此三后应指楚先君。戴震说,这三人应为楚先君熊绎(周成王时受封于楚,立国之君)、若傲、蚡冒(此二人开辟蛮荒之地,打下楚立国根基),屈原在楚言楚,以国人共知的三个好的君主立意,更为贴切。”(①p77—78)应当说这种解释是比较合理的。


王立兴与吴翠芬老师(背景梅花中国画为吴老师作品)


胡先生还特别注意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当时教学尚未使用投影设备,为了让学生获得直观效果,他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图表,据本书统计有60多幅。如屈原流放图、车制分解图、房屋结构图等等。他在讲《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两句时,其中兰草与蕙草不容易区别。胡先生将其绘成图,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彼此之间的差别就一清二楚了。《楚辞》中的许多名物,同学们都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经胡先生边讲边画,顿觉豁然开朗。胡先生还注意引导学生们去看实物,如在解释《离骚》“贯薜荔之落蕊”一句时说:“薜荔,为攀缘植物,铺于地上的为地锦,爬在墙上的为常青藤,即今爬墙虎。”“薜荔为常绿蔓生植物,冬夏不凋,缘木、缘石、缘墙而生,南京玄武湖城墙上,我校北大楼墙上有此。”(①p87)南京大学的学生,对北大楼和玄武湖城墙上的爬墙虎当然都比较熟悉,经胡先生这么一说,对薜荔自然也就心领神会了。

胡先生的教学效果,凡有幸听过课的人,都有口皆碑,赞不绝口。如刘如瑛、李德先云:“先生授课,气足神完,引人入胜,吐辞累累如贯珠,把每个学生(包括旁听者)的神志都牢牢吸引住了,下课铃声,你往往是‘听而不闻’的。”“说实在的,我们从未见过这么动人心魄的教学水平,出神入化,不足以尽之。”(②p83)

胡先生的讲课魅力首先在于他能为学生打开一扇扇窗口,让学生们见到了不少知识领域的风景。胡先生所授多出自苦心研究所得,新见迭出。如解释“朕皇考曰伯庸”一句中“朕”的用法,先生说:“朕不能单用,下面要有所属,即我的,如‘朕皇考’,即我的皇考。”“古代都自称朕,并无贵贱之分,但自秦始皇始,把朕作为其专称。天子自称为朕,从字的本义上看是不通的。”(①p69)再如分析“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在解释壮指壮年,抚壮指把握盛年之后,接着谈了自己的研究所得:“由此两句可见《离骚》写作的年代,即作在襄王时,因为对怀王说‘壮’不妥。襄王为新君,他先后去秦、齐为人质,后回国,即位数年,屈原被放逐,才有《离骚》之作。”(①p77)这就不仅传授了知识,也传授了研究方法。

再如分析《离骚》中“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两句时,胡先生说:“诗人用字技巧好,‘老’本为抽象字,古代诗人常把抽象字写出动态来,成为具象字。冉冉,渐渐,行貌,所以引申为进也。‘老冉冉其将至’,‘老’这个东西在走着呢,走着走着就要来了,这就将抽象字变成具体之物。后来诗人中,谢灵运最善于把抽象字变成具体的物象,这就是诗歌的艺术技巧。”(①p85)胡先生是提倡学生练习写诗的,他说:“如果大家能亲自尝试一下诗歌创作更好,因为有创作经验的人和没有此经验的人,对诗歌的领会程度是不一样的。”(①p253)胡先生是善于写诗的,他能体会到“老冉冉其将至”这种形象化表达方法的妙处,显然与此密切相关。

当然,胡先生也是非常注意讲课效果的,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他往往也结合课文,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穿插一些掌故与趣事。如在讲《离骚》“见有娀之佚女”一句时,他谈道:“佚女,美女,此指帝喾妃简狄。传说帝喾有四妃,他的长妃姜源履巨人迹而生后稷,是为周之始祖。他的次妃即简狄,因吞玄鸟(燕子)卵而生契,是为殷之始祖。这都是古聖感生神话的故事。古代姓、氏不同,如简狄姓有娀。上古社会从母姓,凡姓都从‘女’,如炎帝姓姜,舜帝姓姚,夏帝姓姒,周天子姓姬,秦王姓嬴”等等(①p128)感生说正好可以说明母系社会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社会现象,但是后来则不免为封建帝王所利用,以抬高自己的身价。胡先生举例道:“可笑的是汉高祖——刘邦本是个流氓,做了皇帝以后,恐怕人家说他出身微贱,他不顾他老子太公的难堪,硬编造出他娘刘媪在大风雨中与蛟龙交合才生出了他的‘怪事’。这位皇帝甘心做一个不是人养的人,岂非笑话!”(①p324)再如在讲《九歌·湘夫人》首两句“弟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时,胡先生解释“目眇眇”是用眼凝神眺望,但“眇”也有一只眼睛瞎了的意思,胡先生引《南史·刘孝绰传》说:“其子刘谅为湘东王(即梁元帝萧绎)宾客,一日王带刘谅等人至江边游玩,叹秋望之美,刘谅忽然说,今日可谓‘帝子降兮北渚’,湘东王因有目疾,以为刺己,应曰:‘卿言目眇眇兮愁予耶’,从此嫌之。刘谅想恭维湘东王,谁知马屁拍到马腿上,犯了忌讳。”(①p190)当时课堂上笑声一片,气氛十分活跃。

胡先生上课深受欢迎,与他的书法也密切相关。吴新雷曾谈到过自己的感受:胡先生“是久负盛名的书法大家,因此在黑板上写的粉笔字极其漂亮。正、草、隶、篆各种字体都有。我们一面听他讲课,一面欣赏他的书法,感到是一种欣慰无比的艺术享受。课后我们都留恋地端详着胡先生的板书,舍不得檫掉。”(②p104)

南京大学文学院素有学生为老师整理遗著的传统。感谢王立兴教授年逾八旬,为实现爱妻吴翠芬的遗愿,克服重重困难,整理出这么重要的一部《楚辞专论》,它必将在楚辞研究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彩。我们这些后来人也会从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与科学的研究方法,并感受到胡先生教学的魅力。


注释:

①《楚辞专论》,胡小石讲授、吴翠芬笔录、王立兴整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②《学苑奇峰——文史学家胡小石》,郭维森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文/徐有富)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